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志读书

露|突然有一天,阅读也有“技术含量”可言了

2017-11-26  本文已影响0人  青猫朱

说这句话时候,我是有点于心不忍的。读书是我最大的爱好,没有之一,这本是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为什么突然之间要说得这么功利呢?

一是因为实在是没什么时间读书了,这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需要读的太多而想要读的总是不够时间读;二是最近读的一本书让我领悟到“阅读”跟“读书”是可以分开看的两回事,不要太担心“技术阅读”会影响甚至冒犯自己“爱好读书”的初心。

读书只是真包含于阅读。

这本书就是原尻淳一的《高效能阅读》,特别喜欢他在前言中说的“为避免被信息洪水淹没而读书”。注意到了吗?“信息洪水”!你以为毕业了不用读书,但每天花在八卦新闻上的时间可能跟以前学习的时间差不多;你说自己不喜欢读书所以没必要去听别人的读书观,但工作中你肯定要阅读文件资料,还要输出、总结、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会高效阅读,是为了能在保证抓取信息质量的同时,留出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对于不爱读书的人来说,学“技术阅读”还得从读书入手,这也是为什么这本只有7章的小书要特地花3章的篇幅来教读者“爱上读书”。如果你本来就喜欢读书,以下第一部分可略过。

1|从不读到爱读

首先要有想读的意愿。很多人不爱读书是因为觉得没意思,这就需要一个有吸引力的契机,比如从兴趣入手,爱看悬疑片的可读推理小说,比如从实用性入手,像理财、自我管理等知识就能通过读书来学习。其次是降低读书的门槛,经典啃不动可以选择通俗版来入门,也不必强求每本书都要从头读到尾,你读书是因为你想读,而不是要完成一项任务。

一些提起阅读兴致的技巧:

“八卦”作者:都说“见文如见其人”,反过来先八卦一下其人,说不定会对其作品感兴趣,如果喜欢的作者碰巧是个活人(我是说当代的……),还可以在网上关注并互动,或者参加读者见面会;

播客:听书、讲书节目越来越主流了,听听他人的阅读经历来拓展自己的视野;

TED演讲:经常以新奇的思想激起观众的求知欲,热爱科学和人文社科的人一定不能错过;

实地参考:换个不要这么严肃的说法,带本书去旅行。如去凤凰可带《湘行散记》,也不是非得和目的地有关的书,哪里的野外都能读《空谷幽兰》;

和一些“持续这种愉悦”的技巧:

读书会:小到告诉朋友最近在读什么书,大至上网参与小组讨论,把愉悦分享给他人,也分享他人的愉悦;

常逛书店:看实体书远远比在网上搜书或听人介绍印象更深刻;

读书套件:为了能在外面充分利用碎片时间,随时进入读书状态,原尻淳一把书和文具装在小文件袋后再放进包里。我的习惯是在背包留一格专门放书或kindle、自动铅笔、便利贴、便签本,因为是在外面,不适合读需要深度思考的书,也就没必要放那么多文具;

及时建立自己的书单:作者指的是把感兴趣的书及时记录下来的“想读书单”,但我认为应该还得有个“已读书单”,这样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最近都读了些什么,是不是读了太多小说该收心了、是不是读了太多工具书吸收过度了、是不是读了太多书该放松一下了……适时回顾以调整阅读方向。

2|论速读的实用性

再说“技术阅读”,仍是以读书为切入口。作者再三强调速读是用在实用书籍上,而不是用来读文学作品,不仅是为了更高效地筛选抓取信息,也是为了更高效地挑书,还可作为精读大部头之前的预读。

比如可以通过目录来速读:仔细阅读目录选定自己该看的章节,贴上便利贴→根据目录对特定章节进行跳读→仔细阅读便利贴前后的部分。

要是我就把前言后记也读了,这样会对全书有个更清晰的判断。以这本《高效能阅读》为例,看目录能知道作者思路,但不看前言,我就不知道他之所以这么想是要“为了避免被信息洪水淹没而读书”,可能会认为这是在讲“技术读书”而嗤之以鼻。通过前言我接受这一点:技术阅读不等同于技术读书,而是为了高效获取信息。

还有一种黑体字读书法,即只读黑体字。近几年的新书排版越来越好了,很多书还会有图表或思维导图,“一图胜千言”。

速读也可作为买书前的最后一步,以降低买到烂书的概率,毕竟现在书多但好书并不多。尽可能多看几个网站的点评,从普通读者到书评人,此外最好能在书店试读。

主题阅读时,适当速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你总不至于在读过8本时间管理书或6本关于拖延症的书之后,下一本还要从头读到尾吧?

3|“技术阅读”的应用

此处引入两种概念:垂直型阅读和水平型阅读。前者强调深度,是为了进入新世界,重在“精”,后者强调广度,是为了找到打开新世界的大门,重在“泛”。既然是应用,就要合理分配两种阅读模式,考虑为了输出应该如何抓取和处理采集到的信息,才能把有用的知识和经验化为己有。应用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抓取-

即带着目的,以产出为导向去读;

注重对“信息单体”的采集,如摘抄卡片、日记、照片、喜欢的文章,采集的同时就应该分类好,并定期清理;

善用社交媒体网站,Facebook是不符合国情了,国内可用豆瓣、微博等,配合印象笔记的剪藏功能(真不好意思我只用过这个);

合理分配垂直型阅读比例,书中推崇70:20:10模式,即专业领域70%:专业领域周边20%:与未知领域邂逅10%,也可以按主流的“80/20法则”分配。感觉很枯燥?这只是术业专攻的方式嘛,又不代表读书的方式。

-吸收-

善用“文字”以外的表达,如自己做图表、思维导图以加深理解;

建立数据库,如用印象笔记,按笔记本组、笔记本、标签等分类;

关注并思考各领域大V的动向;

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把收集的信息以卡片的形式存起来(收集碎片)-结构化(组织框架)-形成文脉(整体)。

-产出-

学会做思辨型的笔记,而不只是摘抄;

别只顾埋头苦读,多向前辈取经,交流心得(是交流,不是咨询);

备好用于产出的数据库,当必要时会庆幸自己有这样的好习惯;

对过去的资料进行版本升级,从中吸取教训加以修改,使其能更好地适应下一次应用。

最后想赞一下作者特别真诚的地方,一个一年要读300本书、一个周末能读20本杂志的人,居然在他的“阅读技术书”里劝人不要多读!他认为“多读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你会在无意识中对书产生依赖,从而放弃自己思考。”就像从百度知道到知乎,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只要提问或搜索就会有答案,同理,想学习只要读书就行,什么书都有,还有的都给你总结好了,不怎么费劲就能理解消化。

这是在打脸吗?不,我想他的意思是指不要直接拿过来用,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优化后再用,就像你可能有非常出色的检索能力,能搜索到别人绞尽脑汁都找不到的好答案,却仍答不好一个问题。

这就是主攻实用的《高效能阅读》。如今的时代里作为消遣的阅读太奢侈了,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消遣,还是要多学学“技术阅读”的——快点吃掉知识,然后愉快地沉浸到文学中去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