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作每天写1000字心情随笔

言尽意不尽

2019-03-10  本文已影响106人  星雨书斋

        中国作为一个超级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自然也孕育出了许多璀璨的文化。随便举些例子,如京剧、陶瓷、书法、对联、古文、诗词歌赋等,真是多不胜数,包含的范围极广,影响极深。

        我不是专家学者,也没有那么深厚的修养来谈国家文化这种大而深的主题。只是闲来翻起了儿时学过的古诗,依然是朗朗上口、倒背如流,但从写作的角度学习,却有一番不小的收获…

        能出现在我们课本上的古诗词无疑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不但写情写景,往往还能表达出一些人生哲理,寥寥几字却能让人回味无穷,不得不感作者的匠心独运。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是个典型的写景诗,短短20字,其中还巧妙的运用了1到10作为量词,用剩下的10个字勾勒出一副美妙的画面,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如余音绕梁,令人回味!真是将言尽意不尽的境界体现的淋漓尽致。

        仔细品味我们学过的诗词会发现,这种现象比比皆是,这大概也是这些名篇能千古传诵,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它们能深深抓住读者的心,且不同的人读有不同的感触,真可谓精妙绝伦,让人赞叹!个人以为,作诗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还得益于另外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汉字的朦胧性。

        值得强调的是,朦胧性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反之应该说是褒义词。正因为汉字朦胧的意向,才能给读者想象、回味的空间,进而让读者甘之如饴、产生共鸣。而其他文字或语言则不然。

        拿英语来说吧,大多数外国人在表达过程中着重强调事实或结果,仔细翻翻我们学过的英文课本就会发现,他们在描述事件时首先会把事实或者结果放在最前面,后面再带出原因或者条件,表述的整个事件是明朗直接的,有板有眼,可以说没有太多想象空间。而我们使用汉语描述一件事时则是有所渲染,或环境或气氛、或心情或形态,之后再慢慢引出重点,层层递进,加上抽象朦胧的意向,给人的感觉则是完全不一样的。相比而言,后者更容易抓住读者的心。

        再比如,英语强调时态,通常需要语境和词语的组合使用才能达到这一目的,而汉字则不需要。要表达时态,一个汉字就能做到。表达过去时用一个“已”字,现在进行时用一个“正”字,将来时用一个“将”字,而且有很多字或词语可以进行替代。这也是汉语与其他语言的一个显著差异。

        另一方面,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也是用到了极致。古人写文章或诗词讲究“练字”,即用尽可能少的字明确表达自己的所想,同时又让这些字产生尽可能多的意向,从而使整篇文章形象生动,更有吸引力,或者更为传神。“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不知细叶谁裁出”中的“裁”字,“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中的“惜”字和“爱”字等都是很好的例证,还有如比喻、夸张、借代等的例子就不再一一列举,实在太多了…当然这也需要作者平时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感受,以及丰富的想象力。

        倘若我们能学习古人做文章的这种用心和专注并运用到我们如今的写作实践中来,我想要写出一些好文章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况且,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块宝藏,我们可以源源不断的从中汲取自身所需的营养!这不也正是我们受传统文化滋养和熏陶最好的体现么?

        注:本文为个人读诗有感而发,文中观点属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学术观点,所言由衷,不喜勿喷,谢谢欣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