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学
智卷一
1.智极则愚也。圣人不患智寡,患德之有失焉。
(译文)
如果聪明到了极点就是愚蠢了。圣明的人不担心自己缺少智谋,却担心自己品德有缺失。
(智慧解读)
古称德才兼备的人为才子。德与才是有机的统一体,二者不可分割。 但德才相比,更应注意德。因为一个能力非常强、智商非常高的人,如果品质败坏、野心很大,那他造成的社会危害就会非常大,甚至会达到祸国殃民的程度。
品德是才能的主人,才能是品德的奴仆,这个比喻是很独特的,却也十分恰当。一个人如果缺“德”,那么无论他有多渊博的知识、多强的能力、多高的水平,都不能称得上是一个完美的人。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虽然是文盲出身,妻子也并非名门闺秀,但孩子们都非常出色。 这得益于朱元璋对孩子们的教育。元朝灭亡的教训让朱元璋更明白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道理,辛辛苦苦打来的江山岂能在自己百年之后就付诸东流? 因此朱元璋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认为,“德”既能补体,也可补智。他既重视教育孩子求知,更重视帮助他们“正心”,即品德教育。
一天,在大殿上,太子、诸王静候一旁,朱元璋严肃地训诫他们:“你们知道 “进德修业' 的道理吗?古代的君子,德充于内,又表现于外,所以器识高明,善道日多,恶行邪僻都退避三舍。自己修道已成,必能服人,贤者集拢在你的周围,不肖者远避。能进德修业,则天下国家未有不治,不然就没有不失败的。”他勉励诸子德才俱进,为日后治理国家奠定基础。
为了使诸子达到“进德修业”的目的,朱元璋还亲自为孩子的老师们制定了关于孩子们的教育方针。 他说: “好师傅要做出榜样来,因材施教,培养人才。 我的孩子们是要治理国事的,诸功臣子弟也要当官管事。 教的法子,最重要的是'正心',正了心,什么事都可办好;正不了心,各种私欲便乘虚而入,难以成事。你们须以实学教导,不要学一般文士,只是背诵辞章,毫无好处。
根据这一方针,开国以后,朱元璋除在宫中建大本堂,收存古今图籍,聘请各地名儒,以儒家典籍教育诸子外,还精心挑选了一批有高尚德行的士人,充当太子宾客和太子谕德,对诸子进行严格、系统的封建“德行” 教育,尤其注意发挥师保们的作用。基于“连抱之木,必以授良匠;万金之璧,不以付拙工”的思想,洪武元年(1368)立皇太子后,他便委命开国重臣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等分别兼任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和太子少保,让他们“以道德辅导太子” “规诲过失”,使太子有长足进步。特别是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对太子的“德行”修养影响最大。
从朱元璋教育子女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主张:百学德先行,育教先育德。一个人如果想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首先要把自己的德性修炼好。
道德,无疑是动人的。一个真正的高人,坚持操守,以道德文章行世,依托于博大、仁爱、坦荡无私,顺其自然等美好品性,文章才显得精美和谐。 而那些空洞浮华的东西,不是心血所化,只是矫饰,历代文人都避而远之。谦虚待人,文采目然斐然;胸襟开阔,文章自然高逸。
道德能征服人,主要靠人格的力量。 我们常说,德高望重,其实,“德高”不仅能“望重”,而且能“言重”,即增加讲道理的分量。 从某种意义上说,德行是形象的体现,道德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人格的缺失是最可怕的缺失。
有位青年脾气很暴躁,还经常和别人打架,大家都不喜欢他。
有一天,这位青年无意中游荡到了大德寺,碰巧听到一位禅师在说法。 他听完后发誓要痛改前非, 于是对禅师说:“师父,我以后再也不跟人家打架了,免得人见人烦,就算是别人朝我脸上吐口水,我也只是忍耐地擦去, 默默地承受!”
禅师听了青年的话,笑着说:“哎,何必呢? 就让口水自己干了吧, 何必擦掉呢?”
青年听后,有些惊讶,于是问禅师:“那怎么可能呢?为什么要这样忍受呢?”
禅师说: “这没有什么能不能忍受的,你就把它当作蚊虫之类的停在脸上,不值得与它打架或者骂它,虽然被吐了口水,但并不是什么侮辱,就微笑地接受吧!”
青年又问: “如果对方不是吐口水,而是用拳头打过来,那可怎么办呢?”
禅师回答:“这不一样吗! 不要太在意! 只不过是一拳而已。”
青年听了,认为禅师实在是岂有此理,终于忍耐不住,忽然举起拳头,向禅师的头上打去,并问:“和尚,现在怎么办?”
禅师非常关切地说: “我的头硬得像石头,并没有什么感觉,但是你的手大概打痛了吧?”
青年愣在那里,实在无话可说。
禅师告诉青年的是忍耐的美德,并身体力行地进行了非暴力的演示。 禅师通过言传身教, 让青年知道了忍耐的伟大感召价值。
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不但能够成就自己不凡的人生,而且可以感化周围的人,使善的力量遍及人间。因此,每个人都要培养自己的品德,做道德的践行者,造福周围的人,否则才华在别人眼中也只不过是一种玩弄技艺的低级手段。
2.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 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译文】
才能出众算不上智慧,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显露自己。尊贵的地位其实暗藏危险,所以有智慧的人不会贪恋权位。有大智慧的人都知道适可而止,只有小聪明的人才不停谋划。 要知道,智计有用完的时候,而天道却没有尽头。
【智慧解读】
在现实生活中,自作聪明、爱卖弄的人到处都是,他们炫耀自己的才华和聪明,或者总是故意表现得与他人格格不入,这样的人,就算大家嘴上不说什么,心里却会对他竖起小拇指。
苏轼在《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中说: “而乃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 大勇若怯,大智如愚。”有大勇,却装出怯懦的样子,聪敏,却装出很愚拙的样子,如此可以保全自己的人格,同时也可以不做随波逐流之事。守得“大愚”,急流勇退,方为明智之举。
金熙宗时期,石琚任邢台县令,时值官场腐败,贪污成风,只有石琚洁身自好,他还常告诫别人不要见利忘义。
石琚曾经规劝邢台守吏说: “一个人到了见利不见害的地步,他就要大祸临头了。 你敛财无度,不计利害,你自以为计,在我看来却是愚蠢至极。 回头是岸,我实不忍见到你东窗事发的那一天。”邢台守吏拒不认错,竟反咬一口,向朝廷上书诬陷他贪赃枉法。 结果,邢台守吏终因贪污受到严惩,其他违法官吏也被一一治罪。石琚因清廉无私,虽多次受诬陷却平安无事。
石琚官职屡屡升迁,有人便私下向他讨教升官的秘诀,他说: “我不想升迁,凡事凭良心无私,这个人人都能做到,只是他们不屑做罢了。 人们过分相信智慧之说,却轻视不用智慧的功效, 这就是所谓的偏见吧。
金世宗时,世宗任命石琚为参知政事,不料石琚百般推辞。 金世宗十分惊异,私下对他说: “如此高位,人人朝思暮想,你却不思谢恩,这是何故?”
石琚以才德不堪作答,金世宗仍不改初衷。 其亲朋好友力劝石琚道:“这是天下的喜事,只有傻子才会避之再三。你一生聪明过人,怎会这样愚钝呢?万一惹恼了皇上,我们家族都要受到牵连,天下人更会笑你识好歹。”石琚长叹说: “俗话说,身不由己,看来我是不能坚持己见了。”
石琚无奈接受了朝廷的任命,私下却对妻子忧虑地说:“树大招风,位高多难,我是担心无妄之灾啊!”他的妻子不以为然,说道:“你不贪不占,正义无私,皇上又宠信于你,你还怕什么呢?”石琚苦笑道:“身处高位,便是众矢之的,无端被害者比比皆是,岂是有罪与无罪那么简单?再说皇上的宠信也是多变的,看不透这一点,就是不智啊!”
任太子少师之时,石琚曾奏请皇上让太子熟习政事,嫉恨他的人便就此事攻击他别有用心,想借此赢取太子的恩宠。金世宗听后十分生气,后来细心观察,才认定石琚不是这样的人。后来,金世宗把别人诬陷他的话对石琚说了,石琚所受的震撼十分强烈,他趁此坚辞太子少师之位,不敢再轻易进言。
大定十八年(1178),石琚升任右丞相,前来贺喜的人络绎不绝。 石琚表面上虚与委蛇,私下却决心辞官归居。 他开导不解是人家古旧说:“我一生勤勉,所幸得此高位,之都是皇上的恩典,心愿已足,人生在世,祸在当止不止,贪心恋权。”
他一次又一次地上书部官,金旧宗晃務留不佳,伊只好各应丁他的清求,川人对山事设飞份价,金世宗碎以说:"石瑞大智若禺,速样的人才大下再人第二个子,儿大俗子焦知他约心意呢?"
居高位古,最易收在志得意满上,相反,,时刻思危,思退,以频出川心做入川的功劳,才是不败绝学,聪明的人,萍于示弱,善于保留实力:面意材则州爱田风夫,让人一眼看清山三的底牌和后西,木秀子林,风必摧之,这一点已经被历史无数次所证明.
山不宣扬自己的高度,并不影响官管立云端;海不宣扬自己的深度,并不影响宮容纳百川:地不宣扬自己的厚度,但没有谁能质疑它的博大.而抓有大智慧的人,从不宣扬自己的能耐,也没有任何人收小岘他们的仔在.,李嘉诚曾说过:“保持低调,才能避免树大招风,才能避免成为别人进攻的靶子,”
面对着最高权力机构给子的非凡赏识,非凡之权,一般人会是受宠若惊,感恩戴德,曾国藩却是坚决不受。与其他人玩虚的“以退为进”游戏不同,曾国潴是真心退,诚恳退。因为太“掏心窝子”地替上面着想,他的“大退”也得到了“大进”.
咸丰十一年(1861),咸丰皇帝驾崩了。接替咸丰皇帝上台的,与其说是他六岁的儿子载淳,不如说是他的老婆慈禧太后。当然,当时与慈禧并驾的还有慈安太后与恭亲王奕近。两个女人,外加一个王爷,就像一个权力金三角,他们掌握着天下的生杀大权。只是,于乱世濒危王朝,他们的权与力其实都不稳.
且不说外国列强把炮火都对准了江山,当时,在大清南部,太平天国的问题还没有解决。 曾国藩带着湘军还在与太平军浴血奋战。经过权力“金三角”的再三思量,又鉴于曾国藩没有“与大臣私通”的前科,他们决定继续倚重曾国藩。
为了收买下曾国藩这根擎天柱,也为了鼓励曾氏兄弟统领,使湘军尽早结束与太平军的这场持久仗,“金三角”集团颁发了一道圣谕,圣谕上给原本拥有很多官衔的曾国藩冠以更多官衔,同时赋予他更多的实权。总之,“金三角”的意思就是:整个东南战场、四个省份交由曾国藩全权负责。不夸张地说,此谕一下,曾国藩就相当于“半壁大清河山之主”。
身在前线的曾国藩收到这枚金色官帽,心里却没有丝毫喜悦,而是诚惶诚恐。 正如曾国藩在上书中所讲的:第一,自己能力不足,难以胜任;第二,自己身为臣子,无论是出于工作职责,还是爱国义务,都应该全力清剿太平军,所以朝廷没有必要赋予自己更大的官位; 第三,如果一定要有人胜任这个位子,那也应该是德才兼备的左宗棠。
如果说以上都算是些表面客套话,那曾国藩所说的 “在朝廷不必轻假非常之权”,则足以见他对朝廷的一片苦心。这是曾国藩在以一种焦急、紧张、负责的态度对朝廷说:怎么能轻易将这样的大权授予官员呢? 言外之意就是:万一权臣持兵傲物,藐视朝廷,或是起兵造反,后果将不堪设想。 此时的曾国藩为了让朝廷认识到这个可怕的后果,收回给自己的重权,甚至不惜将自己列为“危险对象”.
面对这样的上书,“金三角”方面也表现出高度的感激,他们回复说曾国藩“真挚、有古大臣之风”,并说已经给予了左宗棠重要职权,要曾国藩安心接受封赏。
朝廷方面仍表示器重,曾国藩却心里有数:被捧得越高,日后就会摔得越惨,更何况像左宗棠这样有个性的能臣、才臣,又怎么会乖乖听自己领导?于是,曾国藩再三上书,封封都是从朝廷的角度出发,拒不接受这样的任命。
最后,“金三角”乐呵呵地妥协了,对曾国藩也更加器重了。
一个人如果处处表现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实际上是一种愚蠢的表现。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花开得太盛就是凋谢的征兆了。中国古代的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大智若愚”,而且要“守愚”。 因为要守,就不是真愚,而是真智慧。.大智若愚的人给人的印象是: 虚怀若谷,宽厚敦和,不露锋芒,甚至有点木讷。
真正聪明的人往往低调内敛,懂得“闷声发大财”的道理,因为他们深知,一个谦卑而又有实力的人总会赢得大家的尊重,成功者往往是恪守低调作风的典范。 低调做人不仅是一种境界、一种风范,更是一种思想、一种哲学。
3.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也。 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 智有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
[译文]
谋划别人的人,成功在智谋,失败也在智谋。谋划保全自身的人,依靠智谋,但也要舍弃智谋。 智谋有它缺欠的地方,也存在它的敌手, 所以谨慎使用才能减少由它带来的祸患。
[智慧解读]
一个人如果善于谋划,近期来看他似乎可以获得成功,但长远来说,此人也很可能因为他的谋划而失败。历史上善于筹谋的人很多,但最后能够独善其身的人很少。所以,真正聪明的人,懂得谨慎使用计谋。
古今中外,耍小聪明误事的,甚至丢掉性命的人比比皆是。 聪明之人拥有令人欣羡和成功的资本,但也应更加审慎,如果误入歧途,机关算尽也必有一失。 做人爱用心机,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处事太外露的人,常常首先遭到伤害。
据史记载, 杨修是曹操门下掌库的主簿。此人生得单眉细眼,貌白神清,博学能言,智识过人。但他自恃其才,竟小觑天下之士。
一次,曹操命人建一座花园。快竣工了,监造花园的官员请曹操来验收察看。 曹操参观花园之后,是好是坏是褒是贬,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拿起笔来,在花园大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便扬长而去。一见这情形,大家犹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怎么也猜不透曹操的意思。 杨修却笑着说道:“门内添活'字,是个“阔'字,丞相是嫌园门太阔了。”官员见杨修说得有道理,立即返工重建园门,改造停当后,又请曹操来观看。 曹操一见重建后的园门,不禁大喜,问道:“谁知道了我的意思?”左右答道:“是杨修主簿。”曹操表面上称赞杨修的聪明,其实内心已开始忌讳杨修了。
又有一回,塞北送来一盒酥饼孝敬曹操,曹操没有吃,只是在礼盒上亲笔写了三个字“一合酥”,放在案头上,自己径直出去了。屋里其他人有的没有理会这件事,有的不明白曹丞相的意思,不敢妄动。 这时正好杨修进来看见了,便堂而皇之地走向案头,打开礼盒,把酥饼一人一口地分吃了。 曹操进来见大家正在吃他案头的酥饼,脸色一变,问: “为何吃掉了酥饼?”杨修上前答道: “我们是按丞相的吩咐吃的。” “此话怎讲?”曹操反问道。杨修从容地应道: “丞相在酥饼盒上写着'一人一口酥',分明是赏给大家吃的,难道我们敢违背丞相的命令吗?”曹操见又是这个杨修识破了他的心意,表面上乐呵呵地说: “讲得好,吃得对,吃得对!”其实内心已对杨修产生厌恶之情了。 但杨修还以为曹操真的欣赏他,所以不但没有丝毫收敛,反而把心智用在琢磨曹操的言行上,并不分场合地卖弄自己的小聪明,从而也不断地给自己埋下祸根,最终因“鸡肋”事件被曹操诛杀。
古人云:“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泰至则多奇巧。”由此可见“心机”显现的形态。一个人如果总以“心机"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迟早会遭到别人的打击报复。纵观古往今来.不少人都因为处世用尽心机, 或者聪明太盛,反为之所累, 甚至招来杀身之祸。 杨修就是典型的例子。
苏东坡在 《洗儿》一诗中这样写:“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苏东坡对自己一生因聪明而受的苦真是刻骨铭心,以至于希望自己的儿于愚蠢一点,才能躲避各种灾难。 所以说处世为人,千万不可被聪明所误,过于聪明正是许多人的痛苦之源。 人生也是如此,人人都玩弄聪明才智,只会让世界繁杂淩乱,绝圣弃智,才能朴实安然地生活.
提起《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人们一方面惊叹于她无与伦比的治家才能、应付各色人等的技巧,一方面又感慨于她的结局。她就是因“心机”太重而遭悲惨结局的典型。
《聪明累》中这样总结王熙凤的一生: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 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王熙凤“于世路上好机变,言谈去得” “心性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 “少说着只怕有一万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的男人也说不过她呢” “从小儿大妹妹玩笑时就有杀伐决断,如今出了阁,在那府里办事,越发历练老成了” “真真泥腿光棍,专会打细算盘” “天下人都叫你算计了去” “嘴甜心苦,两面三刀” “上头笑着,脚底下使绊子” “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她都占全了。这些熟悉凤姐为人的各色人等对凤姐的评价,活脱脱展现出了一个机关算尽太聪明的人物。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十分精明的人物,却落得孤家寡人,身心劳碌至死,最终又一无所得的下场,不正应了"聘明反被聪明误”那句话了吗?
王鄉风不可门不聪明,但导致她悲剧结局的因素不也正是川与地"大照明”码?地想尽名种办法,使用种种计谋,想使贸府振兴起来,然而地的努力,她的“鞠躬尽瘁”,却换来了贸府上卜人的 片不满,最终也没有使贾家有什么起色,死后县苑连么儿也保不住。
在观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因为偏执和自我,自命不凡、投机川1,最后连前途都葬送了。然而能够建功立业的,大多是重康圆园通的灵活之人; 喜炊惹是生非、错过机缘的,则大多是固九三见,照明反被聪明误的人。 人生是一个取舍的过程,其中有很多事情需要“半途而废”,随时调整自己,才能找到更好的前进方向.
4,智不及而谋大者毁,智无歇而谋远者逆。 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饰智,以智止智,智也.
【译文】
不拥有大智慧却谋划大事的人,只能失败;频繁使用智谋还想长远谋利的人,难以如愿。对智慧的人说智慧,和愚蠢的人说愚蠢,川愚纛来掩盖智慧,用智慧来制止智谋,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智慧解读]
儆人必须要吃透很多学问,“聪明反被聪明误”即为其“聪明”是一个带有限定性的词,处理不好,即会被聪明误,因为物极必反,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限度。 对深藏不露的意图可利用,却不可滥用,尤其不可泄露。一切智术都须加以掩盖,因为它们最容易招人嫉妒。
如果凡事都精打细算,奉行绝不吃亏的信条,必定会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面对弱肉强食的世界,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学会容忍暂时不能改变的现实。 “忍人所不能忍,成人所不能成。”成为“聪明”的傻子,吃一些小亏,为将来的发展埋下反击的伏笔,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和珅可谓有才,若无才,他何以由一名当差的升为户部侍郎兼军机大臣,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公?献媚逢迎是其才之“专长”,正如鲁迅所说:“帮闲也得有才。”他在狱中作的诗,即可做证。和珅为官,弄权耍奸,朝野骂声不绝。故而当他的靠山乾隆皇帝死后不久,他就被嘉庆皇帝拟定二十条罪状,令其自裁,抄没家产约值八亿两,相当于朝廷一年收入。这“八亿两”乃种种祸国殃民、巧言令色的诸般“前事”的积累和“物化”。 “百年原是梦,卅载枉劳神”,他在狱中作的诗总结得何等正确。 恋生惧死,人之常情,和珅“伤感”于“前事”,他身陷囹圄之际,最终才明白是他的那种以权谋私的“才”,“误了自身,罪有应得,没啥冤枉”。
一个人发展越顺的时候,越应该更加小心。 人一旦太顺了,嫉妒的人就多了,想要找茬的人也就多了,稍微不小心,就有可能落下把柄在别人的手里。 正因为发展太顺了,人们常常会掉以轻心,觉得世间就只有自己聪明,只有自己的如意算盘能够打得响。 所以,越是聪明的人,越容易栽大跟头,越是艺高的人,就越容易酿成大祸。
常言道: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不可否认,胡雪岩是个聪明人,可是在替清政府跟洋人借钱的时候,他这个聪明人却干了一件糊涂事.
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在与洋人的战争中一次又一次失利。眼见这样的失败局面,朝廷不知加强自己的军事训练,强化自己的力量,反而采取了妥协的政策,希望“息事宁人"。可是,就是因为一次又一次的妥协,洋人狮子大开口,索要的赔款越来越多.
面对巨额的赔款,清政府就是倾尽国库也拿不出来。于是,朝廷将筹集赔款的任务交给了胡雪岩,由他作为清廷的总代理,向洋人的银行借贷。 如果胡雪岩以阜康老板的身份,跟洋人银行的代理人葛德利要红包、要回扣,那也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可是,此时胡雪岩的身份是大清朝钦封谕授的上海转运局委员,由朝廷出据,跟洋人借款。 如果这个时候再拿回扣,就等于是贪污受贿,罪名可就大了。即使承担着这样大的风险,胡雪岩也禁不住利益的诱惑。 他想,自己经历了那么多的事情,别人都没能将他怎么样,这一次,也不会出什么事情的。况且,银子就在眼皮子底下,如果不赚,也对不起自己。于是,一不做二不休,他与洋人拟定的利息是四厘,可是跟朝廷申报是一分三。剩下的九厘,胡雪岩和葛德利对半分,各扣四厘五。
如果胡雪岩能够在风头正盛时谨慎一些,那么也就不会出什么事情。 可是偏偏他在大家都集中精力关注的地方,动了这么一个歪脑筋。 所以很快,关于胡雪岩吃回扣的消息传了出来,那些平时就看不惯胡雪岩的人,终于抓住了他的把柄,上报朝廷。朝廷很快将胡雪岩停职查办,阜康钱庄也因此倒闭。
人们常说艺高人胆大,聪明的人经常会低估别人的能力,等到自己跌了跟头的时侯,才开始后悔。所以,在现实中,一定不能以为自己聪明,就对什么事情都掉以轻心。
灾难常常是在最不经意的时候来临的,所以做事情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能机关算尽,否则到头来承担恶果的是自己。
胡雪岩这个“聪明人”,却干了一件糊涂事,最终被革职查办,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正如他自己所说: “再精巧的算盘,也有打错的时候。 ”再精明的人,也有失算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