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好非暴第五章第三节

2020-06-12  本文已影响0人  玉自琢

多好老师非暴应用第19讲第五章—3讲义

大家好,我是多好!这一周我们开始共读第5章——感受的根源。今天我们阅读的是——难以承受的痛苦这一小节。

在这一小节里,马歇尔博士着重用案例来阐述一个人无法说出自己的需要,会带来很多的冲突和痛苦。但我们的社会文化中不鼓励大家说出自己的需要,大家更注重做事情的效率和结果。需要对太多人来说是抽象而没有意义的东西,尤其是对妇女,特别是我们的上一代,甚至上几代女性,养儿育女,照顾家庭,是她们的最高职责。家人和孩子是第1位的,自己的需要常常被忘记或者忽略。文中举了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你知道我一整天都没休息过,我熨了所有的衣服,把这周的脏衣服全都洗了,准备了午餐和晚餐,还出去买了很多东西,你是否可以……”

“不可以!”

记得我在带读书会的时候,很多伙伴在这里提出了疑问,为什么这样说会遭到拒绝呢?当我们这么说的时候,暗含着自己很委屈,对方听着也会觉得堵的很。堵着的时候,拒绝的概率就会更高,而最重要的需要并没有真的提出。如果明确的说:“我今天累坏了,晚上需要休息!”大家仔细来体会一下,这和前面的说法带给人的感觉是不是会有一些不同?当我们听到一个明确的需要的时候,我们也会开始重视对方的需要,但当我们听到的是一些解释、指责、怒气,我们自然的反应是回避或者对抗。所以听起来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突破点——说出自己的需要。

文中第二个案例里的小女孩因为家里贫困,当她想要什么的时候,就会被哥哥姐姐教训:“你知道家里很穷,怎么还这么贪心?你以为家里就你一个人?”于是她再也不敢说她需要什么。以至于有一次她非要得到一个和妹妹一样的小钱包,需要假装病痛,甚至做了手术。这样的故事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在我接触的个案中,有很多来访者的痛苦来自于小时候的一些经历。当他们说出感受的时候,被忙碌的父母或者家人忽视,从此不敢再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提出一个请求的时候被拒绝甚至被指责,从中体会到的是我的需要不重要,或者我的需要会给他人带来麻烦,久而久之需要被我们埋在了意识的深处。我们习惯了条件反射的反应,习惯了记住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习惯了以目标和结果为导向。而那些被埋在心底的需要,越被忽视就越强烈,越强烈就越容易被刺激到。去年杭州发生一起刑事案件,一位外卖人员送外卖进大学校园,遭到了学校保安的阻止,两个人发生了语言冲突后,外卖人员拿出刀刺伤了校园的保安。类似的事件时有发生,我经常会想,是什么样的需要促使他会在那样的情况下,采取这样伤害他人,伤害自己的行为呢?我想是尊重吧!作为外卖人员,在他的经历里,工作的痛苦不被理解、客户的投诉冷脸是想象的出来的。在这样一天天的生活里,为了生存赚钱,他忍耐着。可是“尊重”这个需要一直在活跃。不断的被刺激,终于有一天到了顶点,爆发了,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认识到我们的需要并且能够表达出来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大家还记得那个非暴力沟通的大树吗?在自我连接之后,这棵大树会生长出两棵非常粗壮的枝桠,其中一个就是诚实表达,生活里的非暴力沟通,不需要完整的按照格式说出4要素,最重要的是我们的表达里包含需要和请求,这样被满足的概率就会提高很多,人类共同的需要有81个,这81个需要是滋养我们生命的要素,有一些需要是我们熟悉的,比如安全,理解,信任,支持、爱。还有一些是我们不知道的,比如脆弱、流动、临在,很多时候需要在我们那里或许只是一个词汇,或者头脑中的概念,只有我们去体验后才会真正感受到。比如“接纳”这个词现在有点烂大街了,所有人都知道要接纳,知道接纳很重要,但很少有人真正经验过接纳。允许事物以它原来的面貌发生,是最好的接纳;允许每朵花有它的花期;允许每个孩子有他独特的节奏;允许原本出行的时间突然下了雨;允许好好端在手上的碗,掉在地上碎了……我理解的接纳就是这样——看见、陪伴、懂得。

我得到过最好的接纳,是来自于我的9岁的女儿,有天放学回家,她告诉我说:“妈妈我们换新同桌了!”她是笑嘻嘻说的,可我的内心却闪过一丝慌乱。她的新同桌是情绪不太稳定的孩子,会出现攻击性行为。我问她怎么看待新同桌?她说:“我觉得很开心啊!和情绪不稳定的伙伴在一起,当他有情绪的时候,我可以陪伴她,慢慢的他肯定会变好的。”当我真正的看见你,你的悲伤和无助,我静静的陪伴你,是女儿教给我什么是接纳。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亲爱的大家,在我们的生命里需要是非常重要的部分,看见她,满足她,可以滋养我们的生命,从今天开始练习吧,感谢收听,明天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