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字传奇史话

叶平:文字传奇史话|楔形文字24

2020-10-30  本文已影响0人  叶老师yp

第二章  楔形文字传奇

24. 通天塔与空中花园

来自德国的罗伯特·科尔德维,竟然又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考古历史学家,1855年出生于德国中部城市不伦瑞克。尽管他在柏林和维也纳的大学学习过建筑和艺术史,但都没有获得学位。1882年起,27岁的青年人受邀参加土耳其阿苏斯古希腊遗址和和附近的莱斯博斯岛的发掘,由于泥砖结构常常发生腐烂变形,需要用特殊的技术来保持地层,科尔德维无师自通地琢磨出新的方法来揭示地层叠压序列,在考古界渐渐积攒了一些名气。

罗伯特•科尔德维

1899年,在德国东方协会的赞助下,科尔德维率领200名工人,选择伊拉克南部的巴比伦遗址,组织了一次大型发掘工程。他以惊人的毅力,在接下来的18年里,几乎没有中断地持续工作。

科尔德维开始的工作地点仍然是拉萨姆已经挖过的埃萨吉拉神庙(Esagila)——巴比伦主神马杜克的祭祀庙宇,被当时的人叫做“屋顶很高的寺庙”。但科尔德维不像拉萨姆那样浅尝辄止,不仅从后者挖过的废墟向下深度挖掘,而且沿着庙宇附近被埋没的道路不断向前掘进。

深掘的结果,在埃萨吉拉神庙大量堆积的碎片下面,掘出来一个大法院和小法院,以及由前厅和圣殿组成的中央神殿。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一块重要的埃萨吉拉泥板,我们暂且留在后面再来讲述。

继续向前的发掘,让科尔德维有了更大的收获:他发现了这座城市巨大的堡垒墙和著名的伊什塔尔门,以及连通伊什塔尔门与埃萨吉拉神庙的游行大道。

复原的巴比伦伊什塔尔门 柏林佩加蒙博物馆馆藏

希罗多德和其他历史学者笔下的巴比伦古城,真实地呈现在人们眼前。气势恢宏的伊什塔尔门是进入巴比伦城和通往王宫与神庙的仪仗大门,城门高达14米,宽约30米,全部用精美华丽的彩色琉璃青砖砌筑,并饰有龙、狮子和公牛等动物的侧面浮雕图案。尼布甲尼撒二世围绕巴比伦下令建造了八座城门,其中最著名的是这座献给爱情与战争女神伊什塔尔的城门。据说,他在城门上留下了一条铭文:“我把原牛和凶猛的龙放在城门上,饰以奢华之光彩,让观者惊叹。”

伊什塔尔神门龙浮雕釉面砖

伊什塔尔门内是尼布甲尼撒的宏伟皇宫,金碧辉煌,雕梁画栋。宫墙为清一色黄砖,地面铺着白色及花纹之石。门墙浮雕装饰,门外列有巨型石狮。直接面对伊什塔尔门的是游行大道。每逢新年,巴比伦都有盛大的宗教庆典,全城人民抬着大大小小的神像,从伊什塔尔门进入,沿着这条中央大道向城里进发,最后拐一个90度的弯,进入埃萨吉拉神庙,对众神之王马杜克顶礼膜拜。

巴比伦城示意图

游行大道上挖出的一块尼布甲尼撒二世青铜台阶楔形文题词,既能够证实巴比伦城存在的真实性,又揭示出巴比伦方言阿卡德楔形文字的奥秘。我们把这块泥板上楔形文的写法、拉丁文注音和英语译文(同样为每一序号的顺序三行)列在下面,读者可以返回到本书的前面,对照本章第19节和第8节的有关图片,再次比较一下亚述方言阿卡德楔形文字,以及罗林森翻译的波斯楔形文字之间的差异。我们可以发现,由于新巴比伦帝国(前626 -前539年)比新亚述帝国(前935-前612)的时间更晚,新巴比伦楔形文字的字形,要比新亚述楔形文字显得更加简洁规范。

尼布甲尼撒二世青铜台阶题词

如果说,霍尔木兹德•拉萨姆挖出的是新巴比伦帝国后半部历史,那么罗伯特•科尔德维挖出的是新巴比伦帝国前半部史实。

自公元前626年起,短命的新巴比伦王国进入到黄金时期,第二任统治者尼布甲尼撒二世因残忍和富有而恶名昭著,就是他洗劫了耶路撒冷,迁徙了“巴比伦之囚”。“尼布甲尼撒”本是千年前阿卡德帝国的君主,“二世”是迦勒底人试图继承阿卡德伟业而自封的名号。为了跻身巴比伦最伟大的国王行列,这位二世王努力使新巴比伦恢复了以往的繁荣,人口达到380万,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他还重修了巴比伦所有的主要建筑,使这座老城变成了一座美丽无比的传奇城市。幼发拉底河流经城市的中心,跨过一座石桥,在埃萨吉拉神庙前方不远处,尼布甲尼撒二世修建了另一座埃特曼安吉塔庙(Etemenanki)。

科尔德维与通天塔、空中花园

埃特曼安吉塔庙被叫做“天地的根基”,俗称通天塔,外部呈现出可以攀爬的阶梯状塔形。希罗多德曾说过,塔庙是一个坚固的八层中央塔,可以通过外部的螺旋楼梯爬上去。第八层是一个很大的庙宇,有一张装饰华丽的大床,旁边放着金制的桌子,除了一名经过特别挑选的亚述妇女祭献给马杜克神享用之外,任何人都不允许在那里过夜。

而在《圣经》里,这座塔楼也叫“巴别塔”。《创世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大洪水的幸存者想要建造一座可以通往天堂的高塔,激怒了上帝。上帝便弄乱了他们的口音,并把他们分散在世界各地。有学者认为,巴别塔的故事起源于希伯来文化。“巴别”(Babel)在希伯来语中就有混乱、混淆的意思,由此还衍生出英语中的“胡言乱语”(Babble)。然而在阿卡德语中,巴比伦和巴别却不是混淆的意思,而指“众神之道”。巴别塔也一直是艺术家最热衷的主题。老彼得•布鲁格于1563年最早创作的这幅油画,现收藏于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巴别塔 老彼得·布鲁格的油画 1563年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无论是通天塔还是巴别塔,德国考古学家科尔德维不仅通过发掘找到了塔楼的方形基座,而且还用那块埃萨吉拉神庙泥板,以楔形文字证实了塔楼结构的可信度。来自埃萨吉拉泥板的数据,是公元前从较早的文献中复制而来。泥板的背面写着“修建者能够看到,而非修建者一定不能看到此信息”。它的正面解释了七层高塔庙的历史和它的尺寸:长3x60,宽3x60,以标准肘(1肘长=大约50厘米)为单位,为重建塔楼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埃萨吉拉神庙泥板 罗浮宫藏

另一个和巴比伦有关的故事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对于这座花园的推测众多,从具体位置到建造者的身份都是谜团。空中花园让人联想到一个动人的传说:尼布甲尼撒二世娶了米底公主埃米提斯为王后,公主深得国王的宠爱。可她却对国王说:“巴比伦平原连个山丘都找不到,我多么渴望能再见到家乡的山峦叠翠和花草丛生啊!”于是,尼布甲尼撒二世令工匠按照米底山区景色,在宫殿里建造出层层叠叠的阶梯型花园,上面栽满了奇花异草。巧夺天工的空中园林景色终于博得公主的欢心。

艺术家对巴比伦空中花园的再创造 布朗兄弟绘制

在挖掘巴比伦南部城堡时,科尔德维曾发现了一个地下室,地下室有十四个带石拱形天花板的大房间。古代文献表明,这座城市中只有两个地方使用过石材,即北城堡的北墙和空中花园。北部城堡的北墙已经被发现。科尔德维当即宣布他找到了花园的地窖。但是,一批考古学家对他的发现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挖掘地点距离幼发拉底河太远,无法提供灌溉绿色花园所需的水。直到今天,位于以色列海法的巴哈伊教徒们,仿照空中花园的形式,建造了一座巨大的巴哈伊圣殿花园。对称齐整的巴哈伊花园洋溢着浓郁的波斯风情。一条由白色大理石砌成的阶梯位于花园的中轴线上,宛如一条玉带穿梭在花园层层叠叠的绿毯之中,而沿线树木、水池、花盆、雕塑等景观则对称地分布在两侧,堪与巴比伦空中花园相映成趣。

巴哈伊空中花园  作者摄于以色列海法

楔形文字的作用在此地发挥得淋漓尽致:有埃萨吉拉泥板为证的通天塔进入了美索不达米亚的历史,而没有文字记载的空中花园,至今仍然是美丽的传说故事。

下一篇> 第二章 楔形文字/25 汉谟拉比法典

返回>目录&序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