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个雪山你就号称自由了?
不是喝个英式下午茶,你就变贵族了。
前两天去了趟川西,四川西部的藏区最多的就是牦牛和雪山,牦牛可以狠命吃进肚里,雪山好像不为它写点什么,我就白去了。
亚丁牛奶海
一说到雪山,好像就是圣洁、伟大、自由,就像一说到男人,就必定是渣。
豆浆都不是只有甜的呢,雪山这么伟大,应该不止一种味道。
亚丁
我大概尝到了雪山的另一种味道。
壹 雪山他爸不叫自由
有个新闻,英国一帮女权主义者跑到雪山,把上衣脱去,裸胸号召所有女孩向世界敞开胸怀,摆脱束缚,感受自由。
这很奇怪,好像我只要在雪山上站站,吸口气,就是自由的。
这终究只是卖家秀,实际上我的买家秀是这样的:
去川西的人多数都会走这条线,成都—四姑娘山—丹巴—康定—新都桥—稻城亚丁。我犯了个懒,在某旅游网站上买了定制旅行服务,一对一的定制师把所有酒店交通和路线都给我安排妥当,再交一部分司机补贴和服务费,我说走就走。
从成都进入阿坝州
旅途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我想临时调整行程,他们会告诉我怎么怎么不方便;我明明交了司机餐补,司机还会跟我们蹭饭而不付钱;我说想在这里多玩一会儿,司机会告诉我要赶路去下一站了。
我为了跑雪山上自由呼吸,为了少花时间,花钱给自己添了不自由。
这么一说,自由好像是和时间付出成正比。
折多山山顶
折多山山顶
稻城亚丁冲古寺
要说离雪山近就是自由,那雪山脚下这些用不太干净的手摊着虫草问你要不要的人,那些我骑马上山催你快下山因为他们要拉下一波的人,那些守着公厕向你收钱厕所又脏出新天际的人,你要怎么解释他们?
他们用不自由来换钱,这样看来,自由好像是和钱相关。
惠远寺
惠远寺
冲古寺
到了几千米的山顶,所有人,包括我,都在那块刻有山峰名字和海拔数的石头边上拍照留念。
这是在纪念啥呢?结婚纪念日是纪念幸福,国难日是缅怀历史,这个难道是纪念自己坐着汽车到了4000多米没高反?
所有人都会张开双臂,这是给山顶的自由一个幸福的拥抱,证明自己和自由关系好吗?
丹巴
可是这无非只是比别人多匀出了点时间,多匀出一笔钱罢了。
这和自由又有什么关系嘞。
所以这自由又和钱不搭界了。
这自由架子可够大,面皮也够厚,钱和时间都换不来。
这就有点意思了。
可能这样的讨论会被认为太作,你已经比朋友圈里的加班狗要幸福了,为什么还要想这些有的没的?
你又不是在肖生克监狱,在这里呐喊“我要自由”。
可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有够多的按时准点、周密计划,为什么好不容易出来一趟,我又给自己找了另一个“领导”,起床出发要比考勤打卡还准时,吃饭如厕比预算还精确。
就像那个著名的金鱼缸理论:
圆形鱼缸里的金鱼看到的外面世界是呈曲面的,我们的直线运动,在它们眼里是直线运动。
如果金鱼足够聪明,完全可以整理归纳出一套自己的物理学理论:万物都是曲线运动的。
可我们怎么知道,我们观察出的万有引力定律,不是被关在一个更大鱼缸里的结果?
我们脱离全封闭的写字楼,飞几千公里爬到雪山上,却不知不觉掉到另一种不自由里。
多么瘆人。
贰 流浪成一只喵,你就姓自由了?
我在雪山上没找到自由,但如果把自由拉到一个极限,去流浪呢?《橄榄树》里唱的那种流浪。
有个英国电影,叫《流浪猫鲍勃》,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典型的英式片,慢慢悠悠,絮絮叨叨。
这本来是一部讲述一个男人和一只喵星人,两个不属于同一物种,却有着共通灵魂的励志基友电影。
男主詹姆斯一把吉他,一只猫,缠缠绵绵流浪天涯,这不正是我们期待的自然醒 + 自由身么。
但是这么自由浪漫的前提是:詹姆斯家庭破裂,自暴自弃,无家可归,身无分文,还染上毒瘾,只有一把吉他是他唯一的指望。
事实上这是英国90%流浪汉的境遇,而又有90%的流浪汉会把乞讨来的钱继续用来买毒品,或者挥霍掉。
这是我们要的自由么?
你会说我举的例子太极端。
但度娘里对流浪人群划分,有这么几种:流浪歌手,流浪画家,小贩,打工仔。以及地区性闯荡。
就是在北上广的我们。
流浪汉把钱用来买毒品,我们难道不是把空余用在无数的懒觉?流浪汉戒不了毒,我们又何尝戒得了葛优躺?
我们就是流浪的詹姆斯,我们享受“慢生活”的洗脑,这是自由么?
这不过是这个时代的阿Q精神。
詹姆斯最后是怎么摆脱困窘状态的呢?是在流浪猫鲍勃突然出现在他家的那天起。
他带着鲍勃到处卖唱,他关心吸毒的旧友,他和邻居女孩贝拉互相扶持。
结果一猫一人的组合就这么火了。他们有钱了。
鲍勃真的变成招财猫了。
他好像不能再肆意在街上流浪了,他不再那么自由了,他需要努力唱歌,写书、签书,他需要顾及另一个她的感受,努力调整自己的状态。
鲍勃要接受被主人用绳子牵着,放在肩膀上被围观,要忍耐被改编成电影。
但是他可以不用再定期去戒毒医生那里报到,不会被父亲的新妻子赶出来,不会被贝拉嫌弃地扔在街上。
比喻不恰当点,鲍勃要忍受被圈养,然后才能得到爱和食物。
原来幸福生活、开挂人生的前提就是不自由,现在我可以安慰自己了。
鲍勃真是一只励志的猫呢。
叁 自由太俗,不适合你
你以为我要在这里呐喊自由,那这篇文章根本没有写的必要。
英国牛津大学某教授写了本书叫做《自由的基因》,是一个关于自由的故事,解释了为什么自由是“英国的”独特发明,为什么自由是英语民族成功的秘密,以及它如何成为现代人集体潜意识的一部分。
哈佛商学院有本书里提到,自由是人类智慧的来源。
这话只说了一半,自由是人类智慧的来源,不自由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其实这本书写的是什么呢,英国佬不是把自由经过深度植入变成基因了,它是用无数的不自由书写的世界的规则,比如权利要制衡,比如要有契约。
不自由简直是人类之光。
爱情让人自由,婚姻才让人文明;为所欲为是自由,规则才是文明。
所以,不自由是因为我们在进步。
有个朋友问我:如果我不想要很多钱,不想要很多权,为什么还要努力?
因为那样可以得到自由,可以不做不想做的事儿,不见不想见的人,只喝想喝的酒,只看想看的眼睛。
我又问一个算是有点成就的朋友,他说越努力越成功,反而越不自由,比如马云,管着这么多人吃喝,你觉得他轻松自由吗?
这么说,我去四川,如果我越想玩爽,我就越要做很多功课,列很详尽的准备,忍受行前的不自由,我才能真正在玩的时候做到随心所欲,而并不是忍受定制旅行给我带来的种种不自由。
朋友圈总有朋友问我,你怎么可以不上班天天玩,你怎么这么幸福。
刚开始我还说些台面话回应一下,后来我只能诚实表达我对上班的渴望。
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是真的想上班。
你们看到的只是我朋友圈里的爽,你们不知道我为了这一年的GAP YEAR,忍受了一段不可言说的感情,尽力去写自己不想写的稿子,让对金钱没概念的文科脑努力去学习理财。
去年年底刚回国的时候,在北京约了朋友,朋友说你等我下,我马上摩拜过来,我问:摩拜是什么?我压根没听说过。
从此我不敢漏掉一点周围的新鲜事儿,我越是享受不上班的自由,就越因为焦灼而变得不自由,就是现在所谓新中产的焦虑,睡觉外的16小时排得非常满。
而上班的不自由,才能让我更科学地排好这16个小时,而不是把它排满这么幼稚。
所以我现在非常渴望不自由,那让我觉得我是往前走的。
上个月参加一个朋友婚礼,婚礼那天,她最好闺蜜兼事业伙伴跟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不是恭喜,是今天你千万别跟我聊工作。
是不是很多人觉得这样的婚结的很不自由,很苦逼?
可恰恰就是她,把自己最大的爱好变成自己的事业,把最爱的男人变成自己的家人。
多数新娘脸上是疲惫,可婚礼上我看到她比谁都自由自在地笑,从早上5点,一直到夜里12点,眼里的光没断过。
不要再说要自由,不要上班,要怎样。
你的那种雪山上站站,橄榄树唱唱,或者羡慕下鲍勃的自由,不过是把自由当个印象派艺术品,扔了可惜,放着积灰。
@米字橙
以英剧的非同寻常
为城市中的自己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