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书评 • 小说 • 诗 文学空间 作家

在鼓山上发愿

2020-08-16  本文已影响0人  荣莲

在鼓山上发愿

文/伍零柒

今天是我的生日,恰逢周末,便决定以登高鼓山的方式来度过40岁的生日。

记得少年时代,每逢生日,母亲都要给我煮一碗面条,外加一双鸡蛋,没有生日蛋糕,亦没有生日礼物,很简朴,但我很过意不去,因为一家人都吃着稀饭就咸菜。我没有像父辈们那样在少儿时期曾一度吃水煮地瓜叶、吞麦皮糊过着忍饥挨饿的日子,但我对少年时代的清贫记忆亦是很难抹去的。

20岁以后,去外地求学、工作,我就几乎没有再正儿八经地做过生日了,这可能跟我不重视自己的生日有关吧。

今天这个生日,是不惑之年的生日,我还是有点放在心上。古人认为,人到不惑之年,能够明辨事理了。既然如此,过了今天,即可宣告了我与青春的别离。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而我要作别的是青春,我亦不能例外,留不住时间那匆匆的脚步。从而,我应该为自己留下几张相片、写下几段文字,来记录这个使我内里略略有点不平静的日子。

其实,周末登临鼓山,已是我数年来养成的一种业余生活方式。30岁,大约是人体健康状况的拐点,过了这个年龄,身体往往每况愈下。首先,个头不再生长,不但不往上长反而是向下缩短。耐力,抗病力,等等,一年不如一年;尤其是一些旧伤、风湿关节炎等慢性疾病开始明显发作,年轻力壮的时候能够忍受,似乎影响不大,没什么感觉,但到了这个年龄,渐渐有点吃不消了。

因为长期久坐,导致腰肌劳损、腰椎疼痛,相当难受,对情绪、对生活、对工作都产生了不良影响。我知道这是缺少运动导致的,于是开始有意识地加强运动量。我一度选择了慢跑,不久,我发觉这种方式不适合我,因为我身材偏瘦,越跑越瘦。后来,我发现攀登鼓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从山脚爬到眺望台,大约2000米,一口气登上去,能够出汗,汗流浃背,能够出汗的运动说明其运动量是足够的。几年坚持下来,原本日益严重的腰椎病居然基本康复了。

登高鼓山,不但身体受益,我逐渐发现另有所获——精神层面的,暂且不表,待后文再叙。

从我居住的祥坂社区到鼓山脚下,大约40分钟的公交车程。早晨,我到达鼓山脚下的时候已7点多钟了,登山客来了不少。

在登山路口,我看见了基督教会的大姐又早早地来分发传单,宣讲教义。她带来了音响设备,在那儿唱赞美诗,她的音色清脆、甜美。我曾经向她要了一本《圣经》,之后,每次见到我来登山她都要问一句“有没有去做礼拜?”我总是含笑不答。我去过基督教堂,但我无意加入基督教。因为,我更愿意信仰佛教。组织上,我尚未皈依佛教,思想上,我已遁入空门。

为什么我更愿意接佛家的观念呢?佛教主张无神论,认为创造宇宙“无所不能”的上帝(神)是不存在的。我认同佛家的主张。我曾读过一则智叟反驳上帝无所不能的故事,智者说:“上帝能不能创造出一块他举不起来的石头?”这是一句令无所不能的上帝陷入自相矛盾的诘问。佛家亦承认世界人所说的“灵魂”——“鬼神”是存在的,但佛家认为所谓的“灵、魂、鬼、神、仙、妖”与人类、动物一样,是六道中不同的生命形式,“鬼神”拥有一般人所不具有的神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和宿命通,但“鬼神”并非无所不能。所以,我想,上帝更可能是天道中的高级生命。

虽然无意加入基督教,但我愿意去了解《圣经》。阅读《圣经》,能够获得启迪。比如,《圣经》上说,夏娃与亚当亲密接触后,上帝很生气,在夏娃的基因上植入遗传密码,使得女人从此以后对男人怀有“依恋”之情。这就是为什么女人一旦与男人发生了肌肤之亲、合体交融,男人在其心目中的地位会胜过父母的秘密缘起。

山路上,我又遇见了坐地行乞的老者。每周来鼓山,我都会看见几个乞者,我把准备好的零钱一一给了他们。这个习惯,我养成了一段时间。

早年和同学去逛街,遇到要钱的,我没有迟疑地给了钱,事后,同学说:“你是个老实人。他们是职业乞丐,他们的日子过得好得很。”自此之后,我渐渐地接受了同学的看法,不再施舍,并和大多数人一样,用“他们是职业乞丐”来安慰自己。到我思想遁入空门之后,我才改变了自己冷漠的观念。

有学者认为,国人之所以歧视弱者,不怎么同情残疾人、乞丐,是受佛家文化的影响,因为佛教认为那些人之所以沦为乞丐、残疾人,是因为他们前世造了恶业,今世受果报,理所当然。而西方人关心残疾人等弱者,则是基督怀有悲悯之心。唉,佛家何尝不是“以慈悲为怀”呢?佛家亦主张“众生平等,人人皆有佛性”。宗教是相通的。我想,有朝一日,能够实现世界大同,必先是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的大融合,“三教合一”。

今日,我眼前的这位老者,他能够认得出我,总会很热情地跟我打招呼,“您来了”“您慢走”。我有时候会想,坐地行乞,何尝不是一种修行的方式?

佛祖托钵乞食,就是在修行。

我曾看见,鼓山上的安保人员在驱赶乞者,因为担心乞者盘踞影响鼓山的形象。我不认同他们的作法,我更愿意把坐地行乞者视为登山路上的一道风景。

我相信,人类来到这个世界是来修行的,我相信,他们亦是修行的人。

如果众人皆拥有如此情怀,那么实现“人间净土”的理想应该不会太遥远。

多年来,终日为生计而奔波,为家庭琐事而烦恼,能够静下心来读点书、思考点人生终极问题的时刻实在不多。而在上下鼓山的二三个钟头间,内里显得分外平和,思维显得相当活跃。有一天,想到“戒、定、慧”,以前只知道“三学戒定慧”,之间的关系并未弄清,当时,突然灵光闪现,“戒定慧”岂不是“戒而后能定,定而后生慧”的渐进关系么?下了山回到家,查了佛教辞典及相关资料,得知确实是这样的意思,那一刻内中之激动与欣慰真是难以形容。

苏浙多活佛,福建出祖师。鼓山亦是佛教圣地,今日,我要在这佛教圣地发愿:今生今世,我将身体力行,朝着“人间净土”的目标努力精进!

地藏王菩萨发愿不度尽地狱众生绝不成佛的宏愿,那么,如果能够把问题解决在人间,还会有人堕入地狱么?岂不是功德无量之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