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开会

2019-02-12  本文已影响0人  小曹同学

开会,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

每个人的贡献,都是用时间换取的。而时间是稀缺资源,不可再生,更无替代品。

一群人什么事情都不干,只是围在一起,用 1 个小时、1 个下午、甚至 1 天、1 周的时间去讨论一件事情,是巨大的成本支出。有结果还好,若无结果,就是时间的纯浪费。

想要降本增效,就应该少开会。

而理想的情况,是不需要开会。

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完成的标准是什么;
每个人都知道从什么地方、什么人那里获取所需资源;
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产出应该交付给谁……

但部门、个人的技能不同、经验不同;对目标的理解不同、主观能动性不同。所以需要开会来统一思想、协同工作。

开会,必然会占用他人时间,影响他人产出。

所以,开会要谨慎。

〇产出的会应被淘汰

一言蔽之,例会皆是〇产出

工作中的问题一定不是按周期出现的。

如果某些问题定期 1 天、1 周、1 月出现,就应该有相应的应对方案,而不是开日会、周会、月会。

如果例会解决不了问题,那有何价值?

如果不是为了解决问题,只是把提交的日报、安排、总结,再到例会上复述一遍,提交的报表有何意义?

若有需要协调与沟通的事情,应该是需求产生的当下即进行沟通协调,而不是写了日报,再到例会上复述一遍。

怕别人不识字么?

以我之见,例会是上个时代的产物,是受限于信息流通和时效性的折中方案,是应该立刻被淘汰的沟通方式。

在 5G 伊始的当下,但凡没有争议、分歧的事情,都可以通过网络更高效地进行互通。

有 1 小时的时间开例会,就肯定有 5 分钟的时间解决掉邮件、OA里面的未读消息。

有所准备

开会不是汇报情况、安排工作。一封邮件、一通电话就解决的事情,没必要开会。

开会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解决问题、消除分歧、统一思想、协同工作。

所以,有问题、有分歧,需要统一、需要协同,才需要开会。

既然要解决问题、统一思想,就要有所准备。

会议发起人当有所准备

会议的主题是什么?希望达成什么目的?

会议的议程怎么安排?时间如何控制?话题如何衔接?

邀请的参会人员是必需的么?能对会议做出什么贡献?哪些未参会人员应当收到纪要?

……

若发起人无准备,目的不明、议程模糊、人员混乱,将一场会议变成闲谈、吵架,最后一无所获,这样的会议不开也罢。

参会人员当有所准备

会议主题和我有关么?对我未来的工作有影响吗?

会议是何时召开?时长又是多久?对我当下的工作有影响吗?

我了解会议的背景信息吗?对会议主题有什么看法?还是只需一份纪要就可以配合工作?

……

若参会人员无准备,必然不能充分、全面的思考议题,也不能完整、条理的表达自己的建议、看法,这样的会议不参加也罢。

毛主席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开会也是如此。

一场“10分钟后全员开会”的会议,议题必然是不明确的,发起人必然是没有条理的,参与人必然是全程懵逼的,会议结束后也是无法形成方案,更不会统一思想的,造成的时间浪费也是巨大的,对人员的协同、组织、目标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

更何况,参与人数越多的会议,往往越不重要,越没有开的必要。

只有会前对议题充分准备,会中才能充分讨论、解决问题、消灭分歧,会议结束时才能形成方案。

想要全歼敌人,就要准备和思考。

想要解决问题,也要准备和思考。

开会并不容易。

开会要谨慎。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