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篇·高祖所属·少年英才·江邑侯·御史赵尧
江邑,史书无考。按其在汉初时为江邑侯国,又且区区六百户,所以笔者猜测这应该就仅仅是那时某郡县下属的一个小邑。
的确,江邑侯国虽然小,可江邑侯国的国主却非一般人,而是汉帝国历史上的第三位御史大夫赵尧。所以问题就来了,堂堂的大汉御史大夫,怎么才区区只有六百户的食邑?
只能说,赵尧这个人的一生,和他的名字一样,充满传奇和艰险。毕竟赵氏,为秦帝国的皇族之氏(秦始皇为赢姓赵氏),可秦二世即亡,充满不幸;而尧,更是上古五帝之一,但却最终还是被人流放于他乡,所以说,赵尧的名字也就基本定格了他的一生。
按史书记载,赵尧最早是出现在汉五年:
以汉五年为御史。《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如上,汉五年,也就是高帝刘邦称帝的那一年,赵尧为汉帝国的御史。
而御史,正如笔者在《长修侯篇》中提到的汉帝国廷尉杜恬,在之前就是御史。不过,杜恬担任的御史那就太早了。最迟杜恬在汉二年便是御史了,而后则历任内史,最后在汉帝国开国后,任九卿之一的廷尉一职。所以按照杜恬的履历来说,赵尧就算是想要升任为九卿,也都是不容易,更何况是高于九卿的御史大夫呢?
另外按照史书中的一处记载,可以看到赵尧在大汉建国时的年龄应该是非常小:
赵尧年少,为符玺御史。《史记·张丞相列传》
如上,这里的时间应该是在汉高帝十年左右,并且明确的说明赵尧年龄非常小。如此,我们猜测此时的赵尧应该年龄不超过三十岁,当然更小也是不可能,毕竟是御史这样的重要文吏,若无一定积累,也是不可能担任的。
另外需要注意到,此时的赵尧为符玺御史,负责的是汉庭内部各级官员办事符节的工作。虽然说相比九卿等职还算官小,可也是实权职位,毕竟是代替天子执掌符节之人,群臣之中又有谁敢不敬他呢?好吧,除了御史大夫周昌之外。
而此时的赵尧距离汉五年已经过去了五年的时间,所以有一个问题就是,那时的御史和这里的符玺御史是否是一回事?私以为按照后来刘邦对于赵尧的任命来看,应该是对赵尧非常熟悉的,而符玺御史更是时常伴随君王之侧,所以笔者断定,在汉五年刘邦称帝之后,赵尧便是汉庭的符玺御史了。
如此笔者认为,赵尧在汉五年之前的功绩应该也是不小的。毕竟符玺御史位小权重,而刘邦更是不会随便安插无用之人留在自己的身边。另外按照赵尧封侯时的一句记载:
尧亦前有军功食邑。《史记·张丞相列传》
所以说,虽然功侯表中并无记载,但是按照这里的记录,那就说明赵尧还是有明确的军功的。由此,之前的赵尧应该就是凭借不小的军功而备受刘邦的信任,才能任职符玺御史。
而再说赵尧之后是如何一步跨到御史大夫位的呢?
用奇计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而代之。《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如上,这里的记载就比较简单明了了,就是赵尧通过奇谋而使得周昌由御史大夫位任职赵国国相,而后赵尧遂取而代之。
所以赵尧的这番奇谋是他能够上位的关键,那么究竟是什么奇谋呢?
是後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高祖忧即万岁之後不全也。《史记·张丞相列传》
以上,就是赵尧奇谋的所有前提。那时刘邦的三皇子刘如意年过十岁,而刘邦因为害怕自己死后刘如意遭遇不幸,遂日日忧愁。
于是,便有了赵尧献计的故事。而这里因为史书记载太长了,笔者就不一一引用了,大概重塑一下当时的经历:
赵尧作为符玺御史,所以需要一直陪伴在刘邦身边。而后一天,高帝刘邦又是因为三子的事而非常愁苦,然群臣却是不解,陛下这是为何呢?
唯有赵尧主动问高帝道:“陛下是否因为三皇子的母亲和皇后有仇,而担心以后三皇子遭遇不幸呢?”高帝听闻此言,自是不由得叹道:“是啊,所以正愁不知道该怎么办?”
于是,赵尧急忙向高帝献计:“陛下所忧,无非就是缺一位能够镇得住皇后、太子和群臣的人。所以只要有这样的一个人能够作为三皇子封国的国相,那么以后谁还敢动三皇子呢?”
听闻此话,刘邦自觉赵尧肯定知道人选,便道:“是啊,朕也是这样想的,可就是不知道该用谁呢?”
由此,赵尧遂开始把御史大夫周昌给推出去:“御史大夫周昌,不仅是烈士之弟,又为陛下同乡之人,且素来行事强硬,为群臣及太后所忌惮。故而,此人选非周昌不可。”
应该说,选用周昌可能是刘邦早就有的盘算,但是,毕竟周昌为御史大夫,且参与了平定陈狶叛乱的重要谋划,故而一时之间还是不能动的。更何况周昌自汉三年代替其兄接掌御史大夫以来,历时七年,朝廷上下无人敢指责之,而御史大夫到赵国国相,明显是降级,所以刘邦更是不能主动提及了。
然,今天赵尧作为周昌的部下,却主动把周昌给推出来了。虽然说有赵尧私利的原因,但毕竟也在一方面代表着周昌的意思,至少周昌是不反对的。于是,刘邦便很快就以御史大夫周昌为赵国国相。
在《史记》中,太史公用了一些记载强调周昌不太看得起赵尧,笔者以为是没有道理的。虽然说有赵尧年轻的缘故,可是周昌作为汉庭历代御史大夫中最强硬的一位,又岂会用一个无用之人留在刘邦身边呢?所以说,笔者还是认为,赵尧主动推出周昌,未尝不是周昌的意思。
毕竟之后周昌也确实为了保护三皇子赵王如意而做了很多努力,甚至最后更是因为保护不力,而自责死去。所以说,周昌至少对于保护三皇子如意还是愿意的。
而至于为何非要是赵尧提出呢?只能说还是与周昌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关,毕竟赵王如意曾经是有资格与太子刘盈争夺皇位的人,且当初就是周昌奋力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所以周昌此时再主动保护赵王如意,岂不是在明示天下说,他周昌决心支持赵王如意了吗?由此就势必会引发汉庭内部新一轮的太子与赵王之争。
所以,周昌便用了一个看上去比较小人的方式,以赵尧献奇谋的手段,换掉自己去当赵国相国。由此天下人就只会说是赵尧无耻,而周昌则是被迫的,自然不会再为人诟病,也不会再引发汉庭新一轮的内斗了。
当然,至于说为何周昌坚持如此,笔者猜测其人或许还是对赵王如意心存愧疚吧。毕竟孩子是没错的,而在周昌当年力保太子之后,他就应该知道,依照吕家的强势,这个孩子绝无生路。所以,周昌此后的行为,也算是一种弥补吧。而周昌力保太子是为了天下,再保赵王,则是为了自己的良心,所以说,周昌也确实是一位良臣。但就是可惜,终究周昌还是没有保护好赵王如意,当然这就是后话了。
再说赵尧,顺利推走周昌后,便是在刘邦的亲批之下,顺利上位御史大夫。所以说,刘邦其实也是明白周昌心意的,而既然周昌能用赵尧,那么自己再用赵尧为御史大夫,也更能完善了周昌的计划。当然,这也是与赵尧本身确实有能力有关,不然刘邦也不会真的用他。
从击陈狶,功侯,六百户。《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高帝十一年,在赵尧任职御史大夫后,便也是参与了平定陈狶的战役,由此立功封侯:
十一年正月辛未,侯赵尧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同年正月辛未日,赵尧遂以御史大夫位,兼前后战功,受封列侯,食邑六百户。
其后,赵尧自然就是一直担任御史大夫。只不过,其人毕竟资历尚浅,比不得周昌。而赵尧当年与周昌的谋划,能瞒得过天下人,可终究瞒不过吕家的人。所以,吕后动不了周昌,还动不了你一个小小的赵尧吗?
後五岁,高后闻御史大夫江邑侯赵尧高祖时定赵王如意之画,乃抵尧罪,以广阿侯任敖为御史大夫。《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或许吕后也是忌惮惠帝吧,所以当时并还没有做的太绝,只是单单去掉了赵尧的御史大夫位,改由任敖为汉庭第四位御史大夫。
而后到惠帝死去,少帝元年,吕后正式称制主掌朝政开始,便完全没有任何顾忌了:
元年,侯尧有罪,国除。《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如上,少帝元年,吕后以罪剥夺赵尧爵位,并废除江邑侯国。
此后关于赵尧的记录,也就彻底终结了,没有人知道他是死还是活。但是,终究在吕后掌权的那八年里,他就算活着,也应该是不好过吧?
真的可惜了,赵尧也算是一位少年英才,二十几岁便任职御史,而后没过几年便成为御史大夫,若非得罪了吕家,应该是会有一个很好的结果的。
所以说,如果非要给赵尧一个谥号,那么“哀”字,无疑就是最适合他的:
哀:蚤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