眺望灵动的教育智慧:看童年的月亮爬上来

2023-01-19  本文已影响0人  杨芝兰河南尉氏

文/杨芝兰

晚饭过后,透过窗户向外看去,远远望见月亮西行,就这么静静地坐着。

这小小一弯月里面像是飘了丝丝被扯碎的柳絮,有一点雾蒙蒙,时淡时浓,随着冷白色的流光千回百转,熠熠生辉。怪不得月亮能够成为古来今往众多文人骚客笔下的美景,且听风吟间将自己的才思学情表现的淋漓至致。

抬眼间看到成尚荣老师第二辑中的文章:在《童年的月亮爬上来》的背后。云移风起间,我的童年月亮悄悄爬上了我的心头,升在我湛蓝的心空中。

还记得童年时一放学就跑回家,赶紧写作业,生怕错过5:30的大风车栏目,因为那里有一个月亮姐姐等着我,那甜美的声音,有趣的动画,让我的童年充满了欢声笑语,让我有了更多的值得期待。那时候每个人似乎都有期待:妈妈期待着周日晚的梨元春栏目,爸爸期待着晚上7:30的《新闻联播》,而哥哥姐姐也期待着他们喜欢的影视剧作品开播。那时候家里并不算富裕,但每天都要会有莫名的幸福感围绕在身边。对了,还有夏天的夜晚,我们找垫子铺在楼顶上,然后平地而铺,排排躺下,同时仰望着星空你养言我语,说着心中的梦,聊着对未来的畅想……

程老师认为周益民的这一堂《童年的月亮爬上来》的教学主旨不在月亮,而在童年。是啊!月亮就是我眼中的童年,是我对月光下童年生活的浮现与追忆,是我的儿童生活。

当下的儿童,他们真的是时代的宠儿。他们现在的生活真的是顺风又顺水,要什么有什么,然而他们的儿童生活却失去了真正的童年:他们不知道蚂蚁的家在哪里,不知道蜜蜂为什么而忙碌,也不会把木块做成心爱的手枪,更没有闲暇去仰望星空,追随月亮……

《童年的月亮爬上来》这节创意课似乎就是基于这样的文化底蕴应运而生。在这篇文章中,跟着程老师,我也真正读懂了周益民的《童年的月亮爬上来》这节创意课的背后。首先让儿童诵读正在远去的传统童谣,让他们与月亮婆婆,月亮姑姑,月亮姐姐交谈,交谈中有点顽皮,有点撒娇,显出一个个真正儿童的可爱。在诵读与研究中,让儿童发现不仅仅是月亮,而是月亮与我,月亮中的我,这种对“我”的认知与追寻正是对童年的追溯,是对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开发。其次让儿童创编关于月亮的儿歌,诗人言说自己。当自己也成为了小诗人,表达的是自己的情感体验,行诸语言中揭示世界,同时也揭示自己。最后诵读彭邦桢的《月之故乡》和李白的诗句,原来成人和孩子眼中的月亮是不完全一样的,但也并不是完全相对的。月亮会随着人的长大而长大,然而童年的月亮就真的会成为童年最难忘的时光。

从一节创意教学窥探出对语文本质的深刻追问和对语文教学现状的严肃反思,不得不赞叹程老师思维的深度和思想的深邃。一直以来诸多学者名家对语文教学的探究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近几年来也关注到了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薛法根老师的组块教学……他们的每一堂课都在跳动着灵动教育的智慧。

月亮不仅仅能够寄托自己的情感,月亮也能体现儿童文化意义以儿童审美的价值。我们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在语言中确认自己,用语言表达自己,提升自己吗?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课堂,尤其是语文课堂进行探索和研究,对语文本质进行深刻追问,对语文教学现状严肃反思。让语言在人的创造中成为一种获得生命的途径,让人在语言的言说中成为一种价值的存在,让语言真正成为儿童的家。

希望我能让遇到我的孩子们召唤出他们心中的童年月亮。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