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父母孩子,你慢慢来婚姻育儿

阅读是否已经过时了?

2018-08-15  本文已影响185人  苏格拉姐

夏天到了。全世界的孩子们都放暑假了。

这两天在facebook(脸书)上看到一个投票活动:

你的孩子暑期都在干什么?

有50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家长参与了投票。在看投票结果前,我预想家长们应该会让孩子学学乐器、参加体育活动、或者夏令营之类的。没想到位居榜首的是:

阅读。

有的父母列出了自己孩子暑假的阅读清单,不服气的父母列一份更长的清单来叫板,有的父母还写起了书评,十分热闹。

看着这些国外孩子们读过的书,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令我汗颜。

无独有偶,有一位读者给我留言:

“知道你推荐的书很好,但完全看不进去,感觉自己已经不会读书了。”

决定还是写点什么。


想起刚到国外的时候,震撼我的不是外国人的装束,而是无论场合无论年纪无论职业,阅读无处不在。

纽约嘈杂拥挤的地铁上,埋头阅读的乘客:

塞纳河边随处可见的绿色旧书摊,总是引人驻足:

美国街头一名正在阅读的流浪人员:

大明星——哈利波特里的学霸赫敏,在地铁站放了100本亲笔签名书,呼吁大家上班坐地铁时多阅读,别刷手机。整个伦敦,都玩起了找书与晒书的游戏(看看我们的明星都在干嘛!):

遗憾的是,中国还没来得及建立起深厚的阅读氛围,就突然踏入了智能手机的时代。

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

由于互联网时代和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全世界的阅读水平都在下降,据目前统计:韩国年均7本/人,美国年均12本/人,法国年均30本/人,日本年均40本,俄罗斯年均55本,而中国,只有年仅0.7本,也就是每人一年连一本书都读不了。

这个数字实在拿不出手。

前一段时间,看到有人洋洋洒洒成文,论述阅读已经没有用了,电影电视影像制品等可以完全代替阅读。

不敢苟同。载体变化是自然,然而阅读的行为是无法取代的。

不读书,哪里会对着这样的句子傻笑:

真不想让任何人来管我们。谁也管不着,和谁都无关。告诉你,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 “(王小波《爱你就像爱生命》)

不读书,哪里能体会这样的情怀:

我生平只看过一回满月。我也安慰自己过,我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致张兆和)

不读书,哪里能年少就明白自己的悲欢离合他人本不关心: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鲁迅《而已集-小杂感》)

阅读是一种能力,像说话一样,不用就会退化。当阅读能力已经退化到无法与作者对话,渐渐地,你会发现只有娱乐八卦才能读下去,审美停留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一晚晚刷着抖音,不知疲倦。

见过几个痴迷抖音的人,他们的样子,像极了鸦片上瘾。

所以,我们如果不会读书了,还能指望孩子怎样呢?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碎片化信息可以取代阅读,每天看看头条、微博、公众号就可以代替阅读了。

是,也不是。

因为你的阅读品味直接决定了你接受的信息是垃圾还是知识

一个从不曾系统阅读和思考的人,缺乏基本判断力,轻信某些似是而非的道理,很容易被说服和煽动。今天说“女人就是要单身为自己活”——你连忙点头对对对;明天说“女人做对这几件事才能留住男人的心”——你连忙又是是是。

只要作者有足够的说服力,每一个公众号都可以是一门邪教。

但是一个博览群书、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能在一堆碎片中,去伪存真。这个能力,吃鸡给不了你,抖音更给不了你。

市面上关于阅读的指导意见很多,我今天只分享一条:

一个月,每天只拿出30分钟,把手机放在另一个房间,如果你爱科幻,就去读科幻;爱历史,就去读历史。照着自己的性子读,先坚持一个月,开卷有益。

有位坚持了一个月的朋友说,一个月不知不觉看完了《三体》,终于想起自己高中时疯狂看科幻世界的样子了。

愿作者,言之有物。

愿读者,明辨是非。


文:苏格拉姐。前世界顶级咨询公司高级顾问,现加拿大国有银行战略技术总监。精通英法双语,育儿亲力亲为。不白左,不女权,穿高跟鞋奔跑,依然此间少年(女?)。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