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孩子的成功之路
不是我好哭,真的是因为《我教过的苦孩子》开篇两个故事就感动到我了。
作为“70后”的我小时候求学也很不容易,但是都没有书里的孩子们艰难。身在高校的我也特别容易对他们的故事产生共鸣。
与前几年很火的黄灯的《我的二本学生》相比,同样写“二本”院校学生的这本《我教过的苦孩子》故事性更强,让受访者自己讲述的表达方式也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
绥化学院只是偏居东北的一所普通二本院校,很多单位招聘时甚至误以为这是所民办高校。该校录取的学生主要来自本省或西部的农村、山区,其中约三分之一是贫困生。
如果你认为考取普通院校的学生多数是因为智力一般或者不够努力的话,那显然太偏颇了。本书案例中的56位学生,很多家庭都有各种困难,比如父母重病、去世或遭遇其他变故,家庭的压力直接影响到孩子的状态,他们在努力学习的同时又顾虑重重。
进入大学后,他们不能像城里的孩子那样享受大学生活,因为他们要勤工俭学、做各种兼职以赚取生活费或偿还助学贷款,即便参与各种活动锻炼能力,也是为了今后能有更大机会谋到高薪工作,考研对于他们中的多数人来说不是好的选择。
所以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愿意接受采访的学生,他们引以为豪的往往是大学期间自己赚取生活费,毕业后有了稳定的工作,一份朴实的恋情加上爱情的结晶,都是他们眼中的成功。
你认为这种成功值得骄傲吗?至少我是很感动于他们中许多人的成功的。限于学校的名气、他们的专业能力,找到高薪工作的只能是极少数。所以我更欣赏的是他们通过努力克服了自小就有的自卑,或者学会坦然接受自己的平凡。
他们更多地理解了父母,也原谅了过往的各种不如意。当他们自豪地说能够经常回家陪父母,能够给孩子树立好榜样,乐意把一路走来得到的温暖再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时,这样的成绩还不够闪亮吗?
贫困生最大的问题其实不是经济问题,而是心理问题。当他们在学校、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下能够自信地挺起拼搏的身躯时,教育的价值就得到了体现。教育,仍然是下一代摆脱贫困、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