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井俊二:总有故人初心不变
有个说法,每过七年,我们身体的细胞就会全部都更新一次,所以,每过七年,其实,我们也就不再是我们自己。
《情书》是岩井俊二在1995年的作品,距离现在,23年。
这中间,几度春秋往复?
当初看《情书》的,和今天看《你好,之华》的,还是同一批人吗?
若非要坚持还是同一批人,那,还是当初那个年纪,那种心情吗?
你看《情书》时,是在什么时候?
到了现在,你又多大?
年龄的长大,心灵的成长,外表的变化,内在的改变。
我们其中大多数人在日复一日中失去了被轻易感动的能力,可以相信的能力,愿意等待的能力。
更倾向于冷漠麻木,怀疑猜忌,太过于着急忙慌。
所以,不是《你好,之华》不好看,不是岩井俊二变了。
所以,真正变了的,不是岩井俊二。
真正改变了的,是观影的那些人,是我们。
而这种改变,或许并不怎么好。
世俗了,世故了,现实了,复杂了。
所以,我们不承认,不面对。
毕竟,好像我们变成了曾经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所以,我们只能承认,电影不好看,导演江郎才尽。
承认别人让我们失望了,总比承认自己让自己失望了来得容易。
当初在电脑前被《情书》感动的我们,甚至哭过的我们,如今坐在大荧幕前面,看着《你好,之华》,有了太多审视和批判。
这怎么可能?
这就不现实!
是啊,或许真地不可能了,也真地不现实了。
铺陈纸笔,笔尖下流淌出的一字一句和一心一意,离我们太遥远了。
写信,等待回信的漫长,那份期待与忐忑不是手机和电脑屏幕能给予我们的。
高中时给不在同一所学校的朋友写信,那时甚至不是寄信,而是辗转托人带过去。
同一间教室里,一张纸条传来传去,有时甚至是从教室的最前头到了教室的最后头,从最左边到了最右边。
那时,不便沟通,却想尽了办法去交流。
而现在,如此便捷,却失联了太久太久。
曾经读,“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这种意境,似乎越来越只能存在于诗句里。
影片里,30年后的同学聚会,大家把之华错认成之南。
是不是就像那句诗所写的,“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电影很多地方不现实,可是,电影也从来不需要完全写实。
岩井俊二的心依然是23年前的一颗心,或许正是因为知道这个世界变了,所以,他要用这样一部电影,弥补现实里的不可能。
这故人心易变的今天,岩井俊二在电影里不忘初心。
所以,当年拍出了《情书》的岩井俊二,今天拍《你好,之华》的岩井俊二,都是那个岩井俊二。
他没变,依然相信美好,创造美好。相信纯真,创造纯真。相信善良,创造善良。
变了的是我们。
少了美好,少了纯真,少了善良。
少了对生活的敏感和感恩。
少了去相信一份情愫可以跨越30年的勇气。虽然,我也觉得,在今天,那太稀有。
可是,世界那么多,人那么多,总还有不是?
毕竟,总有人坚持着我们放弃了的,也总有人铭记住我们遗忘了的。
喜欢电影的色彩。
从始至终蒙着一层淡淡的薄暮色,不新鲜的,一张隔了经年褪了色的老照片,一座废弃了的挂满了蜘蛛网的老屋子,一条坑坑洼洼蒙了灰尘的老路。
又有点像在似醒非睡间的一场梦,灰色下藏着星星点点般绚烂的色彩,潜藏着,跳跃着。
没有冲突,没有喊叫,一切都是淡淡的,褪去了激烈,所有的大喜大悲都无声地融进生活和日子。
柴米油盐,一食一蔬。
琐碎的,日常的,平淡的,温情的。
好像,看到了一切的底色,那是最初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