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枫分享素材库心灵地图诗词古韵

古体诗词意境那么美,为什么现在没人去写了,而且传唱的那么少?

2021-04-25  本文已影响0人  梧桐树边羽

这位朋友说的“古体诗词”,应该是包括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古诗和词牌——也就是以文言文为语言基础的诗歌,而不仅仅是指不遵守平仄格律的古体诗。

这是个大问题:为什么这么美的传统诗词,现在创作、传唱都少了呢?

这其中大致分为两点。

古诗词意境很美

这是毋庸置疑的。

古诗词之美,其实来源于语言之美。为什么现代诗、白话诗就写不出古诗词的意境呢?就是因为古诗词的特有语言结构,带给我们含蓄、婉转的意境营造方式和直白、热烈的现代诗表达方式不一样。

是语言之美,造就了古诗词之美。

文言文字少意多,一个字作几个字用,真正做到惜字如金,因为这种效果,反而使得古诗词中的内容和意境散发性更高。现代语言讲究的是精确、明白,自然就丧失了这种雾里看花,费心猜测的意趣和美感。

以交流的高效性来说,文言文当然不及现代文,但正是这种不精确性,配合汉字特有的音韵学,让古诗词的特有意境美得以形成。

当然,这只是古诗词意境美的基础,具体到诗词作品,和创作的诗人文化水平、文采、灵性有关。

并非所有古诗词都是美的,我们今天读到的,都是“经典永流传”,都是经过上千年的淘汰,优选出来的作品。那些普通的,早就被抛弃了,留下来的都是字词精洁、内容充实、构思奇特、意境优美的作品——没有特色,根本无法在历史大潮中生存下来。

上千年的大浪淘沙出来的精品,怎么可能不美?

这种感觉是相对的,特别是我们身处在当下这个文化垃圾丛生的大时代中。现代诗不是没有好的作品,但是垃圾数量太多,让我们看不清、接触不到真正的好作品——其实我们和唐朝时的下层文人一样,目之所见大都是平庸之作,真正能进入李杜王的诗歌圈子的人,有几个是庸才?

为什么觉得古诗词意境美?那是因为我们身在垃圾坑中,抬头仰望星空。

这就是个大数据问题,千百年之后,淘汰剩下来的现代诗精品,同样可能让那个世代的人产生和我们现在一样的感叹: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的诗真美啊。

不过我们看不到,只能读着前人为我们淘汰下来的精品,顺带着为后人做各种恶心的垃圾鉴别,两厢一比较,当然是古诗词更美了。

为什么没人写,没人传唱了?

这个问题尤其简单。

没人写了,没人传唱了,就是因为已经没有了生存的土壤。

古人说话并不说文言文,也说白话,但是文言文一直是中国官方层面的记录用文字,也就是书面语言。这种语言的存在是一直延续的,直到近代白话文经过优化后成功取代文言文,成为新的书面语言。

我们现在日常使用白话(方言、普通话),记录使用的语言同样是白话文,虽然会更精致、更准确、更书面一些,但是语言结构、用字和我们日常交流并无区别。这当然是好事——记录和阅读之间没有障碍,但是客观上来说,专门用于记录的文言文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只出现在博物馆和研究文献之中。

那么,基于文言文结构的古诗词又还能有多少空间?

文艺作品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是要真正成为经典,还是要下到生活里面去,接受时代的甄别和淘汰。

我们能读到的那些优美的古诗词,无一不是脍炙人口的作品,那些晦涩高深的作品,除了记录在诗集中成为研究样本,根本没有在大众中流传的活力。

今天即使有人写出了古诗词精品,在大众中也没有欣赏的土壤。

有朋友会说,那么多动听的古风歌曲,古风歌词,不也很流行吗?

首先,那些东西并非古风,而是伪古风。实际上不过借用古词,营造一种仿古氛围,说的都是现代人的意识和情感。当然这可以称作是时代的进步,也可以称作是古诗词在新时代的苟活方式。

其次,我们要知道一点,有所谓“古风圈”——当一种文化有“圈”的时候,代表了这只是小众文化。

小众文化自然就是失去了大众支撑的文化——我们的生活不需要它,我们的精神可以有它,生活会更美,但是没有它也不是什么大事。

很多朋友说,认为没有人创作、没有人传唱,是因为没有接触到这个圈子。

其实我想说,没接触到这个圈子,证明这个圈子就不是大众文化。

普通话、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为什么是我们必修的课程?因为大众需要。为什么小说、段子、笑话、散文、鸡汤我们躲也躲不开?因为大众需要。

这就能理解为什么古诗词没人创作、传唱了吧——因为大众不需要。

古诗词能够提高我们的精神层次,但是并非生存、生活、甚至优质生活的必需品。

当然,如果我们进入了小圈子,就会发现诗词圈相对来说,还是一个很大的圈子。毕竟它有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它的基础文言文实际上也是我们的初高中课程。只要是个中国人,就有一定的文言文底子,这种精神文化的上层虽然并非我们必须,但是和我们的历史、生活还是紧密关联的——平时看到最多的广告、电视剧,不也偶尔引用诗句?

所以说没人创作,没人吟诵倒也不至于,虽然已经是小众文化,得益于中国人口基数的巨大,这个小圈子其实还是挺大。

你上各个平台看看就知道了,写诗的,谈诗的,自称诗仙的,可不在少数。

古诗词意境之美,靠的是语言特色。

古诗词的未来,全靠国人兴趣支撑。

可喜的是,如今上层也开始注意到这一方面,出现了各种引导,如综艺节目等等,都在开始引导国人对诗词文化的兴趣回归。

但这只是回归,并不代表未来。

毕竟只是过去的精彩。不恢复文言文,古诗词文化就永远成不了主流。

但是真正要提倡恢复文言文,那又是历史的倒退。

过去了就过去了,没必要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止步不前。

喜欢的可以继续写,不喜欢也没什么大问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