2025年8月20日年美嫺阅读复盘日志——心理咨询中的引导艺术,
复盘背景:
今天从阅读中学习到苏格拉底式提问——不是反驳,是引导发现。学习的核心阐明心理咨询中一种核心的谈话技术——苏格拉底式提问。
一、 核心内容回顾与要点提炼
心理咨询不是“讲道理”的教育,而是“引导发现”的启智过程。 苏格拉底式提问是实现这一过程的关键工具。
1. 本质界定(它不是“什么”):
不是反驳与辩论: 它不同于日常争论中的“苏格拉底反诘法”,目的不是为了驳倒对方,证明自己正确。
不是灌输与说教: 咨询师的角色不是权威的“人生导师”,不能直接给出“正确答案”或“你应该怎么做”的建议。
2. 功能阐释(它是什么):
是引导与探索: 咨询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陪伴来访者一同探索其内心世界。
是“手电筒”的比喻: 这是全文最精妙的比喻。将谈话情境比作“黑夜”,将苏格拉底式提问比作“手电筒”。
照亮前路: 帮助来访者看清模糊的感受和未来的可能性。
照亮盲区: 引导来访者发现那些被忽略、被压抑或未曾注意到的想法、情绪和模式(即潜意识内容)。
3. 最终目的:
促进“自我照见”:所有提问的最终目标,是让来访者“自己”拿起手电筒,看清自己的处境,从而由内而外地产生领悟和改变。咨询师只是那个递手电筒并教他如何使用的人。
二、 深度理解与反思
阅读让美嫺精准地击中了的核心精髓。
1. 对“助人”概念的颠覆:
传统的助人模式往往是“授人以鱼”(直接给建议),而苏格拉底式提问追求的是“授人以渔”。它相信来访者自己拥有解决问题的内在资源和智慧,咨询师的工作是将其激发出来。这种理念极大地保护了来访者的自主性和尊严。
2. 对咨询师角色的再定位:
这个比喻极大地缓解了咨询师(尤其是新手)的“全能拯救者”情结。我们不必无所不知,无需照亮整个黑夜,我们只需要提供一个光源(提问),并信任来访者有使用这个光源看清道路的能力。这降低了咨询师的焦虑,将其重心从“提供答案”转移到“提出好问题”上。
3. 技术的艺术化:
今天的阅读学习——提问不是机械的技巧堆砌。何时提问、问什么、用什么语气问,都基于对来访者深刻的共情和理解。它是一项需要不断练习和打磨的“艺术”,其核心是以来访者为中心的“人本”精神。
三、 联想与应用场景
这种引导式方法的应用远超严格的咨询室
家庭教育:
面对孩子的问题,父母与其直接命令或讲大道理,不如用提问引导孩子自己思考后果和解决方案(例如:“你觉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团队管理:
优秀的领导者不直接下达指令,而是通过提问激发团队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例如:“关于这个项目,你有什么看法?”、“如果我们想达成目标,你觉得关键的一步是什么?”)。
自我反思:
我们也可以对自己使用苏格拉底式提问,进行深度日记或思考,挑战自己的固有思维模式(例如:“我为什么会对这件事产生这么强烈的情绪?”、“支持我这个想法的证据是什么?有没有相反的证据?”)。
四、 总结与行动点
今天阅读学习关于“如何有效帮助TA人”的微型大师课。它用极其生动的比喻,将一种专业的心理学技术转化为易懂、可感知的心法:真正的帮助,是赋予对方看清世界和能力,而非替TA描绘世界。
学习行动点:
1. 刻意练习:
在接下来的沟通(咨询、日常交流)中,有意识地减少陈述句,增加提问句。尤其练习使用“如何”、“什么”等开放性问题,而不是“是不是”、“对不对”等封闭性问题。
2. 内化比喻:
牢记“手电筒”的意象。在感到急于给建议时,提醒自己:我的角色是递手电筒,而不是当太阳。
3. 持续学习:
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苏格拉底式提问的具体技术分类和案例,将其体系化,融入自己的实践框架。
以上分享的是今天阅读复盘日志。
我是吴美嫺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规划师 我在贵州贵阳,感谢您的阅读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