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记感觉

你好像什么都知道,但其实你什么都不知道。

2015-04-12  本文已影响21746人  Rui的败笔

   好像很久都没有认认真真和父母聊天了;前段时间要不是我在赶作业复习,就是他们在工作忙。7000多公里的距离,能拉近我和家人距离的好像也只有视频了。

   来到多伦多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周围的好友都即将走出象牙塔,为生存而拼搏。而我,也在不知不觉中踏入了这个行列。面对来自实际的问题:是否申请研究生?是否毕业后直接工作?在加拿大还是国内工作?面对一波波接踵而至的现实问题,我有点摸不着头脑。

    在不需要写论文复习的时候,我常常在幻想自己如果要申请一份工作,在简历上我应该写点什么,在面试当中我应该说点什么。我有什么技能?好像没有什么特殊的技能。我有什么异于常人之处?好像也没有什么比别人优秀很多的地方。总结一句:我好像什么都知道一点,但仔细一想,我好像什么都不知道。

我学习政治专业,加拿大政治,东南亚政治,国际关系,政治哲学。学的东西好像很广,但是每一课好像学的都不太深入。

我喜欢关注时事新闻,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翻看微天下掌握实时动态;课余时间和蹲厕所的时间就拿着手机看知乎。我的feedly里面挤满了各种各样的新闻:香港,内地,美国,加拿大,中东。每次别人提起的不同话题我都能知道不少,但仅仅是不少;同样,也不多。

我喜欢读书,小学时期专注于国外名著,初中时期着迷于席慕容、毕淑敏、南派三叔、三毛,高中时期陷进现代中国文学:《金粉世家》、《活着》、《京华烟云》,还曾有段时间喜欢读李清照、纳兰性德的诗词。可是时隔四年,脑海中竟回忆不起一句当初的诗句和当初让自己潸然泪下的场景。

    由于在国外攻读文科专业,英语文笔比一般的中国学生要好,可是却又不至于达到新东方英语教师的高度。曾经在国内读书,中文文笔也是班里数一数二的强;可是浸泡在英文世界4、5年,中文文笔更是无限退化。那些当初从我笔下流淌着的,带着灵魂的鲜活文字,不再出自我手。现在我只有羡慕的份。

    于是,走过人生的这二十一年来,我好想什么都经历过一点,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尝试过一点,但却没有深刻过。追求广度的代价就是放弃深刻。也许这种特质解释了为什么微博和微信这些只能传播只言片语信息的传媒载体能够疯传于世:也许很多人和我一样,过度的追求广度,忘却了深刻。深刻需要时间来来寻找,来思考,来斟酌,再提笔写下。而广度则可以在短时间内,便利地将你所需要知道的最浅薄的信息带出。而习惯了这种模式的后果就是:对信息的接收量只停留在最浅的层面;对学业的阅读也只限于知道它的abstract,thesis,conclusion;对于最精华部分的discussion视而不见;对于一个工作、行业的好坏只限于“I heard that...." 而不是 “I found that...";对于交友的方式上也只限于喝茶八卦吃饭,而缺少当初那些举杯畅谈的夜晚:聊人生,聊感情;7、8小时的讨论不在话下;甚至对于感情,也仅限于日常柴米油盐的琐碎。我相信这些不仅仅是人类习惯的改变,而同时是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所带来的诟病;它给人们带来了最便利最快捷的途径去掌握最新的世界动态;而这种快捷便利带给我的仅仅是show off的资本,而不是增加我“深刻”的沉淀。于是在这其中,我成为了这么一个人:每当breaking news alert一响起,我的第一个反应是 I gotta share this news/moment on my social media,而不是I have to find out the truth of this news before I send it to public. 这是一种很可怕的行为模式,好像我的生活完全是依赖于别人给我的多少个“赞” 和多少个惊叹当中度过的,而忘却了这些新闻、社评、心灵鸡汤带给我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你好像什么都知道,但其实你什么都不知道。”

    在这种思维、行为方式下度过了人生的几十年,不知道在意识并且愿意坦诚自己问题所在后,我是否能在今后的日子里逐步将这几十年的毛病改掉。是的,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改变,但我必须改变。靠父母参与我的决定,做我的经济backup,提供我退路的日子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路再也没有人可以给我提供导向,没有人可以为我提供资金,没有退路可以追寻。一旦下定了决心,为未来决定了方向,那就是破釜沉舟,一路向前。

   我希望在下次,当我的父母问我这些问题的时候:

毕业后是否想读研究生?/工作?

毕业后希望在哪里读研究生?/工作?

申请你想去的研究生/工作需要什么条件?

你所选择的领域就业发展如何?

是否有足够的信心,能力去应对未来的选择?

我能给予肯定的,经过深思熟虑的,调查过的答案。而不是仅凭一句万能的“因为我有兴趣”。

     接下来的路,会继续的迷茫和不安,但我不想像以前一样,因为永远给予自己一条退路而毛毛燥燥的做下决定,接着又反悔,幻想着:没关系,这条路行不通还有另外一条路。可是未来的路没有回头路,走下去再转弯也许就会太迟了:也许会因为你的年龄,因为你的时机,因为你当初的错误选择,而错失很多成功的机会。这一路我走的太不稳,带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加上骨子里对comfort zone以外生活的惧怕和担忧,因此才会造就今天这种不尴不尬的局面:什么都知道一点,什么都尝试过一点,但其实什么都不知道。因为当初没有仔细想过自己的就业方向,因此20个学分被零散的用于不同课程;因为不确定自己喜欢什么样的生活,于是邯郸学步的模仿着这个人或是那个人的生活轨道;又因为看到别人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于是看着别人的光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后就盲目的跟风,再到最后才发现自己根本就不适合这个领域。

    而当我现在放下所有的复习资料,认真思考和反省了自己一路走来的不良习惯后,我希望在接下来的一个暑假内定下我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大四specialize在某一个领域,而不是什么课都上一点;申请研究生清楚的明白自己想得到什么样的技能,介绍怎样的教育,结识怎样的导师和同学,而不是光看排名和reputation;实习中活动范围不仅限于自己的办公桌,而是通过观察、聊天、参与到其中,真正了解我有兴趣的行业的运作,历史和发展。

    这一路走过来弯路走得太多,追根到底是自己毛躁、急功近利的性格所致。slow down my pace, to think, to dig, to discover what you are REALLY interested in, but not simply interested in. 

     我相信深刻对人生带来的改变会是革命性的。下一次,再审视自己的时候,也许我会告诉你:“我好像对那些领域都不太熟悉,但是这个领域,我研究很深刻,我们来聊一聊吧。”

                                                                                            Ray Tang

                                                                                            April 12th 2015. Toronto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