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影响与受影响是一种爱的关系
经常在办公室里听到这样的茶水间对话:
“TA这个人就是爱显摆。”
“自己那点好,生怕别人不知道。今天吃什么了,明天老公给买什么了,后天孩子又得什么奖了!谁爱听她这些啊!”
“现在流行这样的,叫自信,爱咋滴咋滴,我先说爽了再说!哈哈.....”
“TA原来也不这样,现在不知道怎么了....."
“可不,天天在朋友圈,晒这晒那,还得点赞,不点赞她还问,问了面子就过不去,点赞了自己过不去.....”
“是,这样的人好多特自我的,太自恋的,我都给拉黑了。实在懒的看。”
。。。。。
显摆、自信、自我、自恋,当这些词叠加在一起的时候,听众的心也都慢慢走向了一个方向。大众行为和言语,就是这样一点点的成为我们行为的导引的。
在接受到同样一个外部环境行为的触发中,不同人出现不同的意识方向,于是也就出现了不同的后续行为。就好像是看一部电影散场了,观众中有的沉浸,有的跟着主人翁奋进,有的跟着旁白嘻哈,有的跟着剧情里的反面人物玩虐。这一切都是受影响的后续。
施影响和受影响是社会活动中的一对。有目的的施加影响和无目的的施加了影响,是两种情况。“无意识收到了影响”,和“有意识接收了影响”也是两种不同的情况。排列组合起来,蝴蝶煽动的翅膀就形成了四种情况。“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是一种情况。“说者有心,听者无意”,也是一种情况。
中国传统讲究“慎言”,是指说者要有心。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是要有讲究的。不能随意,否则就成了“胡吣”。这样的礼教,在现代社会很多时候是一种“约束”。礼教在于人用,尤其适用于有勇气的人。像是自然与雕刻。野性是美,雕刻也为美。关键在欣赏的人。
尊礼教的人往往容易受约束。约束多了,慎言是做得到了,但难免容易思前想后,踌躇不定。机会也容易丧失。这中间的差别是“尊”了礼教,而失去了自我。礼教总的来说,还是会形成社会整体规范有序的。但不是“礼教”,而只是“他言”,自我意识不清晰的人,很容易就被影响,从而陷入“乌合之众”的狂欢。
当礼教与自由都进入到一种“道德”的高度去探讨的时候,发现都是有道理的。都有各种的道德目的。因为道德,是社会大众安全的精神保护。不同的目的, 有了不同的道德说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止者,必至而不迁”。一个“至善”、将人们的意识和思维空间无限开阔起来。因而形成了不同格局。这是“道”,道法自然。
那人为什么而会受影响与去影响呢?
影响与受影响在心理学界的探讨是关乎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关乎于人性,更关乎于人成长的经历。这些人际关系的根源,在个人生命初期的哺乳时刻。婴儿在吃奶的时候,同时也在接受、吸收、消化、记忆和舍弃环境中的人事物。即使长大了,能够发展别种关系,早起这份关系仍或多或少的存留一辈子。饥饿和空虚是有类似性的。因为失去亲人,失去朋友、失去珍贵的物品、这些主观因素让他害怕,于是需要找个东西去填补,用信任来取代失去的旧人,用一套新观念或新哲学来取代他所失去的理想。这样的人都是非常容易受影响的。除非他可以承受这份忧郁、悲伤或绝望,等待自己自然复原,否则就必须寻找新的影响力,或是屈服于碰巧出现的强大影响力。
在极需获取的焦虑背后,还有极需要付出的人。他需要去满足别人、去抓住人心、去向自己证明,他付出的东西是绝对美好的。尽管,我们在潜意识里对此感到怀疑。好为人师,好宣传、好影响他人采取行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的人当母亲,很容易喂食过度,或者对孩子发号施令。这样的人做领导,很容易不断“变化”、去控制下属。
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宁可没有老师想要教书的需求,下属宁可没有被推着向前。人都有正常驱力,驱力量是否正常,主要看焦虑的程度。很容易想象这两个极端的人凑在一起,挫折的付出者碰上挫折的接受者时,会发生什么事?一个心灵空虚的人扭着寻求新的影响力,另一个急于想要抓住人心,发挥影响力。在这样的例子中,我们可以说,“有个人将另一个人整个吞了下去”。影响者和受影响者之间的底层,是爱的关系。
于道、于情、于理,影响与受影响,都需要一份觉知。对自我的觉知,对他人的觉知。所以这是一份与爱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