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脑”初步认知
记得之前有一部比较火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里面有讲到一个地方 “静安司“,类似于长安情报局的一个地方。
静安司:掌握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刑、户、礼、工、兵、吏六部,御史台(唐代的监察机关,兼理部分司法工作);大理寺(唐代的中央审判机关);光禄寺(唐代负责掌管宫廷饮食事宜的事务性机构)等三省六部、一台九寺五监的密档,地位类似美国中情局或英国军情六处。
静安司的三十五名吏员都熟悉“大案牍术”推演,相当于现在大数据分析。
“案牍”指的是古代办公用的文书,大案牍术就是以高超的记忆力对长安各个部门过往的办事文件进行记忆、归纳、整理而成的“大唐数据库”。
由于静安司内的信息数据齐全,加上静安司吏员记忆力惊人,可提前分析和预判事件。而死囚张小敬之所以能被委以重任,皆是由最熟悉大案牍术的徐宾推演出来的。
长安城发生的任何事情静安司都几乎全部掌握。
而现在提倡的“城市大脑”和当时的静安司如出一辙。
如今提的最多的都是“智慧城市”,如同王坚博士所言,它只是花了很多钱,买了很多硬件,看上去很花里胡哨,但根本没有本质的解决问题,因为它没有“大脑”。
所以“智慧城市”不是城市的未来,它需要“城市大脑”这个基础设施。
这也是为什么杭州"城市大脑"会被正式写在文字稿里、被开会讨论。
2016年 一项大胆的计划被推出:为杭州这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城市,安装一个人工智能中枢——杭州城市大脑。
2017年 “城市大脑1.0”正式发布,并交出了智能治理城市的周年答卷。
2018年9月 “城市大脑2.0”发布,应用场景丰富,形成了警务、交通、城管、文旅、卫健、房管、应急、市场监管、农业、环保、基层治理等11大系统、48个场景同步推进的良好局面。
2019年7月 在这半年里,25个部门、13个区市县包括了4个街道,共接入了347个系统;有29个专班,他们的工作中有48个场景,汇聚了大大小小67个部门的数据。
作为数字经济的实践者,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1756亿元,占GDP的25.3%,增长15.5%。其中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5%,快于规上工业8.6个百分点。
而这些成绩的取得,正是由于杭州找准了数字经济的赛道,跑出了加速度、跑出了高质量。就拿已经运行2年多的城市大脑来说,它已经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城市大脑能够自动发现110种警情,且从发现至报警平均用时仅10秒钟;去西溪湿地游玩,通过付款码直接扫码,20秒就可以入园……城市大脑让日常产生的数据有了价值,帮助城市做思考、做决策。
虽然数据是冰冷的,但服务是温暖的。如今,小到市民的衣食住行,大到政府决策和城市治理,城市大脑已经开始全面、深度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而建设城市大脑,建好更要用好。杭州从最初单一运用于交通治堵开始,拓展到目前的全方位、各领域,多点开花,全面推进,城市大脑已日益成为杭州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金名片”。
以上是我对杭州“城市大脑” 所采集整理的内容。我觉得对于一个国家、省市、地区,都需要这样一个“大脑中枢”,这样才会真正的让大众享受到未来智能科技带来的好处,用大众产生的数据服务于大众,这才是大数据的真正意义所在。
下面想谈一下我对数据产品的看法:
由果及因:对于运营决策人员来讲,他们需要数据能够成为他们的指挥棒,告诉他们运营的问题和方向在哪,此时就需要一份能够说明情况的数据分析报告,做这个数据分析报告的人则需要熟练使用数据平台。
通过数据建模,数据清洗、挖掘、分析,到最后的可视化报表输出,数据平台必不可少的一套流程。
其次就是私有化部署和SaaS化的选择,根据现有市场,大部分企业还是会选择SaaS化云服务企业应用,让数据产品可以以很低的成本服务企业客户,按服务、按量收费的模式也能大大降低企业使用产品的开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