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讲话》第一到第四章——夏丏尊
一 阅读什么
书只是供给知识的一种工具,供给知识,其实并不一定要靠书。书,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书是求知识的工具之一。
所谓知识,绝不是什么装饰品,只是用来应付生活,改进生活的技能。
读书并不是风雅的勾当,是改进生活,丰富生活的手段,书籍并不是茶余酒后的消遣品,乃是培养生活上知识技能的工具。
作者把阅读的范围分为三个,(一)关于个人职务的,(二)是参考的,(三)关于趣味或修养的。
关于职务的书,应该以教科书为基础,在从各方面加以扩充,加以比较观察,实验证明等种种切实的功夫。
对于参考书,作者认为参考书的需要,因各种的题目而发生。对于第一种植物的书籍,阅读的马马虎虎的人,根本没有阅读参考书的必要。要参考,先得有题目。
比如一篇陶潜的《桃花源记》,如果有不曾明白的词,得翻辞典。辞典就成了参考书。这篇文章是晋人做的,若想看晋代文,就会去翻翻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成了参考书。这篇文章所写的是一种乌托邦思想,于是找到名叫马列斯的社会思想家写过的《理想乡消息》比较,这时《理想乡消息》就成了参考书。又或者大家想明白记叙文的格式,去翻看《记叙文作法》,想了解陶潜的为人,去翻《晋书·陶潜传》这些就成了参考书。
再到图书馆去寻参考书以前,我们应该先问自己,我所想参考的题目是什么?有了题目,不知道找什么书好,这事可以问教师,问朋友查书目的,最怕的是连题目都没有。
第三种,关于趣味修养的书。作者认为这类书,在同一时期中,种数不必多,选择却要精。选定一二种,预定了时期来好好的读。
总结一下,助手认为,书是共济知识的一种工具,读书是改进生活,丰富生活的手段,该读些什么书,要依了生活来决定选择。读三种书要有侧重。
二 怎样阅读
关于参考书,因参考题目随时决定。阅读时要顾到自己所参考的题目,勿使题目抛荒,还要把那部书的序文目录留心一下,记个大略情形,预备将来的翻检便利。
关于趣味修养的书,也该尽量的利用参考书。
任何书籍,都可以有两种说法,就内容说只阅可以了,乐就是着种,把内容读懂;如果当做语言文字来看,那么非读不可。
也可以说,阅是略读,目的在理解,在收得内容。
精读的目的在揣摩,在鉴赏。作者认为要研究语言文字的法则,该注重于精读。分量不必多,要精细的读。
假定读徐志摩的诗集,如果当语言文字学习的话,不但该注意失礼的大意,还该留心他的造句,用韵,音节以及表现,着想,对账风格等等方面,语言文字上的变化技巧,其实并不十分多。只要能留心,在小部分里也大概可以看得出来。
我劝诸君能在精读上多用力。
三 学习国文的着眼点
作者主张学习国文,该着眼在文字的形式方面。
就国文而言,文字是记载事物发挥情意的东西,它的内容是事物和情意,形式就是一个个的词句,以及整篇的文字。
每篇文字绝不会有相同的内容,内容虽然各不相同,形式却有相同的地方。
就整篇的文字说,有所谓章法(文章的组织结构,比喻处理事情的规则和办法),段落结构等等法则,就每一句说有所谓的句子的构成,及彼此结合的方式,就每句中所用的词说,也有各种的方法和习惯。此外,因了文字的体裁,各有一定共通的样式。
学习国文目的就在学得用文字来表现的方法。不去留心表现的文字形式,结果当然是劳而无功的。
那么怎么注意文字的形式呢?分三层来说,(一)关于词儿的,(二)关于句子的,(三)关于表现方法的。
第一是词的辨别要清楚。词不但有意义,还有情味。词的情味,完全要靠自己去领略,辞典是无法帮忙的。在读文字的时候,如果不用这步功夫,那么你不但对于所读的文字不能十分了解,将来自己写起文章来,也难免要犯用词不当的毛病。
关于词,另外还有一个方面值得注意,就是词在句子中的用法,这普通叫词性,是文法上的项目。
譬如“上下”一词,就有各种不同的用法,“上下和睦” “上下其手” “成绩不相上下” “上下房间都住满了人”,这几句句子里的盛夏,在文法上词性各不相同。
关于词,词的意义,情味,在句子中的用法,是比较重要的,学习的时候应该着眼在这些方面。
关于句子,第一所当着眼的是句子的样式。
作者认为,文字虽然各不相同,若就一句句的句子来看,样式,是并不多的。至多不会超过一百种的式样。
读文字听谈话,能够留心句式,找出若干有限的格式来,不但在理解上可以省却气力,而且在发表上也可以得到许多便利。
读文字的时候,对于每一句句子,不但要单独的认识它,还要和上下文联络了认识它。句子和句子的关系要弄明白。
第三点,是表现的方法。我们心中有一种意思,或是感情,用文字写出来或口里讲出来,这就是表现。表现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同时一种思想或感情,可有许多表现的方式。
文字语言的一切技巧,可以说就是表现的技巧。写一件事情,一种东西,或是一种感情,用什么文体来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的简单或是写的详细,诸如此类,都是表现技巧上的问题,值得大大地注意。
末了,作者劝诸君能够用些读的功夫。他认为应该选择几篇可读的文字,来反复熟读。
读了篇数不必多,材料要精,读的程度要到能背诵。
读得熟了,才发现本片前后的照应,才能和别篇文字作种种的比较。因为,文字读得会背诵以后,可离开书本,随时记起,就随时会有所发现,学习研究的机会也就越多了。
四 关于国文的学习
作者以为最好以选文为中心,多方学习,不要把学习的范围,限在选文本身。
例如,学习陶潜的《桃花源记》,可以学习,的方面有下列种种:
《文章讲话》第一到第四章——夏丏尊 《文章讲话》第一到第四章——夏丏尊知识不是孤立可以求得的,必须有所凭借,就某一点分头扩张,追讨,愈追讨关联愈多,范围也愈广。好比雪球,愈滚愈会加大起来。
整册的书应读哪几种?
(1)因选文而旁及的。如因读桃花源记,而去读《陶集》,读《无何有乡见闻记》(威廉·马列斯著);阴毒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而去读论语,老子,韩非子,墨子等等。
(2)中国普通人该知道的。如四叔45斤,周秦祝子,著名的唐人诗,宋人词,元人曲,著名的旧小说,时下的名著。
(3)全世界所认为常识的。如基督教的旧约新约,希腊的神话,各国近代代表的文艺作品。
无论全读或略读,一书到手,最好先读序,次看目录,了解该书的组织,知道有若干篇,若干卷,若干分目,然后再去翻阅全书,明白其大概的体势,择要读去。
近来有一种坏风气,大家读书不喜欢努力于基本的学修,而好做空泛功夫。
基本的学修是一堆有孔的小钱,要有钱索子,把小钱加以贯穿整理。
作者,奉劝大家,先读些中国关于哲学的原书,再去读哲学史,先读些诗经及汉以下的诗集词集,再去读文学史,先读些古代历史书籍,再去读《古史辨》,万一必不得已,也应以必读哲学史,文学史,一必翻原书,以求知识的充实。
阅读的方法
第一是理解。理解辞句,理解全文。
文字的理解,最要紧的是捕捉大意或要旨。
一篇文字,全体必有一个中心思想,每节每段也必有一个要旨,文字,虽有几千字或几万字,其中全文中心思想与每节每段的要旨,却是可以用一句话或几个字来包括的。
阅读的人如不能抽出这潜藏在文字背后的真意,只就每句的文字表面只离求解,结果,每句是懂了,而全文的真意所在,仍是茫然。
例如《战国策》一段:
《文章讲话》第一到第四章——夏丏尊这一段只是“不战”二字之意而已。
理解以外,还有所谓鉴赏的一种重要功夫需做。对于某篇文字,要了解其中的,各具各段,及其全文,旨趣所在,这是属于理解的事。想知道其美句美段,或全文的好处所在,这是属于鉴赏的事。
诗要反复的吟,词要低回的诵,文要周回的默读,小说要耐心地细看。
把前人鉴赏的结果拿来作参考,足以发达鉴赏力。自己是由此出发,更用了自己的眼识,去鉴赏,切不可为所拘执。
(四)关于写作
佛法中有“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的话,作者认为,从古以来,古人所遗留下来的文章诀窍,亦如此。
关于写作,可能发生的问题是“写些什么”,第二是“怎样写作”。
凡是思想感情,一经表出就可成为文章了吗?非也。文章的内容是思想感情,所谓思想感情不是单独的,是由若干思想或感情复合而成的东西。
“交朋友要小心”不是文章,以此为中心,把“所以要小心” “怎样小心法” “古来某人曾怎样交友”等等的思想组织地系统地写出,使它成了某种有规模的东西,才是文章。
文章普通有两种体式,一种是实用的,一是趣味的。
我们肚里虽有许多的思想感情,如果那思想感情未成熟,犹之胎儿发育未全,即使勉强生了下来,也是不完全的无生命的东西。
文章的题目不论由于教师命题,或由于自己的感触,要知,只不过是基本的配种,我们要把这胚种多方培育,使之发达。或从经验中收得肥料,或从书上吸取阳光,或从朋友谈话中共挤水分,行住坐卧,都关心与胚种的完成。
怎样写作?
(1)明了,(2)适当。
明了宜从两方面求之:(1)文句形式上的明了,(2)内容意义上的明了。
文句形式上的明了,第一需注意的是句的构造,和句与句间的接合呼应。构造如不合法,那一句就不明了;句与句间的结合呼应,如不完密,就各具独立了看,或许亦可通,但连起来看去,仍然令人莫名其妙。明了还表现在内容意义上的明了,不要出现歧义。
文章就是:谁对了谁,为了什么,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用了什么方法,讲什么话。所谓适当的文字,就只是合乎这六项答案的文字而已。
真的文字学习,须从为人找手。“文如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