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揭秘紫禁城》北京老导游讲解故宫50问(34--36问)
34问 暴雨中如何欣赏外朝三大殿的水景?
北京多旱少雨。一般来说,来京游客能经常享受晴天观景之乐,难得遇雨而尴尬。倘若大雨滂沱时参观紫禁城,也许有人遇暴雨而踟躇不前,孰不知却错过了一道特殊的“绝景”。说真的,若是遇暴雨参观故宫,千万别埋怨天不作美,那才叫一个“风景独好”,值得庆幸呢。
紫禁城的排水螭首紫禁城外朝“前三殿”的须弥座石台阶有三级,各级石栏的每根望柱下面都伸出一条石雕龙头,龙口凿有吐水的圆孔。那石龙头又称“螭首”,为古代传说中的无角之龙。据说外朝三大殿的三级台基上共有1142条螭首。
从太和殿前广场向北仰望,三叠须弥座石台基白茫茫的如层云叠雾。即使是晴天,也给人一种“千龙吐雾,天瀑欲泻”的幻觉。笔者常常在晴日里解说太和殿时告诉游客,日语中有“云上人”一词,这个词原指何人?如何而来?答案就在仰望太和殿须弥座台基时得以发现。先假想一下登基大典的盛景,那如云似霭的白色石台阶上,座座香炉青烟缭绕,虽然从须弥座台基下望不见皇帝的宝座与龙颜,也恰恰正是这样,才能真正领略中国皇帝作为“云上人”的高傲意境。
真遇上特大暴雨,水银倒泻般的雨水先从“三大殿”殿宇重檐边缘,分两级、列两排地挂线般流落,这样就形成房檐上的“双叠小瀑布”。然后,下边的三级石台基上的千条石龙,齐刷刷地同步吐水,继而又形成大殿脚下的“三叠大瀑布”。如此上下两个“叠层瀑布”,景观非常壮美,堪称绝景,使“三大殿”除了有“云上金殿”的赞誉外,又享有“水上皇宫”的美称。
晴雨皆妙的“三大殿”风景,无疑体现了古人别具匠心的建筑设计。笔者还要指出,游客在观看“故宫大水景”的同时,别忘了紫禁城的排水系统设施在我国古建史上还是一大创举呢。
多亏了当年的设计与建设者为紫禁城造出了一套科学的排水设施,否则暴雨后的太和殿广场及其他低洼处定然积淀如潭,人人蹚水,会影响举行大典及参观。简言之,宫内排水是利用北高南低、中央高四周低的地势,通过多条明沟暗道,将水排入内金水河,再分几处注入外濠。
“前三殿”与“后三宫”,主要是利用地面坡度,靠明沟排水。游客留意的话,可在太和殿东西两侧的体仁阁、弘义阁及左、右翼门的台阶石基下看到券洞,雨水由此再穿过东西崇楼台基下的券洞,流向内金水河。“后三宫”亦采用同法。尤其是太和殿前广场,占地宽广,大雨后容易积水。但实际上,每次大雨过后,除了地面砖湿漉漉的,至今近六百年以来,从未有过积淀泥水的现象。这一方面要归功于利用地面斜坡明沟暗道排水的总体设计,另一方面还要感谢广场铺砖的局部构思。
有导游说,太和殿前广场铺砖是为了防止敌人挖地道侵入,而且是“横七竖八”的砌成15层地砖……还听说,这是皇宫故意放出此话,或是以讹传讹,用作“吓唬刁民,断绝匪徒挖洞进宫念头”......为此,笔者曾询问有关人士,均说“挖过几次,从未见过有那么多层砖”。由此笔者认为,当年紫禁城各广场建地基是先夯实之后再铺砖。这样一来,避免了杂草丛生而妨碍举行大典;二来有利排泄,以防积水。您瞧,下小雨,地砖就像海绵一样将雨水吸收了。下大雨,吸饱雨水的地砖,将吸不净的水沿倾斜地面,向四周台基脚处低洼的明沟与券洞排去。天晴之后,吸入砖内的水自然地慢慢蒸发,使宫城的空气保有一定湿度,维护好大内生态环境。
虽说古来信奉“风调雨顺”,易学更讲究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然而雨水太大了毕竟会带来一些凶险……倘若游客真是大雨滂沱中能欣赏到“三大殿”的大水景,依笔者说法——那还真是一种“暴雨险旅,难得之乐”呢!
御花园内“连理柏”跨立于中轴线两旁即“无一树”中轴线最窄处 钦安殿“天一门”内“合欢树”跨立于中轴线两旁亦即“无一树”中轴线最窄处
35问 为何说紫禁城“中轴线上无一树”?
有导游说「紫禁城呈“口”字型,如果“口”里面再加上一个“木”字,就成了个“困”字,不吉利。所以故宫里看不见树」......
笔者认为,此话只能当作“戏说”,并不足为信。紫禁城里并非全都看不见树,御花园、乾隆花园自不用说,箭亭南面的松林及宁寿宫(现为珍宝馆)皇极门前院里的古木皆郁郁苍苍。
紫禁城内不见树木的地方主要是指外朝。严格说来,是以天安门为起点,经端门、午门,再通过外朝三大殿至内廷“后三宫”为止,确实是从来不植一树。进入御花园南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连理柏”。再往北,进“天一门”至钦安殿石阶前,又可见“合欢树”。其实,即使是上述“连理、合欢”那两对树木拦路,从真正意义上说,仍可断言“中轴线上无一树”。因为,倘若南北地画上一条细线,那两对树之间仍然各有近一米的宽距,树干恰好跨立于“中轴线”的东西两旁,绝对没有占压在“线”上。因此,笔者认为“中轴线上无一树”之说,其范围不仅限于从午门到神武门的紫禁城,而是指从前门一直到景山脚下的绮望楼而言。并且,“紫禁城中轴线上无一树”之现象,绝非偶然,是严格遵守“木克土”五行说而刻意为之的。
若说占压在紫禁城中轴线上的都有啥?笔者举例如下——“太和、中和、保和”即外朝“三大殿”与后廷“乾清宫、交泰殿”里的五把龙椅、一方玉玺,还有御用案几、各殿前后的云龙石雕、以及御花园中钦安殿内玄武大帝的神像……总之还就是没见过中轴线上有任何树木!
位于紫禁城中轴线上的云龙大石雕众所周知,五行说认为“木克土”。紫禁城中轴线是“中央之土”,岂能允许“木”来克之。这就是“紫禁城中轴线上无一树”的易理根据。当然,尤其太和殿是举行重大仪典的地方,百官仪仗、枪林旗海的,若广植树木,不仅太和殿的雄姿易被湮掩,而且还影响官兵仪仗的活动与视野。
若烈日下参观紫禁城,千万别怨恨古人手懒不种树。想想上述问答就清楚了——要原谅古人对五行说“木克土”的执着与顽固。
老照片:保和殿前 保和殿曾举行“殿试”
36问 清代为何在保和殿举行“殿试”?
保和殿的“保”字何解?从外朝“三大殿”的排位上看,太和殿在前,中和殿居中,保和殿殿后。从建筑等级上看,太和殿为重檐庑殿,四角飞檐上的走兽为十个,是等级最高的“阳中之阳”,至清代扩建后为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雄居“九五至尊”的地位。太和殿名的由来请参考前面第25问的解释。中和殿为单檐四角攒尖顶,飞檐上走兽为七个,呈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正方形,寓意“九鼎正中”,属“阳中之中”,居于不前不后的“适中”地位。因而取名“中和”殿。保和殿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建筑等级仅次于太和殿,因位于三殿最后,属于三殿中的“阳中之阴”。按照易理,保和殿处在“阳极变阴”的位置上。
笔者认为,上述“三大殿”的排位等级与其相互间的阴阳比重,基本上是根据《易经》乾卦最上面的两根阳爻而成型定论的。太和殿的位置当然相当于“九五”的阳爻,爻辞为“飞龙在天”,寓意“龙”志满意得地处于吉祥昌盛时段。中和殿因属中性,又称“休息碰头室”,附属于太和殿。而保和殿则相当于乾卦“上九”阳爻,再往北去则由阳转阴进入内廷了。请注意,乾卦中这个“上九”的爻辞为“亢龙有悔”,套用于保和殿则须小心,以防易变。
为何“亢龙有悔”?孔子解释说,“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译为今文,即“高高在上者,虽然高贵但实际地位已失;过于高傲者,则脱离民众。枉有贤明的属下,却得不到能人的辅佐,这种状态下若轻举妄动,必然悔之莫及也”。笔者认为,有必要认真总结孔圣人对“上九”爻辞“亢龙有悔”的解释,其要点可归纳为两句话——其一是“物极必反”,避免极端;其二是“选贤用能”,不做孤家寡人。
先说其一,保和殿地处外朝最北,该殿再北就进入内廷寝宫,即由阳转阴,相当于“物极必反”的易变之位。鉴于保和殿位置可视为与乾卦“上九”爻位相同,因而可以套用“上九”的爻辞解释并寓意。再说其二,保和殿在清代作为“殿试”即科举考试的最高考场,令天下学子朝夕向往、痴心梦想。保和殿之所以被选作“殿试”之用,与孔子解释“亢龙有悔”中的“选贤用能”之说有关。当年,殿试既是选贤的最公平、最有效的方法,也能印证“打天下靠武将,保江山用文臣”的王道仁治之理。
最后,引用一位导游同事对保和殿“保”字戏说式的讲解,以增强“为何在保和殿殿试”的说服力——有些皇帝很呆傻,在这个殿里考出能人,才能帮他“保”天下和平。看“保”字,“呆字左边有个人”,也就是说“呆子身边有能人”!笔者想,以上可作为保和殿“保”字来历之解释,但本问重点是用易学揭秘“为何在保和殿殿试”,请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