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真正的“万法归一”
“料简见佛意”问答
下面是第二番问答:
问:既归贤圣,可愿见僧,何意还请见诸佛耶?
归的是“贤圣”,“贤圣”就是僧,所以应该是见僧,怎么反而“请见诸佛”呢?
答:故知发愿归三宝者,意在专念阿弥陀佛。
这番问答主要是要料简见佛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请见诸佛”,这是有特别指向的。所以要知道,“发愿归三宝”这首偈子,“归三宝”有特别的指向,“意在专念阿弥陀佛”。
这个意思已经解释过好多次了。比如“先标偈意”的时候,解释“发愿归三宝”,说“‘先劝’之意,正在急劝专称”。然后就“性海如来”,也就是“法性真如海,报化等诸佛”,解释为弥陀界尽十方这个量之内的三身化用之佛。
然后说到“三佛菩提尊”,阿弥陀佛是三佛菩提之尊,为十方一切诸佛之主,十方三世诸佛是弥陀的三身化用。然后说“我等咸归命,三乘等贤圣”,这里的“三乘”就是弥陀界中的贤圣。所以,这一切释义都聚焦、归向一个点,就是说明“一心归命”“发愿归三宝”即是专念阿弥陀佛。
如果读不出这个意思,说明法眼没开。有人读不出这个意思,但是经过善知识的指导,能够欣然信受,觉得确实是这个道理;但是有的人反而执著自己的见解,认为“这明明是讲诸佛,你们就是偏执,非要什么都指到阿弥陀佛那里”,像这样的人,也没必要跟他多说,因为他心中是杂乱无序的,没有归宗,也不懂得什么叫归宗。
下面说:
若不尔者,非真归依。
如果不是专念阿弥陀佛,就没真正归依。有人说“这两句话八个字力道太猛了吧?”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没有归宗,没有归到阿弥陀佛这里来,他见到三个,甚至见到更多,都是散漫的。
所谓“万法归一”,一切修行如果没有归到“一”,可以讲修行没有上路子。真正来说,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怎么能归依三个呢?这是就不同的表现形式说这三个方面,但其实一定要归宗,归到“一”。
在净土宗之内,归依三宝必然要归到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不然就没有真归依。再扩展的话,悠悠凡夫不管修什么法门,如果没有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没有真正地达到归依三宝,这最基本的都没有做到;反过来说,只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真实的归依三宝。
当然,《楷定记》在这里主要是就净土宗来说的。
以此来讲,我们不管读什么经,都要归到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才是真归依。即使我们归依三宝,归依祖师、善知识,也都要归到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才是真归依。
因为一切三宝都是弥陀名义的展开,所谓“广略相入”。我们礼拜善导大师,礼拜上人,礼拜善知识,不是把他们当作个人来礼拜,而是因为这些祖师、善知识传递了弥陀救度的慈悲,所以他们本身都是从弥陀名义功德当中展现出来的,都是阿弥陀佛的一部分,都是阿弥陀佛的一种显现形式;甚至我们自己念佛,我们也是弥陀名义功德大宝海中的浪花,我们也要看到自己念佛就是弥陀名义功德的展开,并不是自己有什么本事,这样就叫真实归依。
《往生论》说“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这个“名义”当中含摄十方三世一切三宝,这样的真实归依就是“如实修行相应”。
下面说:
非直此宗,诸教皆尔。
很显然,这又转了一科。前面是讲净土宗,这里说“不光净土宗是这样,诸教都是这样”。都是什么样呢?都是“意在专念阿弥陀佛”。有人说“啊?净土宗专念阿弥陀佛,这就够我思维的了,连诸教都这样?”是的。
下面是引证:
故《胜鬘[mán]》云“归依如来,即三归依”。
《胜鬘》就是《胜鬘经》。
引这段经文说明什么呢?“如来”就是佛。归依佛,三归依就都有了,因为三归毕竟是以佛为宗的。
再引《华严经》:
又如《华严》十地所修四摄等行,
“十地所修”,十地菩萨是十地大圣,他是随顺法性,证悟诸法实相,依中道实智而修行的,可不是凡夫的有漏杂善,所以这是十地的大菩萨。
“四摄等行”,就是利他的四摄法。
皆不离念佛、念法、念僧等(具列十念)。
“具列十念”,就是有十个方面。“十念”有时候收为“六念”;有时候收为“三念”——念佛,念法,念僧;再收就是“一念”——念佛。
天亲《地论》总名念佛,
天亲菩萨的《地论》是解释《华严经》的,他就不讲“十念”,而是把“十念”收为“一念”,都是念佛。为什么?
以念佛法、念佛僧等故。
虽然分为十个方面来说明,但是每个方面都以佛为主。
比如念法,念什么法?是佛之法,所以还是念佛。再比如念僧,是念佛之僧,所以还是念佛。
比如我们想念母亲,母亲很爱我们,她离我们而去了。我们想念她,就会想到她生前说过的话,她曾经用过的物品,她曾经给我们烧饭,等等。但是我们不会认为“我又想母亲,又想她的话,又想她的事,又想她用的东西”,我们不会这样认为,我们认为只有一件事,就是忆念母亲。
因为忆念母亲用过的物品,忆念母亲说过的话,忆念母亲做过的事,这都是念母。我们念佛也一样,佛说的话,我们忆念,这也是念佛;佛的弟子,我们跟着学习,这也是念佛。因为念佛,才念佛法,念佛僧。
乃至《大集》《大品》《大涅槃》等诸部大乘,或说三归,或六念等,莫不皆以念佛为本,而为宗要。
不仅《胜鬘经》《华严经》这么说,说这个道理的诸部大乘经典多着呢,比如《大集经》《大品经》《大般涅槃经》等等,这些大乘经典里都会广说三归、六念等。
“三归”,就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这一定是不能少的。
“六念”,就是念佛、法、僧、戒、舍、天。《观经》“上品上生”也说到“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其中第三种就是“修行六念”。
善导大师解释“六念”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看《圣教集》661页倒数第1行,善导大师先解释“六念”是哪六方面:
三明修行六念者,所谓念佛、法、僧,念戒、舍、天等,此亦通合上第三福大乘之意义也。
下面是解释:
言“念佛”者,即专念阿弥陀佛口业功德、身业功德、意业功德;一切诸佛亦如是。
这是解释念佛。下面解释念法、念僧:
又,一心专念诸佛所证之法,并诸眷属菩萨僧。
法和僧也是以佛为宗,所以特别加上“一心专念诸佛所证”,这个“诸佛”前面讲了专念阿弥陀佛为宗。戒、舍、天也不离开诸佛。
又,念诸佛之戒,及念过去诸佛、现在菩萨等。
善导大师这种解释,跟诸部大乘是一致的,所以说“诸部大乘,或说三归,或六念等,莫不皆以念佛为本”,展开是三归、六念或十念,但是都以念佛作为根本,作为宗要,作为归宗之极要。
接下来说:
故天台师《五方便门》,依先《华严》,证一切行皆是念佛智门差别。
所以《五方便门》这本书就以前面先引到的《华严经》来证明:不管修什么行,通通是念佛;只是在念佛这个智慧门当中显其差别相,而说有这个行,有那个行,其实通通归到念佛当中。
到这里,讲的都是“诸教皆尔”,引诸教为例。
天台智者大师的《五方便门》读起来也很好,我们共同学习一下,他的原话是这样的:
佛言:若念佛者,当知是人,即与文殊师利等无有异。
文殊师利菩萨可是佛法当中智慧第一的大菩萨。因为念佛是“智门”,所以当知念佛的人跟文殊师利菩萨没有差别。
《观经》说: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
观音、势至是等觉菩萨,和文殊菩萨的地位是一样的。所以,这是给念佛人多高的荣誉啊。
以何故?
为什么这样呢?
此三昧者,诸佛世尊之所游戏,首楞严等诸大三昧始出生处。是知将入诸佛法,方便诚多。若以一言而具众门,无过念佛。
“此三昧者”,就是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一切三昧的王,是一切三昧的“始出生处”,就是来源,它是一切三昧之母。
所以,如果要入佛法门,方便有很多。但是如果“以一言而具众门”,如果举一法、一门就能包罗众门的话,只有念佛这一门,没有超过念佛的。其他的都是细枝末节,举一未必能包众,但是举念佛就能网罗一切。
所以者何?
为什么这样呢?
一切贤圣皆从念佛而生,一切智慧皆从念佛而有。
这两句是讲僧和法不离佛。一切贤圣从哪里来的?“从念佛而生”。智慧是法,法身智慧,一切智慧从哪里来的?“皆从念佛而有”。意思是只要念佛,念法、念僧就都在这里边了。
假如十信菩萨及三贤菩萨,皆不离念佛法念僧,乃至不离念一切种智。
“假如十信菩萨及三贤菩萨”,“十信”是外凡位,“三贤”是内凡位。这不是一般的悠悠凡夫,都是大修行者。
“皆不离念佛法念僧,乃至不离念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就是佛的最高智慧觉悟。
这是讲外凡位、内凡位。下面讲十地大圣:
初地菩萨乃至八九十地菩萨,亦不离念佛念法念僧,乃至不离念一切种智。
先归到念三宝,最后归到念佛,这就聚焦了。
但以念知差别,随义立名。
大家都念佛,怎么立为十信、初地、二地、三地呢?是因为他们念佛的智慧,所谓“断证功德”等等显现差别之相,所以随义而立不同的名称。
众生迷名,妄生异解,漂坠魔界,遂轻念佛之名,仍谓己修别为胜业。
“众生迷名”,但是众生看到立了不同的名字,他们就迷糊了;以为各有不同的修行方法,所以你念这个,他念那个,你修这个法,他修那个法,这叫“妄生异解”。
最后的结果是“漂坠魔界”,堕落到魔界当中。善导大师说“魔乡不可停”。“遂轻念佛之名”,反而轻视念佛之名,不知道一切都归于念佛名。
“仍谓己修别为胜业”,仍然认为自己所修行的非常殊胜,把“念佛之名”这个一言具众门的念佛法看轻了。
天台智者大师不是专弘念佛的,他都说得这么彻底,何况是我们净土宗本门本宗的善导大师呢?
所以《楷定记》下面接着说:
况今一家,专弘此宗。
那更要专了,专复专。
前面引诸教为例,其实是引了四个——《胜鬘》《华严》、大乘诸部、天台《五方便门》。这个引用也是有次第关系的。
为什么先引《胜鬘经》呢?因为《胜鬘经》的经文非常明显,“归依如来,即三归依”,这样的经文让你不可能作别的解释,这就是佛为三归之宗。所以,讲三归、六念,最后都要归依佛。这是为“专念”作了最好的说明。
为什么引《华严经》呢?第一,《华严经》非常有名;第二,《华严经》讲到“十念”,而“十念”里边是讲专念的,所以引《华严经》;第三,也是为下面的天台《五方便门》作一个铺垫。
引《华严经》还是讲“十念”的,接下来这“十念”用天亲的《地论》来说明,就是“总名念佛”。
引《华严经》跟引《胜鬘经》有不同的地方,引《胜鬘经》是直接用经文说,引《华严经》则是用菩萨的论解释出来的。这是从第二种角度来说明的,放在第二。
不仅这两部,还有很多,合在一起说“《大集》《大品》《大涅槃》等诸部大乘”。前面两部经已经解释过了,后面的经都一样,所以不再一一引出来解释,而是总的说“皆以念佛为本,而为宗要”,这等于是总结。
为什么还要引天台的《五方便门》呢?前面引了经、论,还要引诸宗诸教,说明不仅经论如此,祖师立教也是这样。
而且天台师的《五方便门》最终的指向是很明确的,指向阿弥陀佛念佛三昧。所以,天台宗跟净土宗自古以来就是“台净不分家”。智者大师本人也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天台宗也说“诸教所赞,多在弥陀,故以西方,而为一准”。
另外,前面引《胜鬘经》《华严经》《大集经》《大品经》《大涅槃经》,固然能说明“三归、六念、十念”都以念佛为本,但是没有说明念佛就是念阿弥陀佛,所以引天台大师的《五方便门》,说明一切都归到阿弥陀佛这里来。
连诸部大乘都这样说,连他宗都解释为专归念佛,何况是净土宗专弘专修念佛呢?更是如此。
而今有人见此偈文劝归三宝,以为不必唯劝念佛者,
“而今有人”,有人不了解佛法的大纲、总的意趣,他们就死在文字下。
“见此偈文劝归三宝,以为不必唯劝念佛者”,他看到这样的文字,就迷于句下,“你看,这里讲归三宝,何必那么执著,一定要唯劝念佛呢?这不是跟祖师作对吗?”这就叫作“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不懂得真实意趣。所以记主就很悲叹,也是斥责:
愚迷之甚,言而有余。
这样的人、这样的见解,实在是愚痴、迷惑、颠倒到顶点了,怎么说都不为过。说他愚痴,其实他比你说的还要过分。
呜呼!天台伤其漂堕魔界,今师斥之邪杂人等。
“呜呼!”“哎呀!太让人感叹了”。
“天台伤其漂堕魔界”,前面引的天台《五方便门》就说“漂坠魔界”,“众生迷名,妄生异解,漂坠魔界,遂轻念佛之名,仍谓己修别为胜业”,不知道专修念佛,不知道宗归念佛,还以为自己的别修之业很殊胜,到最后一场空,仍然在三界里轮回打转,这叫“漂堕魔界”。
“今师斥之邪杂人等”,“今师”是指善导大师,善导大师说这样的人是“邪杂人等”。这出自“三心释”,在《圣教集》654页。“邪”是指邪见,“杂”是指杂行杂修。就是见解不能归宗一致,不能归于专修念佛,或邪,或杂,或邪杂都有。
有心佛子,深可愍之。
有道心的念佛人、佛弟子,对于这种人、这种现象,应当深深地慈愍。最后这两句话也是有特别含义的。
到这里都是解释“学佛大悲心,长时无退者,请愿遥加备”,这是让我们自己也要学佛大悲心。所以,“有心佛子”是指什么人呢?就是“学佛大悲心”之人。“深可愍之”,这是劝励我们要长时无退转,“像这种情况还有很多,很严重,很长久,今生有,来生也有;此处有,他方也有,所以我们要事先准备,不要退心了,要长时长劫报慈恩”,这叫“深”。
恭录自:《观经疏楷定记》讲记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