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往何处去——《大国大城》读后感
我推荐这本书,不论什么行业什么年龄在什么城市的人们,都可以读读看。个人认为这是一本很棒的书,先不论观点对错问题,每个人都有立场和角度,无法说服所有人。而是在国内,把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在整个中国的尺度去考虑的书,目前不多见。《大国大城》可称佼佼者。
出于我要写的话,我需要简要自我介绍一下。我大学所学专业是城市规划,毕业后回到家乡规划院工作,所做的项目以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主。介绍学科和工作背景,并不是认定自己是专业者之类。而是便于解释我思考的视角。
关于大国大城的内容,我不做赘述。
我想分享的第一点,是现在城市的开发强度太大吗?
在比较长的时间里,大家都对容积率非常谨慎,一听到高容积率的,都认为强度太大,人口集聚,公共配套压力大,交通拥堵问题。中国的城市病,集中在公共配套不足,交通拥堵问题突出。所以以往的解决思路都是疏解人口,人往郊区走,来缓解压力。
这个思路,我个人认为,难以解决问题。人,住在郊区,那么工作能否也转移到郊区,教育医疗商业都配套能否转移到郊区。“卧城”是否能缓解大城市的拥堵问题,现实已经给了答案。
我始终感觉很多政策是存在矛盾的,一方面鼓励发展公共交通,加强轨道交通建设,另一方面又要压低开发强度,避免过度集聚。在此我不讨论集聚的程度如何定义。而是这两个政策,是有矛盾的。如果一个区域,就以一个街镇的规模来看,如果它没有足够多的人口,那发展公共交通,是很不经济的。
今年去过香港和日本,会感叹他们的公共交通很便捷。回到单位后,在讨论为什么香港可以,我们做不到。是技术问题吗?我们基建水平完全没有问题。是城市管理水平问题吗?只能说是有可能是。更主要的是,我们没有足够高的人口密度,公共交通,是要钱的。按中国绝大多数城市的人口密度,是做不到密集的公交线路,更不论轨道交通了。
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容易涉及教育配套问题,教育部门经常说,你们容积率太高,规划人口多,要配置的学校就大啊。有一次和教育局基建科科长聊天,我就好奇问,从你们的角度来看,幼儿园小学这样的教育设施,到底是要建大的而集中的好,还是小而分散的好。他很肯定说,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当然是要大的好啊,而且建设运营成本都会低很多。回头我在看用地布局图,忍不住苦笑,因为压低容积率,单个地块都达不到配置标准,就会出现好几个地块公用一个幼儿园,又产生了交通问题。
作为一名城市规划从业人员,我们经常说到公众利益。从单一维度来看,地块容积率高,的确,它的居住品质是会受影响。但这个居住需求, 总是存在的。要么占地,要么占天(拔高建筑高度,提高开发强度)。
我的观点是,开发强度太低了。如果用一个简单粗暴的逻辑,城市拥堵的根本原因是车多,而不是人多;私家车多是因为公共交通不够发达;公共交通无法做到覆盖面大和供给高,是因为开发强度不够,人口密度不够。换句话来说,更应该做的,是从提高开发强度去入手。
以上仅是个人不大成熟的观点,可一笑而过。
第二点是,大城市和小城市哪个发展前景更好
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目前业界和学界,也是各有说法。基于认知问题,我是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去看这个事情。
《大国大城》一文中,以上海为例,认为上海的人口还要进一步集中,也还会进一步集中。
如果不考虑个人的发展,我是倾向于大城市会进一步崛起,和中小城市的差距是会进一步拉大。这一点,在过去百年的城市化进程中,是可以参考的。
城市规模,往往从用地和人口两方面考虑。城市规模有没有上限,应该是有的,只是还不知道在哪里。在《城市规划原理》中都会提及城市最佳规模,的确,城市是会有个最佳规模,但是这个最佳规模也是不断在变化的,每当看起来快到天花板了,就会有新的变量出现。
关于年轻人该在大城市发展,还是回到家乡小城市发展的问题,我在过去一段时间,大概把朋友圈问遍了,行业内外,同学前辈,在北上广深的,在十八线县城的。得到的反馈和经验,都无法推出一个定式。只能说这个问题,需要因人而异了。
也许有天,我会离开家乡,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也许。
最后想谈的是,作为城市规划师的感受。虽然目前职称还是助工。
我经常怀疑在建设行业的设计师,我们是比工程量的惨。通常人不会去对道路转弯半径、放坡线、建筑的柱距指点江山。但是所有人都会对城市规划发表看法,每当城市的运作有问题时,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这个规划做的不好。在早一些时,我是比较郁闷的。作为一名专业技术从业人员,但是做出来的东西,总被各行各业的人评头论足,时常感觉太惭愧了。
后来有参加社区营造的活动,有一节培训,主讲的是来自台湾的一名教授。他问了一个问题,专业者,你们真的专业吗?
我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所受的本科教育,是在建筑学基础上的,换句话说,我所学的城市规划专业,更多的还是落在空间上的,更倾向于实体和落地。但在社区营造中,如何发动公众参与,如何筹措资金,如何运营,如何持续。我一无所知。
再回到城市规划,它不在是某个专业的领域,而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结合体。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学的东西,太多了。可以和各行各业的人们交流的,也太多了。无止境,无论是好是坏,总之都是要长期坚持的。
我很期待,中国城市的未来会往哪里走。
我也很期待,若干年后的我,会在哪里。
2019年11月10日
于福建晋江
2019年读的第80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