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每天写500字每周500字

『摘』写作之路之实用干货(4)

2020-05-15  本文已影响0人  字若黎光

编/浅茉轻语

最近有些忙,难以抽出时间构思文章,但写作的热情依旧!在难以输出让自己较为满意的作品的情况下,利用摘抄学习一下写作,想来也是一份成长。

希望偶然看到的朋友也能有所收获,以下干货与技巧属个人摘来分享:

✏总是平庸得精彩,“好医生都是从病历堆里爬出来的。”要知好,先知坏。坏东西看到最后,亦不过“好文章都是相似的,烂稿各有各的烂”。

它们可能有:

1公里长的引语,或者5公里长的资料堆砌,又或者10公里长矫情的碎碎念

✏有个症状尤为常见,姑且称之为“说完又说综合征”,通篇除了导语,剩余都是人物原话,满眼“他说、他又说、他还说、他补充……”。

“说完又说”文是反叙事的,信息看似客观无损,实则泥沙俱下,形神俱僵,谋杀了结构和行文之美。

✏一套可量化和拆解的基础元素写作法,即以“叙述、描写、引语、背景”为基本单元,分拆模仿经典作品。

这个方法相当于把一件云里雾里的事情纤毫毕现了。


色谱分析

每种基础元素对应一种颜色,逐句逐段给范文分类标色,作者的行文密码就现形了

再复杂的事也经不住庖丁解牛,写作也是同理。

✒️例如:

用“一二三四分析法”拆解普利策奖作品《恩里克的旅程》开头若干段,得到如下结果:

那是1989年1月29日,恩里克的母亲走下门廊。她走远了。【描写】

“Donde esta mi mami?”恩里克一遍遍哭叫道:“我妈妈在哪儿?”【引语】

他母亲再也没有回来,而这决定了恩里克的命运。后来,在他十几岁、实际上还是个小孩的时候,他将独自踏上赴美寻母之路。【叙述】

不知不觉中,他将成长为那些来自中美洲和墨西哥、非法进入美国的双亲皆无的儿童中的一员。【背景】

据估计,他们的数量每年多达48000人,其中约有三分之二的人躲过了美国移民与归化局(INS)的监管。【背景】

✏行文色谱分析:

每一句每一段都各有所归,如果再标上色,不难发现,好文章都是各色穿插有序,如果全篇集中一两种颜色,多数是有问题的。

如此分析后,再不会写稿的人,都能像婴儿坐上学步车那样走起来了。

✏找到行文的“舞步”

后来我们发现,“一二三四法”还能解决更多问题,如开头说的“说完又说综合征”。

四种行文基础元素相当于标识清晰的筐,将采访所得分拆变换,对号入座,通篇引语的魔咒就有解了。

我们通过一个模拟操作,看看一段人物采访,如何变成行文流畅、娓娓道来的故事。

✒️案例背景虚构为:

一个叫林林的女作家,花十年写成处女作《黑峡谷》,成为文坛最耀眼的新人。我去采访她,其中一个问题是:当初你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林林很健谈,分享了十年前的一次远游,原话是这样的——

那要从十年前说起了,当时我22岁,趁大三暑假一个人去川西,结果一路下雨,困在一家旅馆,那是个背包客落脚的村子,挺荒的。旅馆建在山腰,背面就是悬崖。天气太糟糕了,感觉人都快霉掉了。一天晚上,我躺在床上,外面又下雨了,窗帘被吹得乱飘。当时心情超差,看着像啥呢……对,像两支招魂的幡。我起来去关窗,外面狂闪电,你肯定想不到这场景,太壮观了,整个天空亮了,地面也跟着亮,地上还有一道道裂谷,黑乎乎的,就像电影里的外星球。雨越来越大,把玻璃打得啪啪响,我突然有了冲动,想写东西,就是想试试,没准我也能写小说呢?有了念头就压不住了,第二天我冒雨回去,到家就开始写,那晚的场景还被我写进开头。现在想起来,还真是神奇,一种被召唤的感觉。

以上是原汁原味的人物自述,很口语,也很破碎

我们需要对照四种基础元素,把信息归类改写打磨

第一步、优先考虑引语。

引语应该遵循“从简原则”。

具体到林林的访谈,我看中两句:

一句是"像两支招魂的幡”,寥寥数字,环境心情都再现了;

另一句是“没准我也能写小说呢?”无心插柳、举重若轻的感觉也出来了。

   

第二步、组织背景信息

写作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背景就是把“森林”扼要、适时地告诉读者,好让他们了解全貌。

第三步、选择最佳场景和细节,用于描写。

故事的基石是细节,但不能都是细节。

描写实则是行文中最奢侈的部分,会减慢叙事节奏,但又以代入感补偿——让读者身临其境。

林林的讲述,最具此潜质的就是看窗帘乱翻,继而看到闪电降临大地的一幕,很魔幻,像奇观一般,值得多着墨。

第四步、叙述:行文加速器

走完以上三步,剩下的就归叙述了。

叙述实质上是浓缩交代情节,是行文的加速器。

有人会分不清“叙述”和“描写”。

叙述相当于发生了什么,侧重结果。

描写则是指怎么发生的,侧重过程

完成这四步,一段人物采访的信息点就各有所归,可以各司其职了。

✏再刨掉冗余信息,至少是个合格的人物稿开头:

22岁那年,林林用大学最后一个暑假行走川西,却遇上了坏时节,被雨困在一家悬崖旁的旅馆。【叙述】

某晚,她躺在床上,看窗帘在风中翻滚,丧得"像两支招魂的幡”。【描写+引语】

窗外,闪电抚亮旷野,山谷幽深连绵,恍惚间如处外星异域。雨滴在敲窗,林林却突然有了念头:“没准我也能写小说呢?” 【描写+引语】

这个想法如此强烈,她迫不及待地回到城市,一写就是10年,有了后来的《黑峡谷》,开头一幕便是当年的孤村雨夜——作家记忆中那个无法言喻的“神启瞬间”。【叙述】

这部处女作没有辜负时光,再挑剔的评论家都同意这是近年文坛最大的惊喜。更何况它在商业上也毫不逊色,上架一月就稳居畅销榜。已经有媒体用这样的标题了:2019将是林林年。【背景】

✏四种基础元素的排列为:

【叙述】—【描写、引语】—【描写、引语】—【叙述】—【背景】

这就是该段落行文的“舞步”。

✏好作者是时间研磨出来的

正如乐曲不会永远以同一音阶开头,四种基础元素的排列组合也永无穷尽

对新手而言,熟练模仿几种行文套路,就像下山前师傅赠予的锦囊,总能排忧解难。假以时日,便无须再蹒跚学步,做到无招胜有招了。

以上案例,只是一个理想状态的模拟。

实操中,核心信息的交叉印证正反观点的平衡,用引语来规避风险等,也是写作中材料处理的必备技能。

✏至此,“说完又说综合征”算是有了一剂药。

若要根治,技巧是一方面,还事关判断力经验勇气——敢于跳出资料、俯瞰全貌并迅速抓住本质的能力。

这可以迅速拉新人一把,但不能护送更远。

系统训练、积累理论、丰富实践和阅历才是真办法。

毕竟,好作者都是时间研磨出来的。

--end--

ps:谢谢你读到了这儿,祝你早安午安晚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