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习得性无助伤到孩子
昨晚,收到数学老师特意发来的微信,告诉我儿子的数学成绩考到了90分以上。收到这个消息,真是特别开心,因为我知道这次突破对儿子将意义重大。
一个孩子,如果努力过了,成绩依然上不去,每次考试结果都不好,久而久之,他很可能会丧失自信,认定自己没法学好,也不愿再努力尝试以改变现状,结果陷入习得性的无助感。
儿子自从上了小学高年级以后,数学成绩一直不好,学期中的测验,经常拿B。当然,他不属于用功苦学的孩子,自小贪玩好动,花样百出,对学习有一搭,没一搭的,任凭老妈急出内伤,他还是我行我素。
常听过来人介绍经验,说小学是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因此我也曾努力,试图帮儿子建立好的习惯,奈何只是一厢情愿,儿子并不以此为然。一二年级,懵懵懂懂地过去了,三四年级,还是没有开窍的痕迹,眼瞅着,上了五年级后,孩子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儿子依旧顾我,一副考好考坏无所谓的态度。
看着让人着急,是吧?然而,学习这事最没法强迫,孩子不想学,大人也不能硬灌进去。从小到大,我是个在学习上很主动的人,几乎没用父母管过,对我来说学习有趣又快乐。因此,我知道强扭的瓜不甜,学习原本是美好的事情,不能把它扭曲得面目狰狞。
耐心等待,等到孩子自己乐意学了,他自然会开足马力。至于这种状态如何实现,要等多长时间?谁都心里没谱。
难道就只能被动地干等着吗?父母可以做些什么来加速孩子的转化?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一直在摸索。首先,我相信父母要以身作则,热爱学习。平时在家里,我几乎不看电视,有空就读书、写文章,做饭洗澡时,还会听得到的音频。我希望儿子看到,学习不仅是要在学校里做的事情,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孩子的学习兴趣还没被完全调动起来之前,一方面我会跟老师多沟通,争取多多鼓励孩子。另一方面,我开始考虑合适的课外辅导班,而前提是选择能够影响孩子,激发兴趣的好老师。
五年级之前,我没给儿子报过学习方面的辅导班。刚开始,想自己辅导孩子,发现情绪成本太高,很容易火冒三丈,适得其反。五年级之后,我开始琢磨辅导班的事儿,因为选的老师好,儿子对我有了信任,不排斥我给他安排的内容。
课外辅导对父母的心理安慰作用似乎更大些,而对孩子学习的影响一时不容易评估,毕竟孩子的学习状态是一以贯之的。但是,与学校老师不同的授课态度,有别于学校的授课方式,对孩子视野的开拓仍有好处。
看到孩子进步不明显时,父母需要处理自己的焦虑情绪,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时,要能够冷静面对,不批评不惩罚,引导孩子总结经验,从错误中学习。事实也证明,孩子的成长有他自己的节奏,妈妈再着急,也于事无补,反而添乱。耐下心来,采取有效的行动支持孩子,同时还得静静地等待花开。
五年级期末,儿子跟我约定,每门都考90分以上,就可以在暑假参加成长夏令营,结果他没有做到,我狠狠心,没有让他参加。看得出来,他有些沮丧,但行为上并没有太多改变。
昨天,跟他谈起当时的感受,那时他虽然有美好的愿望,但并没有采取切实的行动,因此自然没有取得想要的成绩。而这次考试,他不但有强烈的要考好的意愿,还采取了积极的行动,放学后主动去找数学老师补课,这种踏踏实实的努力,最终带来了成绩的提高。
小孩子应对挫折的经验并不丰富,很容易在学习上陷入习得性无助,作出错误的归因,认为是自己能力不够,再努力也不会改变,从而放弃新的尝试,进入恶性循环。
其实,孩子的求学之路才刚刚开始,未来充满各种契机和可能性,一时的落后,并不说明孩子没有能力学好。父母需要站在更长远的角度,教给孩子应对挫折,支持他建立良性循环,即努力,产生好结果,实现目标,变得自信,乐于尝试新的可能性,取得更大进步。总之,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避免把问题固化。
这学期,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时,我会提醒自己,放下焦虑,平静面对。当我不着急时,孩子反而自己开始着急了。在心理上,父母不妨放低对孩子的期待,避免因此导致的焦虑,期望值太高,对孩子会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孩子会认为我再努力也没有用,反正没法达到你们的期待。久而久之,孩子甚至会放弃努力,不愿再尝试。
当孩子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高高在上的指责和训导,只会让孩子更加无助,他需要的往往是切实有效的帮助,不要只是盯着不足,还要看到解决问题的资源。
要想让孩子不被习得性无助伤害,父母要学会客观理性地看问题,为成功和失败找到正确的归因,避免消极地面对现状,这样孩子才会有更加持久的意志力去战胜困难。即便孩子成绩暂时落后,也要抓住微小的进步鼓励他,让他看到改变的可能,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的认知,避免把失败泛化以及对未来做消极预期。
哪怕是小的进步,也值得庆祝,及时地鼓励孩子,让他体验“我真的能行”的自豪感,孩子的状态会越来越好。
真正让我们无助的,是无助本身。压倒我们的,往往是头脑里自以为是的观念,战胜无助感的过程,让我们变得更加坚韧。
愿儿子踩着胜利的足迹,走向更加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