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约 | 回味苦与乐,初窥未来途
4月,借调迎来尾声。14个月的时间,虽不算长,却也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回望来时路,回味苦与乐,初窥未来途。
(一)既要又要是上层决策者的常态
北京以极短时间走过了国外对标城市数百年的发展历程,在当下城市发展阶段和经济形势下,城市问题本质上是多元目标下的社会治理问题,既要又要是决策者的常态。
(1)快节奏
政府规划管理者的工作节奏超乎想象。虽然个别部门由于工作内容相对单纯,因此比较符合大众对于机关工作人员的刻板印象,但身处最忙的几个处室中,就能明显感受到,各级决策者的层层压力传导,与信息传达过程中的猜测损耗,令工作节奏陡然加快。越上层的决策者,工作覆盖领域越广,各项任务安排往往身不由己,处于严重的被动应激状态。经济形势的严峻,令很多常态化问题变得难以忍受。于是,各专项督查和备答任务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传达,朝令夕闻,留给行业管理部门的准备时间越来越短,每天疲于奔命,难以将时间聚焦在行业事权内真正重要的中长期工作事项。
(2)强逻辑
信息技术的进步,令各级决策者获取信息的广度大幅扩展,尤其是对于来自国内外其他对标城市的各类理念与实践经验,往往都有所知悉。仅仅是老生常谈的定性而论,再也无法令决策者信服。于是,各专项任务的成果,重在逻辑闭环,要求定量论据与定性论点的高度匹配。
(3)精表达
由于家长式的管理方式和决策流程,越上层决策者,可控时间越碎片化,因此对于各种专报成果都有严格的篇幅要求,即便是作为附件的研究报告,也需要尽量压缩至百页内。技术人员往往以报告厚度彰显工作量,在决策支持方面却反而是一大短板。
(4)重协调
尽管上层决策者的信息渠道越来越广,但受限于专业认知系统性,反而更加需要各行业主管部门的治理专业性,以便更准确、合理地落实相关决策。交通领域是典型的多部门协同领域,规划、交通、交管,全过程背靠背、最后征求意见的工作模式,令各部门间常有嫌隙,协调难度不断增大。
(二)数据分析是技术支撑者的根本
增量时代即将终结,存量内卷方为常态。城镇化的下半场,面对涉及复杂利益博弈的治理问题,数据分析是技术支撑者的核心竞争力。
(1)搭平台
为适应快节奏的决策支撑需求,需将易重复出现的分析与决策场景以可视化的平台进行集成,实现准自动化地需求响应。利用大语言模型,搭建本地化的备参库,实现备答材料的准自动化生成,同样是解决痛点的可行途径。
(2)挖数据
若只是初阶的数据统计与可视化平台,无法真正满足决策支撑需求。环环相扣的逻辑,需以扎实的数据挖掘为基底,专业智库的真正价值往往体现在处理数据、挖掘数据、表述特征、发现规律、讲圆故事的过程中。半吊子的数据分析近乎玄学,如同盲人摸象,结论与事实可能南辕北辙,不仅难以达成共识,更有误导决策风险。多源数据证据链条的相互印证必不可少。
(3)抓重点
技术人员常常以思虑全面为己任,却经常无法精准抓住解决问题的主要矛盾,只能将所有策略平行列出。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既要又要?在财政紧缩的背景下,同时推动所有相关策略的可能性近乎于零,唯有将任务在时间和空间维度进行拆解,以一至三年的行动计划与清单形式落实责任主体,纳入考核事项,才能有序推进。而时空拆解,本质是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并将解题资源在时空层面进行分配的统筹过程。
(4)换视角
多部门协同难度大,行业管理壁垒高耸。但若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不难发现,多数决策者与行业主管部门屁股决定脑袋的处世之道,实属无奈之举。核心在于,责任与权力,风险与收益的分离。当被问责者实际无法通过一己之力推动有效变革,躺平就成了常态,与心理学上的习得性无助原理相近。各级决策者的多元目标函数权重差异极大,当分管决策者格外强调某单一目标的重要性,壁垒便开始高高建起,更高层级决策者的多元目标难以寸进。当技术人员学会转换视角,也就更加理解各部门关注点的差异,从而将自认为的最优解,调整为兼顾多元视角的满意解。在体制机制不变的前提下,满意解才是可行的最优解。
在与上海、深圳的对比过程中,北京交通领域主管部门的提升空间一目了然。交通问题的根源,确实与城市空间与功能格局难脱干系,但习得性无助令行业管理无为成为常态。于是,在上层决策者不论黑猫白猫的督查手段下,规划部门便深度参与了自身事权外的交通综合治理工作。然而,当规划部门聚焦交通治理,又由谁来聚焦交通多元廊道与城市空间和功能格局的关系协调?
纵观上海、深圳等城市的发展脉络与状态,各精其职是形成合力的前提。
当规划部门聚焦交通与城市空间和功能格局协同优化,交通部门精耕细作于运营管理效能提升,交管部门勇担法规健全和精细执法,规划愿景才前途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