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时间》读书笔记
“暗时间”:你走路、买菜、洗脸洗手、坐公交、逛街、出游、吃饭、睡觉,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称为暗时间。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思考、反刍和消化平时看和读的东西, 让我们的认识脱离照本宣科的层面。
1.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习惯
2.<b>事实证明在有干扰的环境 中看书是非常锻炼专注能力的一个办法;另外,经常利 用各种碎片时间阅读和思考,对迅速集中注意力和保持注意力都非常有帮助</b>
3.没有进度提示的话,我们无法判 断这个等待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如果有不断增长的进度条,那么我们对于什么时候会达到 100%就会有一个 粗略的估计,这个估计是一剂定心丸,让我们知道这事 情总会并且会在不久的将来完成。 做事情也是同样的道理,善于规划的人,会将目标 分割成一个个的里程碑,再将里程碑分割成 TODO 列表。 前阵子流行的 GTD 方法学,核心的理念就在于,如果你 把任务分割了,你就有了进度条,你就知道,事情在不 断的进展,你总会完成任务或到达你的目标,你会有一 个时间估计。反之如果没有这个分割,整个的任务或目 标对你来说就只有两种状态——“完成”和“未完成”, 如果不幸是一个比较漫长的目标,那么你会发现你的进 度条总是“未完成”,一次又一次的等待未果会耗尽你的 耐心,让你下意识的产生“这事什么时候才能完呢?” 的疑惑,没有分而治之,你就不知道未来还需要付出多 少努力才能达到目的,这就会让你心生怯意,不敢进一 步投入时间,免得血本无归。在这样的心理下,不少人 就会选择保守策略——退出,以免到头来花了时间还一 事无成。
4.过早退出的原因往往在于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对 于投资时间最终无法收到回报的恐惧,感受到的困难越 大,这种恐惧越大,因为越大的困难往往暗示着这个任 务需要投资的时间越大。所以其实我们都是直觉经济学 家,当我们说“畏难”的时候,其实我们畏惧的不是困难本身,而是困难所暗示的时间经济学意义。
5.一个人有专注和持之以恒的性格,即便在一个没有 多大兴趣的领域也能成为专家(更何况,兴趣的很大一 类来源就是“我擅长做这件事情”);反之就算有兴趣也 很快会被一些冷水泼灭。
6.靠专业技能的成功是最具可复制性的 它需要的只是你在一个领域坚持不懈地专注下去, 只需要选择一个不算太不靠谱的方向,然后专心致志的 专下去,最后必然能成为高手或者绝顶高手。世上有很 多成功带有偶然因素和运气成分或出身环境,但至少这 一样,被无数人复制了无数遍,否则就不会存在学校和 教育了。
7.如果你是不容易专注的人,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是分 散你注意力的东西,你的思维难以在一个事情上停留半小时,于是你的时间变得琐碎,你很难在一个领域有长 久的积累和深入的思考,这样的现实可能会让你感到沮 丧,后者让你更加无法专心,这样的现实可能会让你感 到焦虑,为了避开焦虑你又会去寻求其他的刺激,结果 是恶性循环。
8.但更重要的是,有人会因为无法作出决定就推迟决 定,然而实际上推迟决定是最差的决定,在推迟决定期 间,时间悄悄流逝,你却没有任何一条路上的积累,白 白浪费了时间。
9.你会在这本书当中看到的一个重复出现的现象就是 自学,大规模的自学,逃课自学,上网找书自学,程序 员行业是最适合自学的行业,网络是程序员的天堂,需 要的资源、工具,比课堂上的多出何止百倍,如果说还 有一个学科,并不需要传统的教育就可以成才,估计非 程序员莫属了。作为程序员如果没有查过 wikipedia,没 有看过几本原版电子书,没有在国内外主要邮件列表里 面提过问题吵过架,没有用技术博客记录学习的独特体 会,没有订阅技术牛人们的博客,怎么好意思说身在这个行业呢?
10.你所拥有的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得多少,而在于它 们能否在恰当的时候被回忆起来
11.这是一个被广为认可的记忆机制,即:我们在记忆 的时候将许多线索(例如当时的场景、问题的背景,甚至所处的语言环境、空间位置)一并编码进了记忆,事 后能否提取出这段记忆严重取决于提取线索是否丰富、 以及在回忆的时候是否重现了记忆时的线索
12.缺乏线索的记忆就像记忆海洋中的孤岛,虽然在那 里,但是难以访问。而富含线索的记忆则是罗马,条条 大路通罗马。
13.事实上,不仅是位置,有研究表明就连当时的环境、 味道、声音都被作为提取线索和记忆编码在一块了。的确如此,我有时候会在看小说的时候放上一段背景音乐,之后每当听到这段音乐就想到当时看到的那段 情节。
14.我有记笔记的习惯,我的电子笔记本里面有大量的 文本片段,我按照主题组织他们,方便检索。然而总有 那么一些时候,我记得有某段材料,记得它的主题和大 致说什么,但是缺乏某个关键字,结果就是遍寻不着, 往往只能到处翻,同时提醒自己下次在上面多加几个自 己熟悉的关键字,比如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主旨,因 为自己的习惯用词和作者的习惯用词往往不一样,在阅 读作者的文字的时候,你也许下意识里会用自己的习惯 词汇来重新表述这段文本,并存放在记忆中
15将一段时间学习的知识按照一个主题系统 地“串”起来大大地丰富了知识之间的关联,平添无数 提取线索。我经常做这个事情,这个博客上的文章几乎 都是此类文章,例如我始终关注一个主题:学习思维相 关的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等等)如何 能帮助我们进行更好的判断、决策、学习、记忆和生活, 我将这个大的主题分为一些小的主题,例如“逃出你的 肖申克”主要是总结思维中的盲点,以及如何避免这些 盲点从而成为更好的独立思考者,作出更好的判断与决 策 。“BetterExplained”系列则是按照小主题总结一些 思维相关的知识,目的仍然是如何成为更好的独立思考 者,对事物进行更理性的判断;这些小主题都归结在“思 维改变生活”这个大的主题之下
16.由于我 们真切地设想了自己处于这些场景中,在我们设想的场 景中我们是第一人称视角,所以当以后遇到类似场景的 时候就更容易回忆起当时的感受。
17.而在问题求解阶段,我们遇到决 策问题就可以从投入/回报这个维度上来考量,而不是没 头苍蝇一样这边看着想想也对,一忽儿又觉得那个选项 看看也对。如果不懂得看到问题的本质(如:经济决策), 便很难利用之前推广出来的结论(如:投入/回报,风险 估计等等),而是会被我们的原始大脑的一些可预期的非 理性所控制(例如从众、从权威、甚至最可怕的行为陷 阱——“推迟决策”),成为正常的傻瓜。
18.兴趣 最重要。然而,我觉得区别他们和其他人的,并不是他 们拥有超过常人的兴趣,而是他们拥有超过常人的毅力。
19.如何更有效地从日常经验中总结知识,以及如何能够真正的学以致用——使知识能够在你需要它们的时候自动从大脑中蹦出来, 而不是搜肠刮肚半天还没有头绪:
养成习惯,经常主动回顾一段时间学到的东西
创造回忆的机会:经常与别人讨论,或者讲给别人听; 整理笔记(整理之前的笔记一来巩固已经 淡化的记忆,二来给你重新审视知识的机会); 书写
设身处地“虚拟经历”别人经历过得事情
抽象和推广:人类大脑最杰出的能力之一就是归纳推理,或者我们常说的泛化、推广、举一反三、抽象。都是将特例中得到的规律推广到一般情况。
联系 、 比较自身的经历:将别人的经历或者通过阅 读和观察得来的经历和自身的经历进行比较,常常能够 得到非常有价值的结论。“观察”和“比较”本身就是获 得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20.大学期间,最不缺的就是业余时间,最缺 的就是专注精神,非凡的注意力造就非凡的专家
21专注力为什么会对学习效率造成这么大的影响。这 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专注于一件事情能让表层意识全 功率运作,这个是显式的效率。第二点,也是更重要的, 它 还 能 够 使 你 的 潜意 识 进 入 一 种专 注 于 这 件 事情 的 状 态。有过连续几天乃至一周或更长时间思考同一个问题 的人想必都有一种感觉,就是在这个思考的期间,有时 候虽然表层意识因为种种原因不在思考这个问题了(比 如睡觉,比如被其它事情中断),但潜意识层面仍然保留 着其“惯性”,也就是说,潜意识层面仍然在做思考的努力,从而虽然表层意识被其它事情占据,但潜意识仍然 将时间无形中利用起来了。这种无形中的时间利用日积 月累可以产生宏大的效应
22如果表层意识和潜意识都能专注同一件事情,也就是俗 称的完全投入,这个时候的效率就能 double。此外这种 专注成了一种习惯之后,就容易在很短时间之内把自己 的潜意识带入到一种关注的“惯性”中,于是即便表层 意识的注意力已经移开了,然而潜意识仍在继续关注原 来的问题。比如你可能有这样的经历,学习一首歌曲, 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完全学会,然后你就去忙别的事情 了,一个星期之后想起这首歌曲,居然发现原来难学会 的几个地方突然会哼了;或者思考一个问题,一开始的 时候总有一个地方没有思考出来,然后你就先放着了, 几天之后回想这个问题,突然发现一切都清晰了。这就 是潜意识的效率,它能在你不知不觉中把时间利用起来
23关注有两种关注 法,主动关注和被动关注,许多人对琐事错误的采取了 主动式关注,比如常常回到家就开始想“今天还有哪些 事没做完”,实际上,让这些不重要的事情自己来找你就 可以了,即中断式被动关注,后者可以防止空转轮询浪 费的时间,从而把最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利用在最重要的 事情上
24.刘未鹏的一些长期的学习习惯:
思考与学习:
<b>谷歌与维基百科----查阅资料的工具</b>
<b>看书挑剔,只看经典</b>
<b>做读书笔记:一是将自己阅读时候的思考(包括闪念)总结下来;二是书中友好的例子摘抄下来。 切记获得多少并不取决于读了多少,而取决于思考了多少、多深。</b>
<b>利用暗时间思考 卡耐基用一整本书讲了一个有效的做法来避免焦 虑——底线思考
多看心理学与思维的书,因为他们是跨学科的</b>
<b>学习一项只是,必问自己三个问题:1,它的本质是什么? 2,它的第一原则是什么? 3, 它的知识结构是什么?</b>
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长文自己的几个问题:
a, 你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提醒自己思考不要偏离问题)
b, 到现在为止, 我到底有了什么收获呢? (提醒自己时不时去总结、整理所学的知识)
c,涉嫌自己正在将东西讲给别人听(有声思考;能否讲出来是判断是否真正理解的最佳办法)
d, 设想需要讲给一个不懂的人听(迫使自己去挖掘知识背后最本质、往往也是最简单的解释)
e, 时常反省和注意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可以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将思维的大致脉络写下来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f, 养成反驳自己想法的习惯。 “这个难道一定成立吗”“有没有反例?”
时间和效率:
** 趁着对一件事情有热情的时候,一股脑儿把万事开头难那个最难的阶段熬过去如果觉得做不下去了,就 硬着头皮坚持做,然后就类似于麻木了,适应了,那种 望而却步的感觉会逐渐自动退去。惊人的简单,但事实******就是如此,硬着头皮,过了那个情绪上最艰难的时候, 也就适应了。(翻译原著这事)
**
**
**
**
重要的事情优先。尽量避免琐事骚扰, 不重要的事情能不做就不做
重要的事情营造比较大的时间块来完成。比如一 本好书,或者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最好不要切得太琐碎 了看,否则看了后面忘了前面。不利于知识的组织与联系。
重视知识的本质:对于程序员来说这一点尤其重 要,程序员行业的知识芜杂海量,而且总是在增长变化。 很多人感叹跟不上新技术。应对这个问题的办法只能是: 抓住不变量。大量的新技术其实只是一层皮,背后的支 撑技术其实都是十来年不变的东西。底层知识永远都不 过时。算法数据结构永远都不过时。基本的程序设计理 论永远都不过时。良好的编码习惯永远都不过时。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永远都不过时。强大的学习能力 和旺盛的求知欲永远都不过时。你大脑的思维方式永远 都不过时。
善于利用小块时间,也就是《奇特的一生》中所 说的“时间下脚料”,如何利用前面有几个方法。同时, 也善于创造整块时间(如通过要事优先)。
重视提前积累的力量: 你比别人往后多看一年,你就比别人领先一年的时间来准备,这个差距是巨大的。
抬起头来:人的思维是非常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时不时抬起头审视一下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问一问它有什么价值, 时不时你真正希望做的。你学到的东西是什么? 它们重要吗? 你需要现在学习它们吗?
总结总结最近得到的新知识吧。一般 来说,我在一段时间内学习的一些东西总是会在这段时 间内一直在脑子里打转,一有时间空隙(譬如走路,吃 饭)它们就会自己蹦出来,促使我去进一步思考和总结。 永远不要认为对一个知识的把握足够深刻,“理解”的感 觉很多时候只是假象。学会反问自己对知识到底把握了 多少,是很有价值的。
时间和效率:
根据主题来查阅资料,而不是根据资料来查阅主 题。以前读书的时候是一本一本的读,眼里看到的是一 本一本的书,现在则是一章、甚至一节一节的读,眼中 看到的不是一本一本的书,而是一堆一堆的章节,一个 一个的知识主题,按照主题来阅读,你会发现读的时候 不再是老老实实地一本书看完看另一本,而是非常频繁 地从一本书跳到另一本书,从一处资料跳到另一处资料, 从而来获得多个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主题是如何讲解的。
好资料,坏资料。好资料的特点:从问题出发; 重点介绍方法背后的理念(rationale),注重直观解释, 而不是方法的技术细节;按照方法被发明的时间流程来 介绍(先是遇到了什么什么问题,然后怎样分析,推理, 最后发现目前所使用的方法)。坏资料的特点是好资料的 反面:上来就讲方法细节,仿佛某方法是从天上掉下来 的,他们往往这样写“我们定义…我们称…我们进行以下 几个步骤…”
学习一个东西之前,首先在大脑中积累充分的“疑 惑感”。即弄清面临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在浏览方法本身 之前,最好先使劲问问自己能想到什么方法。一个公认 的事实是,你对问题的疑惑越大,在之前做的自己的思 考越多,当看到解答之后印象就越深刻。
有选择地阅读。一是选择一本书中感兴趣的章节优先阅读。二是对一本 书中技术性较弱或信息密度较低的部分快速地略读。一 般来说,除了技术性非常强的书之外,大多数书的信息 密度很低,有很多废话。
利用时间碎片:任何一点时间都可以阅读。零碎时间阅读,要将这个习惯变成每天吃饭睡觉一样的事情,因为一旦停下来,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拿起来读了
习惯的养成:
第一条就是认识到习惯的改 变绝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承认它的难度。第二条就是 如果你真想改掉习惯,就需要在过程中常常注意观察自 己的行为,否则习惯会以一种你根本觉察不到的方式左 右你的行为让你功亏一篑。有一个认知技巧也许可以缓 解更改习惯过程中的不适:即把居住在内心的那个非理 性自我当成你自己的孩子(你要去培养他),或者你的对 手(你要去打败他)也行。总之不能当成自己,因为每 个人都不想改变自己
知识结构:
** 为什么需要预先牢靠掌握这些essential 的知识:因为 essential 的知识也往往正 是那些需要较长时间消化掌握的东西。如果不具备英语能力,这个 就会成为个人知识结构的短板或瓶颈,而且由于需要长 时间才能获得这项能力,所以这个瓶颈将持续很长时间 存在。如果缺乏底层知识,你甚至都不知道需要去补充 哪些底层知识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你必须首先熟悉你的工具,才能有效地使用它。如果你不知道某个工具的存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是 很难想到需要使用这么样一个工具的,essential knowledge 就是使用最为广泛的工具,编程当中遇到某些问题
关键是自己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带着第三 只眼来敏锐地判断这个知识是否是不变量,或不易变的 量,是否完全可以在用的时候查手册即可,还是需要提 前掌握(一些判断方法在上文也有所提及)。并且学会在 纷繁的知识中抽象出那些重要的,本质的,不变的东西。 我在之前的part里面也提到我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常常 问自己三个问题:该知识的(体系或层次)结构是什么、 本质是什么、第一原则是什么
另外还有一些我认为是 essential knowledge 的例 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这个东西很难读一两本书就掌握,需要很长时间的锻炼和反思)、判断与决 策的方法(生活中需要进行判断与决策的地方远远多于 我们的想象),波普尔曾经说过:All Life i s Problem-S olving。而判断与决策又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类 P roble m Solving
25.我在 CSDN 上开了一个博客,开始写学习 C++和编程的过程中的一 些总结。这个博客我一直写到今天,伴随了我整个 7 年 的学习和成长,回过头去看就像时光机一样,能够看到。 一路过来我都关注了些什么东西,是怎么想的,以及对 一些事情的看法是怎么改变的。这些东西如果不记录下 来,就会逐渐忘掉,也就无法参照过去的自己,对未来 提供更好的借鉴了。所以我一直把记录当做一个很重要 的工具。另外我也通过这个博客认识了很多朋友,得到 了很多的帮助。
26.读研期间的两年半,是我自己觉得心智年龄成长最 迅速的一段时间。这里也有几个很幸运的事情。一个事情是我的导师陈家骏先生给了我很大的自主,于是我得 以有时间安排一些重要的学习,这段时间对我来说很重 要,我学习和思考了很多东西,为个人以后的发展作了 很多准备,倒是没帮导师做什么事情。
27.为什么我们常说很多时候一定要亲身经历了之后才能明白?**
切身体会。我们一 定程度上的确能够感同身受,但心理学实验同样也表明, 自己是无法从强度上真正感同身受别人的痛苦的。两个人你打我一拳, 我还你一拳,结果很快拳头的力道就会越来越重,从打 闹变成了真正的打架。每一方都认为自己是在公平地还 以颜色,而实际上他们却并不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而是以眼还牙,结果再弹回来的时候那家伙就想卸你的腿 了
别人口中的故事。也许只是事情 的一个方面,难免受到他们自己观念的影响而产生偏见, 我们每个人都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个世界,客观且全面 的描述一个事情极少有人能做到。
别人的道理,自己的事情。事实上,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一般有两个思维步 骤:一是根据问题情境线索从记忆系统当中提取以往成 功过的方案(沿袭类似情境下用过的可行方法,这个也 被称为 mental shortcut),然后评估该方案是否已经能 够解决当前问题了,如果能够,就中止记忆搜寻(这个 也被称为 satisficing 原则),在刚才提到的日记问题中, 留言询问作者是我在成为 Google 重度使用者之前建立 起来的、针对这类情境的特定习惯,甚至也可以说是我 们每个人的第一习惯(如果一个人详细说到某件事情, 他肯定知道个中究竟),而且这个方法的确满足可行原 则,因此,在这样的思维方式下,我不假思索地就沿袭 了旧习惯,而没有成功地将在另一个问题领域建立的更 好的方法推广到这个问题中来。
28.亲身经历就一定明白吗
认知偏差。 事实上,很多成功者自己的总结都不靠谱,就是因 为他们自己也难以对自己成功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归因, 比如我们都有这样一种倾向:将失败归因于外界因素, 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耐。(心理学把这个称为自我服务偏差)
很傻很天真的条件反射
没有得到好的结果并不代 表你的过程就错了 同样,结果正确也并不代表方法就一定正确。看重过程, 而不是看重单次的结果——因为再好的过程也可能会偶 尔失利,但从长远来统计,好的过程总体上必然导致更 好的结果
29.“我们平常的决策与判断 强烈地依赖于情绪系统的输出。如果一个事情“感觉上 没错”,我们无论有多好的理由也很难说服自己不去做 它,如果一个事情“感觉上不对”,则无论有多好的理由 也很难说服自己去做它。
30.我们太可能因为受到知识的局限性而对事物的看法 产生无法消除的偏见,有时候打破这种偏见的唯一途径 就是开阔视野,多积累知识,以及和具有不同知识背景 的人讨论,否则就算抱着“我可能是错的”这种信念, 你也不知道怎么去证伪自己的一个猜测。
31.在社会文化方面,人们常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个俗语来指代三种现象: 1)偏见:不同的人戴着不同的有色眼镜,对同一现 象产生不同的理解或解释。是平凡的解释还是阴谋论的 解释?存乎一心。 2)立场:例如对于“生活的意义”没有统一的标准 公理,因此每种生活都是合理的,各人可以持有不同的
价值观,优化不同的目标函数。 3)选择性关注: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关注的点 不一样,象有四腿,各摸一条。
32我们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听从内心的召唤”,因为我 们对事物的热情来自于我们的情感系统,没有这个系统 的支持,我们很难在一件事情上持之以恒的专注投入,emotion(情绪)和 motion(动力)本就是同根生,说 明人们很早就了解到情绪和动力的关系。
33.事实上,我们所谓的生活的意义便来源于情感系统。
34.我们对于未来的惩罚和收益都估计不足,倾向于就 眼下的损益进行决策。这就导致我们天性在决策方面目光短浅,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我们会在大学阶段花费大量 的时间去进行学习之外的娱乐,这些娱乐都有一个典型 的特点,就是能够立即获得愉悦,并且并不会导致立即的损失。毕业看似遥遥无期,我们很难提前几年就设想 几年后的危机,毕竟,未来的事情谁说得清呢?也许我 们的远古生活告诉我们的真理就是,几年后的潜在收益 跟眼下唾手可得的好处无法相比。
35.神经科学显示, 大脑的模块的确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The Brain Tha t Changes Itself》),一个经典的证据是钢琴家的大脑中 对应手指的神经回路占用面积要比正常人大很多。另一 个有意思的证据是,如果一个人失明了,那么负责接受视觉信号的神经回路往往会被听觉所侵占(人们常说瞎 子的听觉格外灵敏难道便是这个原因)
36.只要我们的情绪大脑首先认定了一件事情,我们那点可怜的理性思维便很容易屈从于情绪大脑发下的命令 ——把事情往利于自己的方向解释。(理性是且只应当是激情的奴隶,并且除了服从激情和为激情服务之外,不能扮演其他角色。这里的“passions” 涵盖了欲望、情欲、喜好、厌恶、恐惧等与理性相对的感性因素。)
37.只要一种解释是对自己有利的, 我们便不想去推敲和反驳,再漏洞百出的事情看上去也 不无可能,而且只要一种解释是有可能的,我们就认定 其一定是的,强大的情绪大脑会阻止理性大脑去往深入了想。而对于对自己不利的解释,我们或者忽略,或者 则会异常仔细去推敲,抓住一个漏洞则相信已完全推翻 了该解释。 尤其是当人们为一件事情付出了金钱,社会关系, 很多很多之后(这在宗教末世论组织和传销组织中何其 相似),这些既有付出便会对他们的思维产生越来越强大 的影响(经济学中的“沉没成本”便是如此),我们的思 想被迫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这就是著名的“认 知失调”——这个心理学词汇已经如此有名,以至于出 现在了呆伯特漫画中了),因为谁也不希望自己那么大的 付出是愚蠢而错误的,为了让自己不是愚蠢且错误的, 理性大脑不再是客观的代名词,而是一个唯唯诺诺为了 维护自己情感的下属系统
38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我们会对那些对自己有利的 证据不加细查,而对那些对自己不利的证据则死抠烂打 揪住一点小辫子就不放;同样,我们还会倾向于勤劳收 集有利证据,并忽视不利证据。事实是,当我们内心的 天平早已经倾斜了之后,看来荒谬无比的理由也变得光辉灿烂,别人很有道理的反驳也能被抠出“致命”漏洞
39.难道没有办法克服人类心理的天生漏洞么?有。大脑符合用进废退的原理,越经常使用的区域会越来越强 大。如果你总是情绪用事,不假思索,那么这种思维习 惯便会越来越强大;如果你总是理性思考,反省自己的 判断,能换立场去看问题,那么这样的思维习惯逐渐也 会越来越强大。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就是因为习惯是 自我巩固的,越用越强,越强越用
40.我们对于高脂肪和高热量的无 穷热爱也是如此——在先祖生存的贫瘠环境中,脂肪和 热量是稀缺的,因而“尽量吃了存起来”几乎总是正确 的
41.而当你进一步意识到自己无法自制的原因是因为你 大脑原始的那部分仍然天真地认为你还处在石器时代的 时候,你就会觉得任其驱使自己是愚蠢的事情,而我们 的情绪大脑自然不希望自己是愚蠢的;而另一方面,认 识到以上这些知识,认识到大脑的局限性,并最终摆脱 它的错误驱使,则让人情绪上感到聪明和愉悦
42.另 一 个 类 似 的 例 子 则 来 自 于 一 项 著 名 的心 理 学 实 验,该实验被称为“棉花糖实验”,其目的是建立儿童在 延迟满足方面的自我约束力与日后取得个人成就之间的 联系,但我想说的是实验当中那些成功地抵制住了棉花 糖诱惑的儿童,这里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为什么他们最终 成功了,成功的原因并不在于棉花糖对他们的诱惑较小, 对于这部分儿童而言,棉花糖的诱惑同样巨大,他们在 抵制诱惑的时候显得异常痛苦,但他们的能耐在于他们 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技巧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不让 自己盯着棉花糖,让自己忙于干其他事情,通过这样的 技巧,他们成功地将强大的刺激源从原始大脑面前移开, 并且通过让自己忙于干一些其他事情来让大脑处于“忙 碌”“被占用”的状态,阻止原始大脑老去往棉花糖上想 殊途同归的是,即便我们并非像一些有天分的人 那样一开始就知道怎么对付自己内心的另一个声音,通****过学习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我们也能够后天地获得 这些方法,而通过这些方法,我们便更可能成功地绕过 甚至克服我们大脑天生的缺陷.这就是为什么我相信人人都该学点心理学的原因
43.每 个人 的思 维 都有 一些 盲 点,盲点之所以为盲点就是自己很难觉察得到,虽然我 用了很长的时间来训练思维的客观和清晰,但总是不
断 发 现 自 己 的 思 维 仍然 还 是 时 不 时不 自 觉 地 陷 入某 个盲 区,当我对人类思维的特点了解的越多,我就越是从心 底里谦卑地认识到与人讨论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每 个人的盲点不一样,你的盲点可以在别人那里得到补充, 别人的盲点也可以被你纠正。44. 当思考和总结成为习惯之后,诉诸文字以及 借助书写来进一步思考就变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就变成了一件“因为你在思考和总结从而必须书写下来” 的事情,博客就变成了副产品。
45.爱思考的人和不爱思考的人有一个 本质的区别,前者在生活中总是挂着几个问题在大脑中, 它们时常都会冒出来骚扰你一下,让你琢磨琢磨,不爱 思考的则是没事不主动想问题,遇到问题还要先想想是 否能找捷径(找人帮忙)解决。
46.简而言之自利归因就是把一件事情发生的原因归结为对 自己有利的那种情况。用大白话说就是不能给自己难堪, 不能让自己下不来台。功劳都给自己占,责任都给别人担。 自利归因其实还有另一个表现形式。有一句很有名 的话叫做“注意力等于事实”。这句话其实揭示了一个心 理学上的深刻现象,用心理学领域的术语来说便是“观 察者偏见所起的作用像一个过滤器”。用 M$的话来说就 是“WYSIWYG”(所见即所得)。用唯心主义人择原理 的话来说就是“世界是这个样子是因为我看到它是这个 样子”。 我们每个人内心的观念都会对我们看待周围的事物 起到一个滤镜的作用,过滤一切所见之物。扭曲它们以 使它们符合我们内心的主观意识。
47.遇到问题寻找捷径为什么只是小聪明 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试图去寻找捷径,心里的想法大概是:既然我自己解决可能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 甚至连最终能否解决都无法判断,那么为什么要冒风险 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尝试呢?还不如想想其他法子。比如 绕过问题,或者将问题外包给别人。 这很聪明,很经济:用最小的代价解决手头的问题。 看上去是一个寻求经济上最优解的法子。但生活或工作中,很大程度上你遇到的每个问题都不 是孤立的,既然你遇到了某问题,那么很大的可能性你 以后还会遇到类似的问题。生活就像一条漫长的跑道,在你遇到障碍的时候,如果你总是选择绕过,那么你最终将越来越发现只能绕过障碍,而无力搬开。困难的路越走越容易,容易的路越走越难
48.这个行业里拥挤 着上百万聪明人,彼此之间真正的不同在哪里?不在于你学的是什么技术,学得多深,IQ 多少,而在于你身上有别人没有的独特的个性、背景、知识和经验的组合。 如果这种组合,1,绝无仅有;2,在实践中有价值,3, 具有可持续发展性,那你就具备核心竞争力。因此,当 设计自己的发展路线时,应当最大限度地加强和发挥自 己独特的组合,而不是寻求单项的超越。
49.长话短说,我相信以下的知识技能组合是具有相当 程度的不可替代性的:
“专业领域技能“:成为一个专业领域的专家,你的专 业技能越强,在这个领域的不可替代性就越高。“ 跨领域的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判断与决策能力,Critical-Thinking,表达沟通能力,Open Mind 等等。
“学习能力“:严格来说学习能力也属于跨领域的技能, 但由于实在太重要,并且跨任何领域,所以独立出来。 如何培养学习能力,到目前为止我所知道的最有效的办 法就是持续学习和思考新知识。
“性格要素”:严格来说这也属于跨领域技能,理由同 上。一些我相信很重要的性格要素包括:专注、持之以 恒、自省(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的能力,这是改进自 身的大前提)、好奇心、自信、谦卑(自信和谦卑是不悖 的,前者是相信别人能够做到的自己也能够做到,后者 是不要总认为自己确信正确的就一定是正确的,Keep an open mind)等等
<p>谢谢阅读!本笔记的作者是浪里行舟,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转载,如需转载我的文章请私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