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入世,我们一路在修行
浮华大千世界,戒了酒缘,因不喜灌酒这种风气,也因入了佛缘,总要坚持一戒,在戒中修行。
这是常先生不喝酒的缘由,无论是家庭聚餐、朋友小聚还是陪再大的领导出去应酬,他总能守得住初心。
当然这其中面临了种种压力与指责。记得有一次他陪单位副院长与某供电公司局长吃饭时,就因为他的不喝酒,席到最后,供电公司局长秘书借酒疯开口破骂“你TMD不喝酒,还总给人倒酒,有病吧!”这一骂激起了常先生心中最底层的浪,是的,正因为不喝酒才要更好地做好服务,满茶倒酒添菜,哪里有故意之心。
但想起师父,想起同修的时光,最后心底的浪一层又一层翻滚过后终究还是平静了。
说起师父,乃中国佛学院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多次多地点组织禅修,曾任二祖寺住持,做客凤凰佛教原创节目《师父来了》。
近两年因工作家庭将时间占据满满,虽心有意向禅,但常先生中断了集体禅修,也无多余时间继续帮师父整理语录,与师父之间的链接越来越少。再次链接到,师父已入世,立了家庭,有了子女,开了茶舍。
和同喜欢佛文化的同事XD谈到此事时,他说常先生肯定内心触动很大,我问缘由,他说师父就是常先生之信仰,信仰突然塌了,精神支柱没了,这个影响有多大。
我突然想起来,为什么之前我向常先生说起自己的疑虑时,感觉师父已结婚生子,他总是予以否认。直到之前同修的师兄亲口说出,他才不得不信。
今天我侧面探问常先生心境时,发现他内心并没有坍塌,反而更佩服他身上的禅意。
他的理解是学禅,不是无所事事,玄之又玄。每天要面对衣食住行这个事实。印度佛教,僧人靠乞食为生。但每天一早,僧众都要到社会中乞食,以活命。但到了中国,如果僧人自己不作,专靠乞食已经没有可能了。由此,禅僧为了实际的生活问题,不得不与印度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由此从四祖道信开始,坐作并重。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并重,发展到后来形成的制度,农禅并重。
所谓禅意,禅之标签,并不是虚无缥缈,脱离实际的生活。禅意之美,在于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超越。
法轮未转,食轮先转。入世照样是在禅修,而且在实际问题中修行,在实践中修行能得另一种意。比如如何面对现实问题,考虑衣食住行的实际问题,禅的现实意义就是完成每天的实际生活。
想起黑塞笔下的《悉达多》,从婆罗门到苦行僧,从出世禁欲、遁匿、云游到入世经商、欢爱、得子。最后悟到:“知识可以靠言语学习,而智慧只能体验。”
出世入世都是在体验,在获得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