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呓电影电影简书电影院

【中场战事】瞧这个世界,都是演技派!

2016-11-23  本文已影响43人  麦呈欢

今年导演李安带着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归来。

电影讲述的是19岁的美国大兵林恩,稀里糊涂上了战场去杀人,因为救班长的英勇举动被意外拍下来流传到网络上,从而成了伊拉克战争中的国家英雄。

为了展示伊战成果,比利林恩与战友一起被召回美国进行巡回宣传,被邀请参加一场感恩节橄榄球公开赛中场表演,并向他们授予荣誉勋章。这之后,林恩和其他的老兵又要被送回战场。

比利林恩经历了家庭和社会带给他的纠结与无奈之后,终于看清了这个世界的荒诞意淫。

个体只看他们想看的。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视角看比利林恩,并深信不疑自己看到的就是事实,没有人试图去真正去了解他,去了解战争的无奈与悲哀。

在长辈的世界里,比利林恩是一个为国杀敌、值得骄傲的男儿。他在战场经历的悲痛成了他们口口相传的自豪。造成这样情形的原因很有可能是比利林恩的战事给了这个家庭一直以来所欠缺的金钱或者自尊和自傲。

在姐姐的眼里,弟弟是国家的牺牲品和受害者。她试图把弟弟从战场拯救回来。她愿意相信她所看到的,其重要的原因就是赎罪,通过这样的拯救减轻内心的愧疚,因为比利林恩是因为她才上的战场。

在拉拉队员眼中,比利林恩的英雄身份是以后姐妹八卦茶会的中重要谈资。

当林恩说:有那么一刻,我真想带你私奔。

拉拉队员慌张不堪地回应:你不是英雄吗,你还是要回去的啊。

她看似天真无邪的笑意背后不过是一场无关风月情的暧昧,并不是林恩眼中的一见许终身的浪漫故事。

所有人都在用自己的视角解读比利林恩,都在从自己的角度重新解剖和架构新的“比利林恩”。

而真实的比利林恩呢?

他参军并不是为了国家为了信仰,知识为了逃避责任,若不是因为砸了抛弃姐姐的男人的车,他才不会来这个四处硝烟弥漫的伊拉克。

在战场,因为一生中或许最残酷无奈的时光,他被家国的同胞奉之为英雄。

在这个困惑的世界,只有同胞的理解才能让比利林恩获取一点点能够确信的真实。

群体各取所需。

媒体刻意营造英雄形象。

在影片中设置了一个记者会,李安导演做出了两组群体形象轮番粉墨登场,比利林恩一行人对着记者打着官腔,说着他们想听的家国信仰理论,另外一组群像是在这一行人心中说说的的女人、乳房、毒品等一大堆不堪入报的言辞。一组是记者想表达的真实,一组是所谓英雄心中的真实。

媒体记者其实并不在乎谁是英雄,他们在乎的是英雄这个符号,无论眼前的英雄是谁,第二天见报都是同样的术语和赞颂的论调,大家墨守成规地演着这场荒谬大戏。

商人的势力与生意。

请比利林恩来参加中场表演的老板的眼里,比利林恩是一个从懵懂无知到英勇杀敌的美国少年成长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德州历史悠久的战斗精神,就像他的球队所表现的那样。当然,选择这个故事并不是因为故事的动力,而是它值得包装,值得赚更多的钱,而这个值得包装的故事背后是战士们用血换来的也无妨,因为商人需求的不过是个值得包装的故事内核。

在安排中场秀的导演的故事里,这一行人不过是老板请来的临时演员,她要求他们脱下整齐的军装,穿上迷彩服,因为这更像随时准备上战场的样子,更具舞台魅力,而这演出的需要,战士们充其量只是舞台的一部分,有则更好,无则无妨。

每个人各司其职,把故事套以情怀和主义的外壳,在大众媒体和商人眼里,这些荣耀不过是值得消费和消遣的手段和工具。至于最后真实的故事被无可避免地扭曲何种面貌以无关紧要,因为每个人都已各取所需。

战争,你认为的战争真的正义么?

李安导演向来不在电影作品中讲述么“主义”,他更多的会探寻人物背后的情绪和力量,而这部电影也不例外。这部电影一直在用比利林恩的视角看世界,李安试图用这样一个视角带领观者思索战争的性质。

首先那些真正沉重的、又很私人的生命体验通过比利林恩的视角展现在观众面前:半夜冲进伊拉克男人的家庭,小男孩不安、恐惧又仇恨的眼睛。以及在水泥管拼死把恐怖分子杀死,恐怖分子临死前布满血丝的眼睛,都被赤裸裸地容纳在电影镜头里。

所谓的战争的正义性在伊拉克人面对美国大兵时的无助和惊恐眼神中轰然倒塌,而所谓人道主义援助真的是伊拉克本地人所欢迎的么?

李安在呈现战争本身的同时,让观者重新思索战争的正义性是否真的具有说服力。

瞧这个世界,都是演技派!每个人各司其职演绎着各自职位需要的角色,每个人都沉浸在荒诞的自我意淫的高潮之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