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这块路牌哪里不对,“都市”还是“都司”呢?
城市路牌是我们在城市里再熟悉不过的景观之一,除非你是外地游客,否则你一般不会注意到它的存在。 然而,就是这一个小小的路牌里却引出太多的太原故事。
步行至钟楼街,人们悠闲地散步,从一家商铺走出来,又进了另一家,仿佛整条街是由商铺组成的。在钟楼街的两侧有好几条小胡同,名字还挺有意思,比如帽儿巷、柴市巷、靴巷、南仓巷、西校尉营等等。不过这些胡同大多数没有路牌,只有从“靴巷”这样的门牌上,才能判断出路名。有的胡同从头至尾既无路牌也无门牌,只能从手机地图上看了。
曾经,一块绿底白字印着“都市街”的路牌一立起来,马上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之后,一块“都司街”的路牌代替了原来“都市街”,我等“吃瓜群众”这才松了口气。这说明太原人对这座城市的关注度还是很高的。为何只能是都司街,而不能是都市街呢?原来,都司街南起水西门街,北至羊市街,位于迎泽区羊市街中段南侧。明洪武初年,朱元璋为了巩固国防,加强军备,在全国13个行省设立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都司是省一级的地方军事机关,长官称都指挥使。山西都指挥使司建立于洪武三年,司治在此街北口,故此街名为都司街。
顺着一块路牌追溯下去,掀开了太原数百年的历史画卷,昔年的风云变幻、风土人情扑面而来。太原,特别是老城区的路名,几乎处处有故事,满城皆典故。南华门、东华门、西华门、宁化府让我们对晋王府的想象;狄村、侯家巷、呼延村、上官巷一听就知道和历史人物有着千丝万楼的联系;羊市街、兴隆街、炒米巷、馒头巷、大剪子巷、帽儿巷曾经是商业繁华之地;小海子、大水巷、坡子街、红沟路、黑龙潭、坝陵桥讲述着城市地理环境的变迁;老军营、教场巷、前北屯、后北屯、北营有着金戈铁马的恢宏气势......
对于历史学家来说,老街老巷的路牌,都携带着一个个有根据的历史故事。对于普通人来说,老地名,老太原人可能有一定的了解,新太原人知道的就很少了。我们每天路过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内涵的路牌,即使未曾明确感觉到它的存在,它已经在默默地把丰富的历史细节写进了我们的记忆,形成我们对太原的整体印象。
太原的魅力,你可以从都司街、东华门、佳华街这样一个个颇具份量的地名上寻找,可以从馒头巷、大铁匠巷、宁化府的市井气息里探寻。让我们去触摸和体悟往昔的太原,读懂这座拥有韵味独特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