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劳模父亲
随着共和国的诞生,艰苦卓绝的第一代广北人怀着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和赤诚之心,挺进广饶以北的盐碱荒滩,披荆斩棘,开垦耕种,创造了一个个奇迹,1950年5月建场的广北农场一举成为上世纪五十代全国农垦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第一代广北人的感人事迹,正是那个时代创业者最鲜明的象征。有一位热血青年胸怀大志,从上海都市来到广北农场,默默无闻地投身于这场轰轰烈烈的农场开垦大潮,以献身精神奋斗在农机一线,他在现实与理想中顽强拼博,将青春年华献给了黄河三角洲这片年轻的土地,用聪明才智为国家农垦事业贡献了全部力量,1951年2月被推选为工业先模代表,光荣地出席了山东省工农兵劳动模范会议,也是广北农场推选产生的第一位省级劳动模范,他就是我的父亲李瑞龙。
我的父亲李瑞龙(1957年摄于北京)父亲1928年12月出生在上海的一个贫困工人家庭,14岁辍学拜师学艺修理汽车。他勤奋好学倍受师傅喜欢,在师傅的严厉管教下进步很快,不几年就在上海修车业界崭露头角。1947年,父亲凭着熟练的修车技术,到上海机械农垦管理处做工谋生,开始接触各类农业机械。
上海解放,父亲所在的机械农垦管理处由上海军管会全面接管,整建制转为上海军管会农林处所属的农业工程队,从此他走上了革命道路,为新中国的农垦事业尽其所能,实现了人生的一次重要转折。
1949年8月,父亲以出色的表现被上海军管会举办的棉垦训练班选聘为农机组实习指导,为部队转业到地方农垦建设的人员进行农机技能培训。一个月后,父亲奉命带领10名定向分配到山东的训练班学员来到济南,在省实业厅的安排下到各地展开农机维修,边讲解,边实践,为山东带出了首批懂业务的农机人才,还在济南东郊洪家楼指导创建了山东省第一个农业拖拉机站。这批学员历时三个多月结业,留在山东安置。父亲圆满完成任务后,年底只身返回上海。
在上海的父亲年轻时风华正茂 1948年父亲在上海复兴公园能加农机展览 父亲在上海农林处工程队和棉垦训练班聘书在训练班任教期间,经班主任引荐,父亲结识了留美农机专家徐明光,这是他第二个人生转折的开始。两人有着共同语言,一见如故,彼此欣赏。徐明光是国家选派到广北农场第一任技术副场长,正在上海筹划建场的农机装备和技术队伍,他十分赏识像我父亲这样出类拔萃的农机技工,主动提出来跟他到农场创业。父亲22岁正是壮志豪情的年代,在徐明光的感召下,他瞒着家人毅然决定到艰苦的地方锤炼自己,立志干出一番事业,为新中国农垦建设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1950年3月,父亲在上海受徐明光的指意,与其他6人用了二十天时间,把运往农场的车辆和机械装备分批次送到真如火车站,装车托运至张店火车站,随后驾驶卡车北上。途中道路崎岖,车辆曾几次抛锚,故障都被父亲及时排除,一路艰难跋涉到达目的地。不曾想,这都市一别就与广北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片盐碱荒地,一切从零开始,对于习惯了都市生活的父亲来说是极大的考验。父亲风华正茂,有着远大理想和美好憧憬,不但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压倒,而且意志更加坚定,义无反顾地冲锋在前,奋战在农垦一线。他们在附近村庄扎起帐篷,风餐露宿,早出晚归,克服白手起家所面对的重重困难,任凭风吹雨打,以革命的乐观主义度过了最艰难的创业阶段。
父亲早在上海就摆弄些国外洋农机,见多识广,聪明能干,一到农场就突显他出众的修理才能。农场的首批美式农业机械,按流程要等国外专家到场才能拆封动工。父亲敢想敢干,不等国外专家来到,主动挑起重任,带领大家昼夜奋战,展开了对这批美式农机的组装和调试。
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台台未拆封的洋农机被新中国的年轻技工们所征服,乖乖地驶向广北这片亟待开垦的盐碱荒地为人造福,为建场早日耕种赢得了时间,创造了在盐碱地上当年开荒耕种、当年收获大豆的奇迹。此举也让后来赶到的国外专家刮目相看,一时间在农场传为佳话,提振了干部职工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士气。
广北农场是新中国屈指可数的机械化国营农场之一。机械化农场决定了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如果没有正常运转的农机作保障,也不可能有广北农场的辉煌业绩。
开始建场,没有车间厂房,修理条件极差,上级调拨来一台美式工程车就成了当时的流动修理车间。这辆工程车为保证农机正常作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成就了父亲施展技能的舞台。他在上海不但与门类繁多的农机打过交道,还接触过几样机加工设备,对车上配置的专用工具和设备他手到擒来,样样能干,靠焊补和打磨,解决了配件严重缺乏的难题,还用些土办法对机件实现改制和替代,让一个个故障停摆的农机在短时间内恢复运转。
刚分配来的农机手大都是开车出身,没接触过农机,从速成班结业的拖拉机手也比较新,缺乏经验,他们在五花八门的农机面前束手无策,不但驾驶有困难,农机操作上更是无从下手。在徐明光的组织指导下,父亲又担起了在上海曾经的实习指导这门角色,手把手指导农机手如何正确操作使用,尽快熟悉掌握,让农机在短时间内投入农业生产,发挥效能。
农场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农忙季节,农田里机器轰鸣声震耳欲聋,昼夜不停,一派繁忙景象。面对如此场面,父亲豪情万丈,深感一名农机技术人员的责任重大。哪里遇到技术难题,哪里就会有他的身影。父亲带领修理小组成员巡回在分场机务队和田间地头,察看农机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和排除故障隐患,保证了农机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投入生产。在野外的抢修作业,忙几个通宵达旦已是家常便饭。每当农忙季节的农业生产全面告捷,正是他一年中最欣慰、最有成就感的时刻。
第一任广北农场场长夏林在给父亲的书信中曾这样写道:“回想起来,建场初期若不是你凭着一辆工程车便解决机车的维修问题,并进行各种农机具改装,农业生产那真是寸步难行啊!上海的同志以至徐明光场长无不赞美你的技术精湛。”
父亲的《非职业机动车驾驶员执照》正是父亲对新中国的无限赤诚之心和对广北这片土地的无比热爱之情,才有了他这份坚守和执着。他以出差为由瞒着母亲只身来到农场,一年后才将实情告诉母亲,并且做通了母亲的思想工作一起到农场安家。随后,母亲辞去了上海国棉厂的纺织工工作,带着结婚时的几件生活用品和盛满衣物的三只皮箱,领着我九岁的小叔来到农场安家落了户。
有人追求安逸生活,选择了调离广北。父亲也有过几次调省属单位工作的机会,但他坚守初心,不为之所动,面对几封商调函的抉择,都被他婉言谢绝,在农场一干就是一辈子。
在广北农场的一家人父亲作为第一代广北人,为新中国农垦事业的起步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和应用中功不可没,建场第二年就当之无愧地被推选为代表,出席了全省第一届劳模会议,获得了省级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
在获得荣誉后的几十年里,父亲从未对别人提及过劳模这件事,农场和市有关部门也遗漏了对这段历史的记载。这些足以体现了父亲一生不忘初心、淡泊名利、忠诚执着、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不但没有居功自傲,而且将荣誉作为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献身精神投入到工作和事业中去。
父亲1951年2月荣获山东省劳动模范称号 父亲1983年12月获得国家农牧渔业部颁发的 荣誉证书和奖章 父亲当选过政协广饶县第一、第二届委员父亲是从工人中走出来的工程师,1956年从技工转为助理工程师,同年走上了领导岗位,1963年又晋升为工程师。1978年出席了惠民地区科学技术大会,当选过政协广饶县第一、第二届委员。1983年12月荣获国家农牧渔业部颁发的荣誉证书和奖章。他先后五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表现出对党无限忠诚的坚定信念,1984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不变的人生追求和政治宿愿。他将聪明才智献给了国家农垦事业,他将辛勤汗水洒在了广北大地,他用执着和坚守书写了一位省劳模不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