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盘炒鸡蛋引发的
此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暑假饭桌上,有一盘西红柿炒鸡蛋,“老妈,你们以前天天有鸡蛋吃吗?”老大夹起一块鸡蛋问我。
“很少吃,逢年过节的时候,有客人来或者生日的时候,才有鸡蛋吃。那个时候后院有一群鸡,天天能看到母鸡下蛋呢!”
“你们不吃?那鸡蛋去哪里了?”孩子一瞬间有了好奇心。
“鸡蛋啊,从鸡窝里捡出来还是暖呼呼的,奶奶就把它放到陶罐里了,等外面有人叫卖,奶奶就会用这些攒起来的鸡蛋换油、盐和肥皂一类,贴补家用。”
“哦!”孩子眨着眼睛,好像在听故事。
老大突然站起来,离开饭桌,开始迈大步。
“弟弟,我们要这样走,地板就会减少磨损,不然换地板要钱呢,我们从现在开始要学会节俭。”然后又去把各处开着的灯关了,房子空调关了,把饭桌旁的风扇也关掉了!
饭桌上有掉落的米粒,老大捡起来直接放嘴里:“粒粒皆辛苦,这也不能浪费。”老二看着忍就不禁。
我看着他们,也忍不住笑:真是两个活宝!
“你们听说过鸡屁股里开银行这个说法吗?”我问孩子们,他们表示很有兴趣,但是一无所知,让我继续讲。
“那时候,农民家家户户一年到头都没有多少收入,也难见现金。就是养头猪、养只羊的,起码也要到年底秋后才能卖掉换成现钱。倒是养鸡来的最实在,可以随生蛋随卖钱,就像现在的银行客户差不多,隔三差五就有相应的流水和现金进账,所谓鸡屁股里开银行的说法,不只是当时的实际,而且也是蛮形象的。”
“那时候的鸡蛋吃起来也香!”我补充道。
“那是因为你们本来能吃到的东西就少。”老二不假思索地说。
“确实是这样,不像现在,流水线生产鸡蛋,又被做成了各种美食,口味丰富多样。不过当时的鸡都是散养的,有快乐有自由,吃的是五谷杂粮和草籽小虫,鸡蛋自然比较香。”
我又提起一件往事,记得姑妈有一次在我家吃花生,她对我母亲感慨道:“大嫂,当年大哥带回的花生越嚼越香,现在的花生怎么嚼,都没有那个味儿。”那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和鸡蛋的香味变化也一样的道理吧。
“那个时候车马慢,每天的日子感觉也悠长些。物质相对贫乏,人们的精神世界却很富有,对未来充满希望,没有手机电脑,很少有近视眼,一本书翻来覆去地看,相互借着看,墙上的报纸每一处都看遍了,有时候甚至隔一年反过来贴,继续看个遍。去邻居或者亲戚家串门,大人在拉家常,我则瞅着墙上或者炕沿贴的报纸,一看就是半天,母亲走的时候,还要催促我,因为我还没看完,迈不动脚。”
我看了一眼家里的书柜,书码的整整齐齐,却鲜有人去拿一本看,书真真成了摆设。此时此刻,为书的英雄无用武之地而悲叹。
饭后,老大在沙发躺着,吹着风扇,似睡非睡。我对他说:“你现在这种状态就是值得羡慕的,因为不用为手机打工,可以发一会儿呆,天南海北想一通,或者什么也不想,这是真正属于你的时间啊!这才是你生命意义的所在”
记得有这样类似的一段话,我很欣赏:将目光转向自然,我们就能与自己的内心交谈。而与自己的内心交谈,我们就能意识到对于自己的人生而言,什么才是重要的。是啊,我们往往忽略了和自己内心对话,忙碌于做手机的奴隶,做其它束缚自己东西的奴隶,真的可叹。
跟他们扯东扯西,他们就像在听故事,故事听完,照样过现代的生活。说了,也许有用吧,我希望能焕起点什么,具体是什么呢,我也在期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