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津津有味(原创散文集)河畔书香

文教的庙宇和祠堂

2025-06-21  本文已影响0人  度口

      庙宇和祠堂是中国传统建筑中重要的文化载体,具有深厚的历史、民俗宗教和社会意义。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起源和发展与民俗宗教信仰、社会结构、艺术表达等密切相关。是人类社会在农耕文明时期,与大自然沟通的一民种方式。是平行于民间的两种祭祀文化。庙宇是供奉神灵、佛道圣贤或历史名人的宗教场所,主要用于祭祀、祈福和宗教活动,它的供奉对象是神佛、圣贤;其建筑风格独特,布局严谨,常包括山门、大殿、配殿、钟鼓楼等,装饰华丽(如琉璃瓦、彩绘)。而祠堂则是宗族祭祀祖先、举办家族活动的场所,体现宗法制度和血缘文化。它反映多元信仰,促进宗教艺术(建筑、雕塑)发展。

一、 坡柳圣娘庙(婆祖庙)

      “坡柳圣娘庙”属“水尾圣娘”的一脉,是地方女神的崇拜,也是庙宇建筑的一朵小花。更是文教人的精神图腾。

      庙宇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红山文化的“女神庙”)。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体现。庙宇文化的本质是“神圣空间”的具象化,反映了人类对超验秩序的追求。庙宇的现代意义是文化遗产的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许多庙宇列为世界遗产(如柬埔寨吴哥窟、墨西哥奇琴伊察)。 现代寺庙仍承担祈福、慈善等功能,成为文化交流的窗口(如少林寺的全球传播)。

      相传,清代乾隆年间坡柳村有一户贫苦人家,育有两位聪慧的姐妹,美若天仙,菩萨心肠,人见人爱。去世后被尊为圣娘。并设庙来祭拜她们,以求保佑村民平安,五谷丰登,学业有成。这是传说中“坡柳圣娘庙”的由来。

      “坡柳圣娘庙”设立于咸正村东南侧的风筝坡上,据说是2010年8月,由村民从坡柳尾老址迁移来的。总占地面积约有二十亩左右,由一座正门和两进正堂组成的合院式建筑布局,砖瓦结构,廊柱为全坤甸木(黑盐木)打造。双脊灰雕屋顶,人字形黄色琉璃瓦面,正中有双龙戏珠的精美灰雕。屋内飞阁流丹,享堂里设有圣娘的神位和神龛,美抡美奂。正门两侧挂有由郑心玲先生题写的“圣娘恩泽谋安泰,贤士灵秀济后鼎”的烤瓷楹联。字法隽永劲道,穿透着儒道精神。

      每年的二月二为祭祀日,信众主要来自东郊、龙楼、文教、东阁等地。不少村庄在“做公期”的民俗活动时邀其巡游,村民们家家户户举行盛大的迎接仪式。活动仪式包括:1、迎圣娘,成队村民抬着圣娘神像游村,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场面热闹。 2、民俗表演:包括舞狮、祭祀舞蹈、琼剧和公仔戏演出等,表达对圣娘的敬仰与祈福。 3. 祈愿拜八仙和庙里烧香:这一仪式既是对圣娘的纪念,也寄托了村民祈求平安、丰收的愿望。她的信仰与文教的“公期”活动紧密结合,成为文教地区重要的祭祀对象之一。是并列于文昌民间信仰中四位圣娘:“坡柳圣娘”、“火雷圣娘”、“南天圣娘”、“七星圣娘(护国圣娘)”中的一位,是女神的化身。在文教、东郊一带的民俗活动和宗教信仰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溪西林宗祠

      祠堂做为一种民俗文化,其祭祀对象是祖先、家族名人,具有修谱、议事、巩固宗族认同,传承伦理教化的多重功能。其历史演变过程源远流长,经历了从早期祭祀形式到制度化、民间化的转变。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其雏形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庐墓”习俗。孔子去世后,弟子子贡在其墓旁筑庐守墓三年,这种“庐墓”形式被视为祠堂的早期形态。汉代时,“祠堂”一词正式出现,多建于墓地,称为“墓祠”。其建筑风格多为合院式布局,中轴对称,设享堂(祭祀)、寝堂(牌位)、厢房(族务)。装饰画突出伦理教化作用(忠孝节义故事)。演化过程大略如下:

      1、等级制:周礼规定,只有天子、诸侯、士大夫可设宗庙祭祀祖先,平民不得立祠。到了魏晋至宋代开始礼制下移,祭祀祖先的礼制逐渐从贵族阶层向民间渗透。宋代形成了制度化:南宋朱熹在《家礼》中提倡家族建立祠堂,并详细规定了祠堂的形制与祭祀礼仪,推动了民间立祠的风气。此时,“家庙”逐渐改称“祠堂”。

      2. 民间建祠合法化:明嘉靖年间(1522—1566),朝廷允许民间建祠,但规定只有帝王或封侯姓氏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祠堂不仅是祭祀场所,还兼具家族议事、婚丧仪式、教育(设私塾)、执行族规等功能。

      3、新中国成立后,祠堂曾被视为封建残余,多改为学校或公用场所。近年来,部分祠堂恢复为文化场所,成为村民文化活动中心。祠堂从最初的墓祭习俗发展为宗族文化的核心象征,其演变过程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礼制变迁及地域文化的特点。如今,祠堂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仍在部分地方延续其文化功能。

        溪西林祖祠是清朝嘉庆二十二年(公元一八一七年)冬吉日,由林祖天乙宗孙为纪念最早迁至溪西村的林添公出资共建,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原先的祭祀定为每年的正月廿一日。后几经翻修,最后一次于1993年清明节修成,新修完成后,于2008年经第三届溪西林祖祠理事会研究将祭祀日改为每年的清明节次日(4月5 日前后)。

      溪西林祖祠是目前文教地区规模最大、建祠时间较早、保护最好的宗祠之一。该祖祠一座三进,中轴对称。跨进祖祠大门,东西两侧有两间小厢房,是储物、记帐和接待的场所。第二进为“文昌祖祠堂”,系为林添公曾孙“林德隆公”所建。“林德隆公”也称“文昌公”,曾是元朝时期文昌县的县尹,是溪西林族人中第一位七品官,“一里三进士”中的林密为他的儿子。他为官清廉、为民尽诚,故得林氏后人建祠共瞻之。第三进为宗祠的正祠,是为主公溪西林始祖林添公和夫人陈(安人)氏而建奉。

      溪西林祖祠总占地面积451.2平米。建筑面积223.24平米,坐北朝南,砖瓦结构。每年都有千人以上的林氏子孙代表十万林氏后人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共同参拜,场面宏大,成为林姓传承中华历史文化的爱国教育基地。

      庙宇和祠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保存了建筑、雕刻、绘画的实物教材。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仍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它既承载了历史记忆,也参与构建现代社会的精神与文化秩序。                                         

                                  林道津

                          2025.06.20于海口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