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的“艺术”
不知道是自己年纪大了,脱离了社会的话语体系,还是我跟不上时代的脚步。随着90、00后进入职场,对年轻人的说话方式越来越难以琢磨和引导。公司里有两个小年轻,每次和他们开会、谈事情,他们不仅有自己的主张和建议;而且,很喜欢中间随时打断、插话。从小我就被教育:大人说话要诚心听,老师上课要仔细听,领导讲话要认真听。所以,在职场当中,像我这个年纪的人,都会耐心的听完对方的话之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后来,我渐渐的发现,很多人爱说话,只不过是想找个人倾听而已。
我是做销售起步的。刚开始接受的销售培训,企业会教我们很多销售技巧。但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少说多听”这一条核心原则。在聆听家人、朋友、客户、领导侃侃而谈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他们所说当中,获取很多信息。有倾述的需求,有对产品的顾虑问题,也有昭示权威的显摆。当我们获取对方足够多的信息之后,就能“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
我一直坚信:这个世界没有沟通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沟通之后,还是解决不了问题,那只能说明沟通不充分,可以继续沟通,直到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即可。那么何谓沟通呢?沟通其实就是双方一个互动的过程。我在前面那一段说到“少说多听”原则,在听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给对方一些反馈。比如颔首点头,在对方话语停顿的时候,给几个简单认同的词汇。像“嗯”、“对”、“你说的有道理”等等肯定对方,引导对方继续说下去。
在谈话过程当中,尤其是在商务谈判场合,一定要准备一个笔记本,边听,边记下对方说话的核心要点,或者当对方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的时候,可以记下来,并马上写出自己的解决办法,以及自己的思路和想法。
我也研究过那些爱插话的年轻人心态。因为他们没有边听、边记录的习惯,而是带着脑袋在听。他们插话的目的,是担心过一阵,自己记不住。因此,必须立刻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者反驳,这样才不会遗漏重要问题。所以,我建议正式场合一定要带笔和笔记本,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当对方阐述完观点和思路之后,再把话题接过来表明我方的立场。这样做,即尊重了对方,又展示了自己的专业能力。
我一直很钦佩一类人:就是能写又能说的人。在这个社会,有很多人会对做销售的人有看法,更有的人对销售有恐惧,甚至是偏见。其实我们的一生当中,不管是做什么工作,其实都是在销售自己。我在给员工做培训的时候,会告诉他们,我们卖的不是产品,而是卖自己。只有当对方认可你的为人的时候,产品已经是次要的需求了。我喜欢我的行业的最大一个理由就是:一方面我是在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对方的脑袋;另一方面是让对方开心的把他口袋里的钱,装到我的口袋。
不过,我也很反感那些强买强卖的销售行为。
那我们该如何学会“少说多听”呢?这里就把我多年的“职场秘籍”公布出来。点破了,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学会提问题。那该如何提问题呢?记住:全世界仅有两个问题!在公布答案的之前,其实我希望读者,或者刚进入职场的朋友,先不要往下看,而是自己想一想“是哪两个问题?”
一个是“封闭式问题”;还有一个是“开放式问题”。
封闭式问题的答案只能回答“是”或者“不是”;开放式问题有N多个不同的答案。举例说明一下何谓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当你拿起一个杯子问对方:“这是一个杯子吗?”,对方只能回答“是”,这就是封闭式问题;当你再次拿起同样的杯子问对方:“你觉得这个杯子怎样?”,这个时候就没有标准答案了,这就叫开放式问题。
如何用好这两个问题,从而起到“少说多听”的效果呢?
当我们和客户、朋友初次见面,对方的个人信息和诉求都很少的时候,我们尽量使用开放式问题。我们只要对方回答完了一个问题,继续问第二个开放式问题。当我们觉得获取的信息差不多的时候,就可以切换成封闭式问题,把对方的需求引导她所想要的地方去,就会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
关于如何引导谈话对象到准确的需求,留个悬念,且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