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周》:“我不介意会发生什么”

2022-11-13  本文已影响0人  白羽读书

这是一本非同寻常的书,它重新看待时间,不把时间当作抽象的实体。它注意到了当下人们运用时间的方式——身在游戏之中,却想掌控游戏。这种时间运用方式的目标在于:跑赢。

作者这样描述追求跑赢的时间利用方式带来的结果:

我们被猛然抽离于当下,带向一种永远扑往未来的人生,永远在担心事情能否被解决,永远抱着希望之后能获得的心态去经历一切,从未真正实现内心的宁静。这让我们几乎不可能体验“深度时间”,体验那种永恒的时间感受。我们需要忘掉抽象的准绳,重新投入现实的鲜活当中,才能获得这种体验。

为何会有这种追求呢?作为认为,它缘于我们与时间的糟糕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形成,大多源自想要回避现实带来的痛苦约束。

尼采这样描述这种逃避:“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卖力地、不经思索地劳碌,其程度之深远远超过了维持生计的必要。因为于我们而言更要紧的是,不要有空闲让我们停下来思考。匆忙是常见现象,人人都在逃离自己。”

这里有一种“限制悖论”在发挥作用,面对时间的有限性和我们自身的有限性,我们没有耐心、没有勇气承认它、接纳它,而是试图摆脱它、战胜它,但是我们注定失败。

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与有限性合作。

那么如何与这么有限性合作呢?作者说,首先就是正视它,接纳有限性本身就会带给我们平静。而平静下来,就是新的开始。

他花了不少篇幅来讲选择。在选择之中,拖延又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话题。要解决拖延问题的书可谓汗牛充栋,但是作者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解答。他说,既然拖延不可避免,那我们想好哪些事可以拖延就好了。

怎么想呢?书中提到了三个原则。

第一,在时间问题上,先偿付自己。这条原则是要事第一的另一种表述,核心在于,你想好了最重要的事,就要马上去做,不然它就会被拖延到没时间被处理。很多人觉得读书重要,但从不开始,因为他们觉得读书需要大块的时间,可是越这样想,他们就越无法开始读书,最终这件被视为极其重要的事黄了。

这里作者提到了两条具体的建议:用每天工作的第一个小时做最重要的项目;预先安排好与自己“开会”的日程来保护自己的时间。

第二,控制手头上工作的数量。这条建议非常实用,因为在自己的to do list上列一堆事情是没用的,因为一些事情注定会被忽略,所以永远同时列三件重要的事就好了,做完一件,再补进来一件。

第三,抵抗次优先级工作的诱惑。这个建议其实蛮难做到,因为我们想要的太多,所以我们总是期待,做完了第一优先级的事务,再做第二优先级的事务,可实际上,我们完全不必,甚至要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去做人生中次优先级的事。按照股神巴菲特的建议,写下25个我们最想做的事,按优先级排序,划掉后20个,只保留前5个。被划掉的事情就是需要极力避免去做的事,因为,我们的时间实在有限。

尽管给出了上面三个实际的建议,但是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里,作者都在谈论时间哲学。在某一页,作者引用了克里希那穆提的故事,克氏演讲时,突然停下来,向听众提问:大家想知道我的秘密是什么吗?

说完他等了一会儿听众的反应,听众多作认真和期待状,克氏于是幽幽地说:我不介意发生什么。

这其实是一种人生态度。不介意,是因为知道未来并不一定会来,是因为知道时间并属于他,是因为知道自己的所有计划只是一种想法而言,虽然必要,但不可能强求未来怎样。老子在《道德经》里描述过一种闲散的状态,叫“纍纍兮若无所归”,换言之,就是随遇而安。用活了105岁的日本国宝级医师日野原重明的话说,叫顺其自然。

是的,这就是各种大明白共通的时间哲学。这一哲学的反面是“我执”,包括执著着要活在当下,也是有问题的,因为它让我们从当下跳脱出来,你越是想活在当下,越是难以活在当下。反而,当你不介意会发生什么时,你可能会活在当下。

作者还谈及休闲。一般我们论到休闲,可能觉得在浪费时间,而时间就是生命,所以我们觉得自己在虚度生命。可是作者的观点与之相反:只专注于这种体验的愉悦本身——真正地休闲,而不是暗自着眼于未来的自我提升——才是不浪费的唯一方式。

在这里,他还恰到好处地此用了波伏娃的话:如果一个老汉喝一杯酒得来的满足感不算什么,那么生产与财富就不过是浅薄的谬见。只有能够在个人和生活的乐趣中被重新发现的生产和财富才有意义。

不过看到后面,发现作者还是慢条斯理地讲哲学,我有点没耐心了,于是翻着看了一些内容。可能作者是故意的,哈哈。按照他的时间哲学,读书也不应该一味追求获得干货,甚至这件事根本不必追求,因为它会让我们走向求知的反面。

能有这个领悟,不知道作者满意与否,不过这不重要了,他肯定不介意发生什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