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阅读1
完成《未来教师》的阅读打卡,今日开启《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阅读之旅,爬了很久很很久的楼梯,找到导读单,一看日期被落下了14天。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一书,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威林厄姆的重要著作,他用认知心理学的原理详细分析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这是一本关于认知心理学的普及读物,也是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入门书籍。
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它的真正作用在于使你免于思考。
书的序言当中首先提出了一个悖论: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它的真正作用在于使你避免思考。
我们在教学当中,始终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作者的观点与我们的认知产生强烈的冲击。我试着用导读单中的问题来追问自己:
1.大脑既然不是用来思考的,他最擅长干什么?大脑在不断的接受外部信息,很多信息在不断的强化的过程当中,形成一种记忆。有些记忆是短暂记忆,有些记忆是长久记忆。大脑还擅长干什么呢?大脑的想象力也源于现实的基础,它与电脑的区别就是电脑是程序化的,固定的模式,我们人类的大脑可以在原有输入信息的基础上合成新的、富有创造力的想象力。这是目前我的认知能够想到的。
2.如果我们不善于思考,我们又是如何工作和学习的?我们所做的工作大多是记忆重复的工作,我们的学习是输入信息,提取信息,高级一点的是将知识进行勾连建构,形成自己的一种认知,这些好像都与自己原有旧知有关系。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期待在下面的阅读中找到答案。
3.记忆有什么用?如果打破常规,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最近在照顾年迈的父母,从他们的谈吐中,他们一直是生活在记忆的模式中,他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认知事物都以原有的旧知为基础,很难再有创新的思维。和儿童在一起,他们在不断的观察这个世界,模仿这个世界,在观察和模仿当中,他们的脑海当中会经常爆发出一个个为什么?由此可见,无论老幼,人的认知都是以记忆为基础,完全脱离记忆,天马行空,那我估计只能是精神失常的人才会吧。
4.大脑让你免于思考的方式有哪些?大脑的自我改变是什么?这个问题有点烧脑。联系自己最近几天修改课题申请书的情景,当想不出创新点在哪里的时候,久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我就想要不出去遛遛,要么找点好吃的缓解缓解压力,要么不干了……我好像有点感觉到了大脑让我免于思考。可最终还是咬牙坚持,这又属于意志品质。看来认知心理学有点意思。
人类生来就是有好奇心的,但是它很脆弱。
1.解决问题的过程为什么会带来愉悦感?
昨日的评审书终于在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深刻思考后,有一种拨开云雾的感觉,那种感觉好像是被打通任督二脉一样,让人感觉清爽,的确有一种愉悦感,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我却给不出答案。
2.如果内容不足以引起你的注意力,那好奇心会在什么情况下有持久的作用?我的认知是,当我们对某一事物产生好奇心,但经过接触了解,不再足以引起自己的好奇,从而失去兴趣,就不会再去关注他。怎样利用好奇心保持长久的注意力,这还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在日常教学当中,我们要不断的制造出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让他们持久的关注某一事物。
3.避免思考和好奇心矛盾吗?为什么?
大脑让我们免于思考,这是人的一种本能,可是我们的学习要引导走向深度学习,是大脑所拒绝的,这需要好奇心的驱使。
看来还要继续爬楼,看看大家对这问题都是怎么讨论的。今天的学习有点犹豫,是跟着大家的节奏,先读后边的,回过头来再从头开始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