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一)
1883年11月,在梵高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中,说道:“有时候我会考虑要不要成为一个思想者,但是我逐渐意识到我并非天生擅长思索......所以我尝尝碰壁,因为我渴望交流,不能满足于自言自语......我对生命的规划就是,尽我所能地创造更多的素描和油画,那么当生命结束的时候,我希望可以带着渴望、爱与深思回看往事:哦,我本可以创作的画啊!”(摘自《梵高 手稿》)读到这里的时候,很有感触,一是因为无法理解外界对梵高的古怪评价,明明这是一个有追求有梦想有思想的人,或许是过于沉迷于作画过程显得和当时的人格格不入吧!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选择了什么就注定了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记得刚入社会的时候,很多事情总是谨小慎微,为了让自己显得已经习惯当时的环境,总是做一些违背自己内心想法的事情。如今回想起来,最遗憾的就是当时的时间意识薄弱,浪费了很多的宝贵时间在一些无效社交上面,或许当时看起来自己融入了群体,但是内心其实并非如此。
了解并尊重自己的内心。现在很多人都说要做自己,do yourself。但是也许这些人中的很多也只是为了适应氛围而喊出口号。做自己的前提是需要了解自已。了解的过程并非易事,梵高也是经历过尝试过很多领域最后确定了自己的艺术领域。但是能跨出这一步,即使中间曲折,也总比永不跨出要强很多。
另一个令人产生共鸣的就是梵高对画画的执著。“当生命结束的时候”,可以说梵高是用自己的生命在画画。不得不说,当时的梵高定是在画画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甚至于愿意用一生来为画画效力。都说人来到世界上,都是带着使命来的,哲学上也有经典三问:“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去哪里?”我从哪里来的答案定是要提到历史,学生的时候对历史课总是不明所以,无法理解为什么要学这种枯燥乏味的东西,如今看来这种想法却是如此幼稚。“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正式才历史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才回看到过去发生的事情,才能了解到我们的当下是怎么来的,而我们的当下也决定这我们的未来。我是谁,这个就很宽泛了。在《哲学起步》这本书里就用了三个字回答这个问题——等着瞧。人的潜力无限,过早的限定只会让自己贴上标签画上了圈,而用一生去寻找和实践,更似有趣。去哪里这个答案或许因人而异,恰如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一生如果来去找这个答案,定身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