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究竟在保什么
因为先生是做保险行业的,我身边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自身保障。
前两天突然心血来潮对他做了个小采访,主要就是围绕一个问题“外行看内行一般都有误区,那对于保险有什么特别需要解释和澄清的吗?”
然后就有了这篇小文,用第一人称,听一个业内人士通俗的讲解下保险。
很多人一看保险第一反应是:我可以什么时候把钱拿回来,拿多少?
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提问者是想在健康,没有任何风险发生的前提下把钱拿回来,而且越多越好。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确保这个前提呢?
生老病死,因果循环,这个人生的过程我们只要开始了,就必然有结束。问题在于我们不知道何时结束和如何结束。
就像小区里某天停电了,我们怎么办呢?通常是在家里等着,等故障排除,电通了,我们又开始愉快的坐在熟悉的电视机前,感叹,有电真好。
停电停水其实只是暂时的,因为我们知道肯定能够恢复,也能够应付这暂时的水电短缺,大不了去住两天宾馆就好了,除了要花点钱,生活不至于受到多大影响。
但停的如果不是自来水,而是薪水呢?
人在大自然面前的脆弱我想现在这个时代不会再有人说人定胜天了。大自然已经给我们太多的教训。我们于是发现了一个规律叫做大数据,只要统计的数据够多,我们就能够得出相应的几率,尽管几率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人一生得大病的几率是72%!
何谓大病?就是会造成生命威胁的病。
也就是说十个人里面有七个会得重大疾病,不可怕么?反正我看到这数据的时候再三确认,但这是卫生部发布的数据,官方数据一般只低不高,(GDP和平均工资也许要除外。)
既然70%以上的几率这生要生个重大疾病,那么问题又来了,什么时候生以及生啥病?
还是个无解的问题。
就像孩子早晚要成家,作为家长的总得给孩子准备一笔钱结婚用吧?不能说孩子今天领证了,家长才发现自己原来只有一辆祖传的自行车可以留给孩子,那就比较尴尬了。
既然早晚需要这么一笔钱,那就早点存,养成存钱的习惯,到了要用的时候不至于很窘迫。
但也许孩子的婚期可以大致预期,但疾病和风险来的没得商量。孩子都未必等我们存够了钱再结婚,但好在我们多少还存了点钱给他。但疾病与风险没有青春期,不会等过了青春期再来想跟我们谈终身大事。它来了也就来了,不用请的,但我们之前存的钱够应付它的吗?
如果够,那恭喜你,经济上不至于太困窘。
如果不够,那么怎么办?
- 借钱是条途径。
- 也可以轻松筹,但我觉得筹的未必轻松。
- 再接下来砸锅卖铁,因为医院不像孩子,钱少点也可以凑合把婚结了。
好了,不用说下去了。因为本来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致使我们根本不用面对如此窘迫的境地。
解决办法很简单---既然是存钱在银行为了防止今后那72%的概率而产生的巨大费用,不如配置一部分资产给保险(建议是10%)。因为银行的钱等存到了30万那才是30万,而存到保险公司的钱,哪怕你今天开始只存了1万,至多90天后(因为重大疾病有个90天的观察期)就变成了30万,前提就是生病了 (当然买卖双方都不希望这事发生)。
这样每年我存一点钱,总额不用存到30万,而我随时都能有30万的重大疾病保障了。
哪怕我这辈子幸运的成为了那28%,好开心哦!到老了,我可以把30万拿出来自己安排,也可以等将来把这笔钱留给受益人。总之,在我存钱的那天开始,我就不用再为重大疾病或者风险发生而为自己和家庭的经济状况担忧了。这是份基于客观精确规划后的生活和心理状态,而不是盲目的乐天派。
这就是家庭财务保障规划。或者说,这就是保险。
能够给家里带来的最基本的“收益”。
跟先生聊完以后自己的感想是:保险应该做在一开始,它的目的就是不让你的生活因为一些突发的事件而对经济状况产生巨大的威胁。
如果按照风险意识来区分出三类人的话, 保险特别适合“风险厌恶型”和“风险中性”的人,而“风险偏好型”的人哪怕理论上知道,他还是对保险不感冒。
但还是建议奋斗中的人们,请不要“裸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