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妈·共读琐思】找到“接受有效果”的感觉

2021-05-18  本文已影响0人  熊妈侯蕾

【熊妈·共读】有道理当然很重要,但如果一件事情已经证明是有效果的,想通道理这件事,我们可以稍微多给自己一些时间,允许自己以后慢慢想,先做,让“效果”体现出来[调皮]


侯蕾语写,2021-05-18 07:39:12

小熊这周值周,所以呢,他去学校的时间就会很早,昨天还是要求7:25出门,7:35左右到校门口,但是今天呢已经改成了7:25,要到后来我一想其实也挺好的,因为我不是总是想早上共同结束以后出来做淤血嘛,可是因为要求孩子起床要做早饭啊,所以时间就很仓促,现在呢,把他送到学校去以后我就有了大把的时间可以留给自己,现在我也不上楼去,已经在小区门口了,老公这会儿可能已经起来了,但是家里面留好的早饭他完全可以自己处理,平时我送完孩子回家大概是8:10的样子,那么这就平白给我多出了半个小时的时间呀。

其实时间的总量是一样的,只不过平时我是把这个淤血的练习放到了阳台上,控制完以后立刻写,然后再去叫孩子,而现在呢,先把孩子送到学校,我就有一个更宽裕的环境。

所以你看就像拼拼图一样,我们只是把前后的顺序调整一下,它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所以在最合适的时间做最合适的事情,当然还有环境,无论怎样去调整,我们一开始在调整之前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改变,只有去调整过后才能更清晰的意识到,这样做是不是对我来说真的有帮助。

今天早上我们还是在共读生活态度取向的问题,而且他加入了自己生活态度取向,这样一来的话就会至少有了4个不同的象限,两个纵向象限是有压力和无压力,两个何小象显示优势和缺陷,这样然后就会把人搞得很懵,啊,我跟小伙伴们分享了我昨天感觉到的这个4个象限里面跳来跳去的感受,因为如果我们调整的环境是一种没有压力的状态,那么就应该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是自己生活态度取向中好的一部分,那其他的三个又该如何取舍呢?按理说如果有压力的时候,你表现出的就是基本生活态度取向中劣势的那一部分呢,那另外两个象限到哪里去了呢?

今天在读生活态度取向对养育风格的影响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开始注意到每一个风格的优势和劣势,它是同时存在的,注意是同时而不是表现出来,还是没表现出来的差别,也不是说有压力你就表现出好的,没有压力你就表现出不好的,噢,不应该是反过来的。

他们所谓的同时存在是指一件事情的两面性,这件事情做完了以后,自然而然就会有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它是一体两面,就像硬币的两个面,就像阳光和阴影一样是同时存在的,那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有意识去调整他们的比例,让好的层面放大,让劣势的层面收缩,也就是用一些其他的方式引入以后,对他们加以平衡。

今天很多小伙伴都在纠结这个东西跟我昨天选出来的不像啊,我好像有点像这个部分,因为有点像那个部分,其实我们知道每一种养育风格都有好的地方,而我们呢会把自己往好的方向去想,就不由自主的会贴近那些我认可的东西,而忽略或者说不愿意承认自己身上可能存在的一些缺陷。

这是一个很自然的状态,我也会这样做的,所以呢,要愈发的提醒自己,其实我们就像不可能只要阳光不要阴影,只要硬币的正面,不要硬币的反面一样,没办法拒绝的,当你选择的时候,另外一个就自然而然伴随而生了。

那这个时候我们所谓的调整它的意义在哪里可以看到所有的调整都是正面管教的工具,像是花时间训练,建立日常管理表,多用启发式提问,多激发孩子自己的想象,要跟他共同来参与解决问题,所有的这些都是常事的方向,而且不用担心尝试了哪个会带来不良的后果,正面管教的所有52个工具都会有助于孩子激发未来的,成为世界公民需要的七大能力,所以我们不需要有任何的忧虑担心。

这样一来就像给自己吃了一个定心丸一样,我不用会怀疑自己哪件事情做错了,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但是它的效果可能会有好有坏,而这个效果呢,不是这个工具本身带来的,而是我们所操作工具的成熟度或者熟练程度。

今天现场我们还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就是认知和行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如何搭配而生的。

有的小伙伴就说,当我决定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要看别人反馈的,如果别人给我的反馈好,我就会继续把它做下去,如果别人反馈不好,我可能就没有动力继续往下做了,其实这种状态我们大家也都或多或少的有体验,更多的表现在如果我特别关注这个事情的结果,而不是去判断这个事情本身的性质,以及我对它的信赖程度的时候。

依然以过马路看看红绿灯,是否完全遵照交通规则形式这样一个简单的案例来做比较,如果我们内心非常确切的知道这么做是对的,我就是要这么做,那么别人怎么看待我,他们是说唉呀,你这样真棒啊,遵守交通规则,好公民啊,还是说你看这个人真走,明明都没有车还不过马路,真是不知变通,这两种完全不同方向截然相反的反馈不会影响我们内心的判断,因为我知道怎样做是对的,我认为怎样做是好的。

这就是我们内心的基础信念体系,对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影响,也是从思想上认知上改变以后,行为自然而然就会变得坚定和不犹豫。

可是人的改变并不是只有这唯一的途径,还有另外我想可能不止一种啊,还有至少有一种途径是我的行为先改变了,然后慢慢才引发了想法的变化,比如说现场娇娇也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

娇娇说她以前在自己一个人过马路的时候是不太在意红绿灯的,但是如果有自己的孩子在旁边,他就会有意识的给孩子做个榜样,因为他希望孩子们能够做到遵守交通规则,他希望这个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是深植在孩子的心中,就是因为这样对才去做的,也就是说他希望孩子拥有一个,他自己还在是没有的观念。

一开始我在想这不公平啊,为什么我们要强求孩子这样做呢?结果后来他的讲解进一步阐释之后我才明白,噢,原来这就是另外一种途径的改变,因为娇娇告诉我们说一开始他是想要给孩子做表率,想要让孩子培养出一个怎样的观念,后来才发现,唉,既然我想要孩子认为这就是对的,那么首先我也可以认为它是对的呀,慢慢的,即使在没有孩子在旁边的时候,他也能自然而然的做到这样一种状态了,也就是说行为的改变时间长了,就引发了自己认知上的转变。

我当时就在积极称赞,幸亏我没有提早一步达到我的小伙伴的发言,是多么精彩的育儿即育己的一个真实案例啊。

一开始我们改变行为只是为了做一个样子,因为我们要给别人做表率,我们希望培养的是孩子,但事实上孩子也在无时无刻不给我们反馈,让我们看到他身上出现那些好的方向,或者我们对他有越来越多的期待,希望他可以做得更加自然更加好的时候就会发现,唉,我得先要做到,而且当你这样去做了以后,你会发现它确实是有好处的,比如说我的内心不需要纠结,我不需要再去每次临场做的一些判断怎么做,从心所欲不逾矩那就是对的。

所以人我愿意相信大家都是变得越来越真实的,只不过这种真实有的时候,不被约定俗成的社会道德观念所接纳,比如说有些人他就是想要去陷害别人,也不用两张皮,表面状态道貌岸然,我们其实很对这种人会更加不耻,像岳不群号称君子剑其实是个伪君子,那当有一天他的真面目被揭发出来的时候,人们就会愈发恨他,他还不如那些真小人呢。

但是如果我们是一个有自己的道德规范道德标准的人,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做到,那么就需要也做到言行一致,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我在这么做的时候内心不纠结。

他以前我也经常说这句话你怎么做都是对的,重点在于你不纠结,其实不纠结是什么状态呢,就是我心里想的和我的行为方式方向一致,也在于我的价值观和我的平时操作方向一致。

我知道有很多人做全职妈妈做的非常苦逼,他会觉得这简直就是压抑人性,又担心我出去以后万一不被社会接纳怎么办?我自己非常想要去工作,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那是觊觎家里面的一亩三分地,无法实现这种愿望,那他可能就会表现出焦躁啊,就是人在家里面,但其实心已经完全不能放在这里。

所以你看要当全职妈妈,这个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需要我们付出很多努力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当然你也要承认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全职妈妈的,有些女性她骨子里就是那种大女主,他就需要去职场上做女强人,但这样一来的话一定是家庭要有所匹配的,比如说大女主配小男人也是完全OK的呀。

只不过我们传统的观念里面,总是觉得男主外女主内,所以这个限制了很多女性,而且我还会说,奶奶你吃软饭啊,给男人很多心理上的压力大可不必如此,要知道既然大男主配小女人是一种合适的搭配,那么大女主被小男人也没有任何的问题,只要人家两个人之间彼此相得益彰,关外人什么事干嘛一定要用各种眼光各种框框套套的去约束别人呢。

我一直觉得如果想要对别人指手画脚,那多半是因为自己想要抗争,这也是一种外在的投射,这个时候重要的不是看到别人的各种做法,我都不顺眼,而是去想想我内心究竟有哪些需要。

关注自己,关注内在,看到我的需求在哪里,这样一来就会更容易去满足,也不叫更容易,就是更有希望去满足我的需求,你要知道如果自己的需求没有被满足的话,周围的环境再改变,也不会真正做到让你满意的。

如果说生而为人,我们对旁人对社会都有一份责任在肩上,但最初要满足的其实是我们自己的一种本能的需要,因为我们都是先成为自己才成为其他角色的。

有一段时间重新去看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他会提到一个人有很多标签,你向别人介绍你的时候,你会说我是谁谁的女儿,谁谁谁的妻子,谁谁谁的妈妈,我是哪个公司的职位,我是哪个学校的学生,这些都是帮助我们确定自己位置的参照系,但是它就是真实的我们吗?其实并不一定。

如果只会用这些方式来表达,那么我们就要怀疑自己究竟有没有把位置确认放好,这个确认不是说在一个罗盘上或者一个沙盘途径里面,你拿起一个东西要放到哪个坐标上去,没有任何人给你这个指示,你必须要凭借自己日常的感知和对自己的判断来作出决定,连你的父母都不能在这里提供更多的参考意见。

好像也不是父母还是提供了很多参考意见的,只不过他们提参考意见的方式并不是告诉你该怎么做,而是从小到大他们提供的家庭环境对我们形成信念体系个人逻辑的影响。

整个正面管教都立足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在个体心理学里被给予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对被给予的东西进行诠释,正是这种诠释决定了在一个同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性格表现。

刚才还有小伙伴在群里讨论分享自己遇到的问题,吉祥说他们家的双胞胎孩子已经呈现出一个可能比较有担当是哥哥的那种感觉。另外一个呢就是爱撒娇,想要得到更多的照顾,按理说一对双胞胎,唉,他们得到的基因都是一样的,都是由那个受精卵细胞分裂而成,他们的家庭环境也是一样的,父母不会对他们区分对待,甚至是我在想,如果是双胞胎的话,家人真的能很清楚的还能区分开来吗?可能有的时候我觉得我在对老大说话,结果后来证明是老二啊,也不知道哈,因为我也没有养过双胞胎,可能妈妈应该会对自己的孩子比较熟悉区分,没有什么太大问题吧。

我觉得我串台了。在说这个话的时候,我居然想到了小熊猫,就是动物园里那些思想源,我们有的时候都觉得很奇怪,这些小动物长得如此之相像,真的能够分清谁是谁吗,还会给它们起名字,后来一个思想源告诉我们说别说是这里的十几只小熊猫了,那边林湖岛上的环尾狐猴可能有几百只,每个饲养员都能够清楚的区分到底谁是谁。

哇,这在我们普通人看来是不可接受的,觉得太恐怖了,太奇特了,但是这就是练习带来的效果啊,你一天到晚都跟他们接触,你可以看到他们身上有非常明显的这种标志性的不同,有的时候我们在想我们看动物都是一模一样的,长得也没什么太大差别,可是动物看人类的时候不也觉得你们都一样吗?都是两个眼睛一个鼻子,可能我们觉得老外长得差不多,但是老外看中国人肯定也是没什么太大区别度的呀。

牵扯到刚才我们谈的那个认知和改变的话题上,认知改变了以后,是不是必然就能够做到行为的改变,这一条真的不一定,所以才那么多人说,我知道做不到还不如不知道,很痛苦,其实中间的差别在于我们是否付出努力去练习,因为当你知道一个新的方法以后,如果你不做,他就跟你不知道效果是一样的,你的行为不会有任何改变,你的生活也不会有此发生变化。

刚才有小伙伴在群里问,那怎么样去练习呢?因为这是一位新加入共读不久的小伙伴,他没有经过前面那些内容的分享,所以会有这样的疑问也很正常,这篇广告的练习是夹在每一个章节中的细碎之处的,比如说有的地方会建议大家去练习启发式的提问,那奇葩说的提问也有很多标准呐,比如说你不能有预设呀,你要把聚光灯打在别人身上啊,你要真正的去聆听好奇他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呀,这每一句话看起来大家都能够理解操作应该也没什么问题吧,但是我们人在大脑区在欺骗我们的要做到真的不容易,甚至你不可能第1次就真的能够做到,所以我们才要在虚拟的环境下给大家提供练习的机会,所谓练习是指如果你出错了,所有人都会包容你,不会造成很多不良的后果。

这个跟墨染提到那种,如果我做一些努力和尝试,结果他的反馈不好,我就不想再去用了,也可以相互关联起来。

怎么做呢?当你在这个环境下去练习的时候,你周围的小伙伴都是友善的,他们也知道你在做什么,知道你是在做练习,如果你真的走偏了,他们不但会做出跟完全相反的鼓励的行为,而且还会提示你在哪里遇到了障碍,这样一来我们就等于有了一个比较宽阔的空间,完全没必要有压力,不敢做这件事情。

是的害怕别人带来负向的不太好的反馈也是一种压力,有的时候我们都是被脑子里的这些小电影给吓住了,我们觉得做这些太难了,所以我宁可不要去开始就避免受到那个失败的挫折。

但是要去想啊,为什么我们要改变?为什么我们会知道那些新的东西,这些不是随机的,大多数时候这是我们主动寻找的生活方向,比如说我觉得我现在的生活有一点不受控制,我在跟孩子交流的时候遇到了障碍,那就去寻找一些相应的课程,什么非暴力沟通啊,正面管教啊,父母效能训练呀等等哪一个都好,但一定是因为你有改变的需求你才来寻找的。

是不是也会有不同的方向呢?比如说我本来没想着改变什么,结果走着走着里有个东西看起来挺新奇的,就拿起来看一看,后来发现他挺好也是有可能的,但是你一定要得出结论说他挺好你才会去遵从它,才会按照这个方向去努力,对不对?

就像昨天晚上我在理发的时候,那个店员也跟我推荐,让我去做头发的柔顺,但是我没有接受他很快就放弃了,为什么我不接受呢,是因为我有一个清晰的目标,今天我就是要把头发剪完,然后快点回家去,孩子还在家里有很多日常流程的事物等着我去操作呢。

但如果那一天我没有安排什么事情,或者像有些夫太太他们本来就没有什么多的事情,那去理个发可能也是一时兴起,没有什么特别明确的接下来的目标,人家一说他叫艾,反正我有时间吗?那我也不是那么坚定,要不就去吧要去坐吧,然后3四个小时可能就交代在理发店了。

按照某个方向去努力的意愿,对于最后能不能把事情做成有非常不同的差异效果,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愿意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做的时候,其实已经把自己主动的摆在了某个方向上。

这就不存在今天大家说的,认知改变了以后,轻易被别人互相的反馈给驳回,这样一种可能性了,因为那是你想要的呀。

墨染说的另外一种状态其实也特别真实,就是他想要的只是那个好的结果,至于是怎么做到一个好的结果对我来说不重要,所以如果一旦别人反馈没有这个好的结果,那这件事我就抛弃了,我就不做了。

我们把这种叫做功利它带来的改变可能不会是很持久,因为环境是会变化的,你要知道你第1次用启发式提问的时候,孩子可能没搞明白,你对她是不是有操纵的意图,是不是有预设他也就顺势去思考了,因为被提问以后第一反应就是思考,这是人的本能,他可能给了你一个好的反馈,但是会不会永远如此呢,当你习惯了把它当做一种操纵的手段去控制别人的时候,还能每一次都按照预想的时限吗?

更可怕的是如果前几次得到了好的反馈,它让我们有了一种错觉,我这样做是有用的就会加重,我们想要操控别人,这种我自己本身认为它并不是很正当的想法,歧途歧途什么叫歧途呢?就是当你走在一条路上,你看到前面有亮光的时候,你会把这个本来不通向光明的道路认为是通向光明的。

这种在认知上的关联改变可能比原来没有任何调整更加可怕,因为它是往负的方向走了一步,你不但没有前进好,你可以说我是想向着这个方向去前进的,这个好的意图是在这里,但问题是你操作不当就走到了它的反方向去,而且你还认为自己找到了正确的路径,这不是南辕北辙吗?

要调整这种状态,避免出现这种糟糕的结局,我们有一个必须要去做的事情,那就是时刻回头反思,看看我的思想状态和我的行为,我的目标我得到了反馈,是不是始终保持在同一条线上?

上个周末我们去天目湖那边玩的时候,有一天在外面烧烤,后面有块坪地是可以射箭的,唉射箭的过程也很有意思,因为我也是第1次用这么大的弓,要把它完全拉开,其实挺不容易的。

拉开弓的时候要保持,你是抓着那个箭尾的,要把箭尾拉住来开弓,这样才能保证你放手的时候弓的弹力把箭送出去。

一开始我琢磨不住这个力度,所以经常拉着拉着想要去把力气用在弓的弦上时松,一不留神松手,然后剑就出去了,那肯定是射不中的。

后来呢,慢慢找到一点感觉知道该怎样用力,在用力用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拉到什么程度就可以放手了,就能慢慢的射中了一两次。

再到练习的次数多一点会发现手上没劲儿了,就是有一种油画的感觉,拉着剑的时候通常到不了那个弦,开到足够宽阔的地方,就因为手滑这样就直接出去了,所以效果也不会很好。

但是即使最后我没办法把界很好的命中靶心,我只要能上把就不错了哈,没办法让他离靶子更近一点,但也并不意味着这样的操作对我来说没有意义呀,我是很清楚的能够知道自己在哪里出现了失误,所以没有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的。

同时我也看到有一些小伙伴,比如于昕卉,他就非常对这个感兴趣,他会不停的一遍一遍的去练习,一直到最后全场包括那么多的大人射中的次数没有几个比他更多的,他在那里站着大概射了有一两个小时吧。

这个时候呢,就有一个老公,他们部门的小年轻在旁边评论才会提到于庆辉和小熊的不同,他说于昕卉很有那种自己想要做一个什么事情就不断的去尝试练习,非常有毅力,而小熊呢他会如果做不成就很快转移了自己的念头,甚至是有点畏难,因为挫折会放弃的这种想法。

当时乍听他说,我也有点胆战心惊的,因为唉,从表面上看确实如此啊,小熊只尝试了一两下,就不愿意再继续做这件事情啊,但是很快我就会发现他有更感兴趣的其他事情,比如小熊的着重点都在跟别人社交聊天这个部分。

他很喜欢去跟龚伟的同事讲分享自己认为有意思的事情,当然有的时候会有那种得瑟的情绪,就是巴不得想让别人知道我知道一些东西。

对于他这种跟别人聊天的方式我其实不能特别赞同,因为经常会听得让我觉得汗颜,就像小贤小孩子故意显摆我们大人也会有这样的状态的,就锦衣夜行啊,你没有人欣赏,没有人投来艳羡的目光,那种成就感的程度是会大打折扣的。

但是我也能够感受到孩子的关注重点,确实会有差异的,有些人在这个方向有些人在那个方向,那如果有差异我们能不能接受呢?我的孩子在这个部分就是不如别人可不可以呢?

上回这个普通学对我留下的印象还是蛮深刻的,他就会说到,这样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是不是永远就不需要努力?并不是的我们可以在自己选择的方向上去付出,只不过付出的目标不是要比别人强,而是因为我对这个东西真的感兴趣,所以普通学有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我一定要有自己的爱好,要有愿意不被任何条件限制,却依然愿意付出努力的地方。

唉,其实就是爱好了,说的简单一点,因为爱好,所以没有人给钱,我也愿意去做,因为爱好,所以其实现在做的不怎么样,我也愿意不断去练习,这都是出自于那种认知部分发自内心的感受。

但也有些时候我们是被迫要去做这样的事,比如说辅导作业,谁也不想通过带孩子把小学重新上一遍,可是因为现在他需要这样做啊,如果你每次觉得非常苦逼,觉得这是一个特别让自己压抑难受的事情,你会对他付出很大的努力是上心吗?不会的,所以有人会外包嘛,也有人会总是用你爸当年怎么怎么样说的很好听,但其实都是在给自己找借口呀。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以后,就会问自己说让孩子学习究竟有什么重要的,然后发现我只是培养他一种对学习感兴趣的状态,也就是说学习这件事情本身是有乐趣的,我希望他能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那么我为什么不能重新去学习一下小学的内容呢?这些东西对我来说以前都曾经接触过,也不是特别的难,既然我现在要求孩子认认真真把他们学到自己的心里去,为啥我不能先给他做一个榜样呢?既然我自己认为自己是有学习能力的,既然我希望他也拥有和我一样的学习能力,那我就做一个示范给他看喽。

不然也不能排斥,有些人真的觉得自己没有学习能力不是太大的问题,但是却希望孩子有学习能力,那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能成为孩子的榜样,那你就要给她找一个可以去观摩模仿的榜样,大多数时候孩子对于家长有这种天然的依赖和信任,所以父母是这个榜样的最佳人选,但并不等于我们不能把这个责任外包出去,可是同时你也要知道我们不能既外包这种责任还要打一权利留在手里,那可能谁更多的养育孩子,谁更多的影响孩子,谁就是他真实的父母。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想,反正我自己是不太愿意把这个养育孩子的过程,有些人认为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压力,但是我是能够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并且享受的,我不愿意把这份享受拱手让给他人,所以这是为什么,我坚持和孩子共同成长,不断的去调整自己,帮他找到最优的学习和成长路径的内在动力。

而且你要知道我们自己也是不断成长的,我们需要越来越向上,这种向上一方面来自给孩子做榜样的需求,就是娇娇提到的那种,一开始我想让他看见我是怎样的养成他的习惯,慢慢的真正影响了自己的内心,那另外一部分呢,就是来自自己内在的需求,想想看我们是不是愿意自己是一个越来越好的人呢,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是有这种愿望的,为什么做到的人很少呢?就是难易程度不同。

今天早上选停分享的那个难易程度的差别,也很人间真实。那个问题是为什么在怀孕的时候各种药对孩子有致其的概率,哪怕只有千分之几,我们也愿意压制自己不去吃那个药,只是为了保持孩子有100%健康的可能性,但是等孩子出来以后,我们再跟他互动教育的过程当中,却会明明知道生气对他有情绪会影响他性格的发展,但依然控制不住要发脾气。

先听说是因为难易程度不同,不吃药自己注意一点,这对我们来说是行为层面的,相对比较容易做到而控制情绪,这就不仅仅是行为,更主要的是我们对自己内在的觉察,我记得在看由内而外的教养这本书的时候,他会提到这些东西,并不仅仅由我们现在大脑去控制意识而做到还有一些是隐藏的,也就是我们深层的记忆,我们从小形成的那些妇女带给我们的养育风格所造成的影响。

有的时候我会有这样的感觉,当我跟孩子发脾气的时候面前,会出现自己小时候曾经被对待的那种冷漠场景,所以我会不由自主的选择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并且对他的某些行为完全没有接纳程度。

这些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显示出来的,只有在某些极端场景下我们能模糊的察觉到,这就是鼓励咨询里面提到的,我们要把房间里的灯打亮一个黑洞洞的房间,你什么都看不见,自然无法对她做任何调整,你也不知道里边是空旷的是拥挤的,是整洁的还是乱糟糟的。

但是至少看不见你可以给自己很多想象啊,你可以觉得我这个环境很好,我只要能自我说服自己装作很好就行了。

但是如果只是在这种自我催眠的状态下,你就没有可能改变,没有可能把原先已经知道不太好的状态作出调整。

这有点像什么呢掩耳盗铃,我明明知道这样会有问题,但是可以装作不知道也很好,有些人会有这种选择,但我不想我是希望自己由内到外真的变得越来越好的。

所以你得去接受,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去面对一些更糟糕的,比你想的还要糟的情形,当你把灯打开,你可能看见周围的环境跟你想的一点都不一样,甚至让自己抓狂,觉得突破了自己想象的底线。

这个时候人有两种不同的选择,有一种是愿意亮着灯,一点一点去收拾,这个过程很辛苦很困难,还有些人呢做一个最简单的决定,把灯关上,一切万事大吉了,只要坐在那里什么都不看,什么都不想,就依然可以幻想自己活在一个非常整洁美丽的空间里。

就看你选择哪个了对我来说真是很重要,即使是真实的糟糕,因为当我看清楚了这个现实状态以后,我就有了把它调整到更好的可能性,即使这是他还只是一种可能性而已。

今天早上和小伙伴们分享语音写作进阶的内容要开始涉及到把正确率提升上来,要控制语气词,当时我是怎么做这个部分的练习的,我已经不太记得了,但是印象很深的是剑飞老师曾经说过,当你想说语气词的时候就停下来。

一开始这个东西对我很挑战的,因为我以前一直讲微课,那讲微课用语音去表达的时候就不能冷场啊,如果你停下来一段不说话是不是很尴尬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填充一些语气词,看起来场景就没有那么难看,虽然也未必见得真的,会对你语义的表达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吧。

所以就慢慢的养成一种习惯,如果想不起来的时候就会用语气词去填,但想想看这种做法对于我们的思维越来越快是有帮助的,还是有负相拖后腿的呀。

当然是在拖后腿啊,因为有了这些语气词填充好了,我就没有那个特别强烈的动力,一定要让我把思维练得更快速,避免出现这些空白的停顿。

当然这个前提条件是空白的停顿似乎是一个不好的东西,我自己是觉得未必见得停顿下来,有的时候也可以给自己一些空间的,比如说该转换了,有的时候这可能是大脑主动创造的一些,让我们有更多可能性的机会。

无论如何我们得接受这种现实接受,我有的时候就是会停顿的,不管是为了消除这种停顿,还是更好地利用这种停顿给自己一些内在的启发。

所以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在练好语音写作以后,再去用语音直接发声音,跟别人沟通时会感到有种不适应,因为如果出现了卡顿我会直接停下来,所以每次去回听自己当时发的语音时就会觉得不连贯,但是这是一个阶段的,过了这个阶段我发现又重新连贯起来了,而且这个时候连贯起来不是靠那些语气词去连接,而是我表达的语义真正就是连贯的,因为这个时候我的思维速度已经显而易见的上了一个台阶。

简尼尔森一直在正面管教这本书中说,当一件事情变得更好之前往往可能会变得更糟,从训练语气词这件事情上也可以看得出来,一开始的停顿似乎有大把让我们觉得很尴尬,但是这种状态是提升思维速度所必经的,如果我不接受他,我一直强调要把它消除掉,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就用语气词去填充那么,我的思维就永远卡在当时的那个速度上,没有提升空间了。

这是选择每个人会不一样的,能不能接受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波折,大家也有见仁见智的想法,我不想说哪种是唯一正确的,但至少现在这条路我摸索出来觉得很有帮助,所以只能是按照此刻我的感受分享给小伙伴们,至于他们接不接受,是不是坚持用原来那种方式去操作,那是别人的自由,我无权干涉。

这就是最美好的状态,我把我认为对的,我看见的好的东西呈现在你面前,至于你怎样选择可以有自己的决定。

好像就是今天我们在读的这一部分还有类似的表达,我们父母不必直接替孩子做出决定,而是要相信他,无论做的是不是跟我们一致的选择,都可以对自己是当下最好的决定。

这段的阅读也是有新知的,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每一个角色都有他自身好的地方,而不管是哪种类型的人,他们都会存在4种类型共同的特质,比如说一个控制型的人也会去取悦他人,但是一个以取悦行为基本生活态度取向的人会有这样的错误信念,只有让别人都高兴,我才有价值,是这种信念导致了大家的类型不同,而不是你会不会做出取悦别人的行为,这种表现形式。

侯蕾语写,2021-05-18 08:23:33

44分钟1万字出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