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

写给女儿的信:番外·为什么书写和记录

2019-07-21  本文已影响0人  河流2019

看见的,看不见了。

夏风轻轻吹过,在瞬间消失无踪。

记住的,遗忘了。

只留下一地微微晃动的迷离树影。

——几米《月亮忘记了》


1.

爱因斯坦说,时间只是人体记忆中的错觉,时间根本就不存在。

假设他说的是真理,但我依旧相信,记忆将随人体一直存在,直至记忆的载体死亡或毁灭。

记忆可能会被遗忘,但不会消失,更不会是从来没有存在过。

父母和子女间的过往,常常是人世间最深刻、最深情也最有共鸣的记忆。

但时间的灰尘太多,覆盖得久了,便会遮蔽我们对于那些美好场景的记忆。

所以,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时代需要书写和记录,一个家族或者家庭,乃至于个体本身,也都需要书写和记录。


2.

我喜欢孩子,视自己的侄女星星如珍宝。

我也曾想过当自己有一个孩子,可以有比我更健全、更少缺憾的人生,会避免我的父母在我的身上所犯过的错和过失。

当女儿真的来到这人世间,我反而有点儿迷茫,有点儿不知所措。

我该告诉她什么,给予她什么,回应她什么?

仅就人类社会的法律层面而言,父母是子女第一顺位的监护人,享有所谓“监护权”。但这种权利的本质,是义务和责任,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权利。

这也就意味着,作为父母,我们只有付出的义务和责任,而无索取抑或要求回报的权利。至少,在子女18岁之前,肯定是如此。

而且,这种付出往往是无偿的,终身的,心甘情愿的。如果一定要说我们的所得,那可能是付出之后的满足感,给予之后的成就感,馈赠之后的坦然感。

书写和记录下付出和获得,于我们(父母和子女)的生命历程而言,便是我们都曾经来过这世间的凭证。就像张韶涵在《来过我生命中的你》里唱过的那样:用一生的爱  抵押传说的不可能,哪怕永恒只是生死一刹。


3.

沈从文在写给张兆和的情书里说,我这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人。

和他一样,我也走过许多路,行过许多桥,看过东西南北中不同地方的云,和不同口音、不同语言的千万人擦肩而过。也曾品过许多茶,饮过许多酒,念过许多诗,也曾有过许多的迷恋、遗憾和怅惘。

和他可能不一样,——我不仅见过人性中的温暖和爱恋,善良和同情,也见过浮躁和狂欢,冷漠和拒绝。见过人性的欺骗,卑污和背叛,见过愚蠢,怯懦和软弱,见过翻云覆雨和弱肉强食,还见过恃强凌弱和助纣为虐。

这些故事中的大多数,是不可说,也不能说的。说出来,就是二次伤害。难免还会有人对号入座,于需要继续生活的人而言,就变成了是非和困扰。

但这就是我所生活的时代,也是我所在的当下。

李世民叹惋魏征时曾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父母把自己的时代和经历,尽可能真实、尽可能无保留的书写和记录下来,便有了让子女以及后人能以前车为鉴,避免后车之覆的意义和价值。

子女以及后人,倘能从这些书写和记录中,更多角度、更多侧面的探查、窥视前人的观察和经历,才有更大的可能,去更全面、更理性的对待自己的时代和人生。

只有如此,他们才能够在自己的时代和人生中横刀立马,纵横捭阖,也才能够真正理解自己的时代和人生中,种种的不自由和不得已,而不至过于狂妄和自负,视他人和天下为无物。

这是前人和历史存在的价值,也将是这段书写和记录所衍生出的价值。


4.

这些带有浓郁个人体验的记忆,都是时间堆积出的财富。若任由其湮没和消逝,不免可惜。所以我愿意分享给自己的女儿,作为父亲给她的人生礼物。

愿她多一个角度来认识和感知这个世界,也愿她能以更宽宏的心态,理解和包容不同的人生。

这些观察和记忆,必将会是她行走人世间的图标。至于最终的识别、判断和评价,都只能由她独立完成。

这是为何书写和记录的全部初衷。

为了避免自己中途懈怠、放弃,我选择加入007-不出局社群。

与一群以写作为共同兴趣和爱好的人,共同相伴,相互督促,彼此激励,也许能够帮助我完成这段书写和记录。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