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里的一盏明灯清风不识字随笔

《墨竹图》

2020-03-10  本文已影响0人  螺丹
用相机创作的《墨竹图》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清.郑板桥《墨竹图》自题诗

一夜狂风骤雨吹落了园中的树叶,绿的、黄的、红的,大的有梧桐叶、广玉兰树叶、无花果树叶,中型的有桂花树叶、女贞树叶、枝子花树叶等,小型的有六月雪、迎春花,各色落叶铺满了园子。五颜六色的落叶把园中小路装扮成了彩虹路。

几乎所有的树都经不起这狂风的摧残,纷纷交出了自己身上的部份树叶,算是对狂风的屈服吧!

当我的目光投向乱石堆中的竹丛时,发现花园中唯竹子傲然挺立。虽被狂风吹得东倒西歪,雨水将竹子压弯,但身上的竹叶却未曾被吹落,一根根竹枝正顽强地恢复挺立。伴随着竹叶上的雨水滴落,竹枝似乎在对狂风和雨水笑道:“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早就想用照片来创作表现墨竹。现在正是时候。经过一夜与狂风搏斗的竹子,竹竿像弓,弹性十足,竹叶如剑,蓄势待发,气势骏逸,竹子的傲气风骨感动着我。

用墨画竹之法,好像是始于唐代的吴道子。印象最深,也最令人叹服的是清朝的郑板桥。他画竹的心得总结有“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不同的创作阶段。

“眼中之竹”如同普通拍照,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客观存在的自然实景,是对竹子的自然观察并从中体验的灵感。

“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构思,是用心去体会去感受,也就进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地了。

“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即到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这境界不见得每个人都能达到。一但达到这境界,创作出来的作品是有思想有灵魂的。正如郑板桥另一幅墨竹作品中所题: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时候看竹还是竹,但竹子已经超越竹子,它已融入了作者的情感,代表了作者的心声,或许就是作者的化身。

郑板桥是“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人们喜爱他画的竹子,更是喜爱他的为人——那体察民间疾苦,不畏权贵,为民做主的小县吏。

“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郑板桥的灵魂在墨竹里,墨竹在人们心中。

螺丹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