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场景解读“此心无我,相机而动”

2017-09-27  本文已影响13人  103d2031e8c2

从心理学的自我组织力与心理灵活度两个角度进行解读“此心无我,相机而动”

一、所谓自我组织力是破我执,持续升级认知,或者自我迭代的过程,

自我存在的方式是“自恋”

1、我是对的;

2、我比你强;

以上两条是自恋型人格的“自我”存在的形式。佛教的破“我执”,我的理解就是以第三方视角看“自恋”,从而切换到理智脑频道。

心决:

你如何评价我,与我无关;你是否喜欢我,与我无关;我就是我。——这就是一种气场,不被他人改变内心的能力。

这也是一种识别低自尊人格的基础。

二、心理灵活度用于感知环境与对方的心态

 1、感知低自尊人格无具体指向的攻击,比如经常说***无救了。

 2、如果你碰上低自尊型个人的对外攻击,也可以不违心跟随,也可以举例说明,被攻击者优点,体现在什么地方。  

3、灵活度建立在感知自己或社会集体共识的基础上,一旦你发现社会的集体意识是错的,就可以随时修正。这就是相机而动。

三、其他的心理洞见

理论结合体验,才能真正觉知。

写出感人的作品-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写作是一种探险,不预先设定结局的写作,有可能让你写出一篇好文章。

用潜意识与身体动作进行写作,对于最终结果,不做预设

用理性大脑,按预定框架写作,有时只是交差

从体验开始-自证预言-认知偏差-找到那种成功的感觉

只要你做到过,那就是你一定可以达到的高度-关于考前的心理辅导

人物故事

一切都是自传-人物故事,解读美亚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