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防御机制 – 幽默、社会化与疏
曾氏语录:
1. 一种只能够感觉到的爱(而感觉不到其他种情感)的关系,有可能是吞噬性的关系,这对孩子和父母双方都不利;
2. 我们刻意地不认同父母本身就是认同的一种特殊形式 – 即反认同;
我们跟父母的关系中,我们一定会有一部分是认同的,还有一部分是不认同的。认同的部分,维系着我们跟他们的精神链接,而不认同的部分可以促使我们成长;
Note:
1. 幽默:对内心痛苦的回避; -- “人艰不拆”;比直接拆穿别人内心痛苦的更扫兴的是对对方说“你好幽默” ;在治疗中治疗师或来访者过度幽默的话就需要面质,因为过度幽默可能是回避内心冲突的表现;
2. 具体化:终止使用抽象思维;如认为令人沮丧的关系不是关系本身的问题,而是某人的大脑里某化学物质失调的问题;
3. 反认同:努力变得跟父母亲不一样;
4. 小团体形成:指个体通过使自己处在群体或人群中来对抗自己的本能冲动;(本能冲动是个人的、私密的) -- 青少年更倾向于成群结队,独处时面对的自己欲望的冲击太强了;
5. 禁欲:对愉快的否认(以避免道德上的内疚感,如享受美食或亲密关系、优越的生活等);或指通过回避人际交往来回避愉快;几乎所有的文化圈里都有“禁欲”(倾向于消除自己的愿望)的人,或是为了觉悟,或是为了养生等;
6. 同性客体选择:即通过与同性伙伴的相处来稍微地满足自己同性恋的欲望但不用担心自己成为同性恋者;
7. 一种情感对抗另一种情感:即只关注一种情感,另一种的不用关注了(听说是中国人常用,如学习好就一好百好,其他的不重要;所谓“百善孝为先”,忽略了多少人类中的美好情感呢,只要够孝顺,连官都可以给你做;);
8. 社会化与疏离:即靠社交来使自己远离自己的内心痛苦;
有很多人,在家里独处或与亲人相处时,就要面对自己的内心冲突,所以他们通过社交或自己的其他人际交往来回避自己这种冲突带来的不愉快体验;
9. 自大(无所不能感):即自命不凡,或觉得自己有种神奇的力量;
10. 从被动到主动:通过把自己从被他人攻击的状态转为引诱他人攻击自己的状态,使自己面临的焦虑和恐惧可控可预期 – 即把别人不时地攻击我转变为我时不时“操纵”别人攻击我,以此来避免更难受的恐惧体验;
11. 躯体化:即通过专注自己的身体来避免口欲、性、仇恨冲动带来的冲突(听说中国人也常用);如养生;
11.1 避免口欲冲动可能带来的冲突,意味着避免由于依赖性而产生的恐惧;
11.2 避免性的冲动可能带来的冲突,意味着回避所有与亲密、温暖、创造有关的事物;
11.3 回避仇恨可能带来的冲突,本身就意味着自己内心里针对别人的仇恨太多;
12. 正常化:在自己感到很糟糕,还是自己很好,严重时会真的对自己的状况没有自知之明后果很严重,需要强制的心理治疗干预;
13. 冲动化:即通过吃、性或仇恨的方式来缓解内心的不愉快体验或情感;或者购物也是?
14. 假性独立:独行侠式感觉,不允许别人帮助自己,对别人提供帮助十分敏感;如青春期会认为别人的帮助是对自己自我能力的贬低或觉得是对自己自我边界突破;
15. 病理性利他:帮助别人帮到自己都过得比别人还差的状态;精神分析认为这是把帮助的对象看作是非常虚弱的,但这不是对方本身就是虚弱的,而是自己把自己的受害者状态或虚弱的状态投射给对方,然后再“心安理得”地帮助对方。其实是自己对自己的口欲期的欲望的否认,即自己在过分地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感到被滋养 – 好比转弯抹角地照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