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明月
郑重声明:本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周作文第158期“冷”。
唐诗中,吟咏明月的诗句多不胜数,明月可以寄托相思,“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寄托乡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寄托孤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寄托失意,“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寄托家愁,“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寄托国恨,“秦时明月汉时光,万里长征人未还”……所有人类的情感,在唐诗中都可以用明月歌咏,这大概也是唐诗这座赣锋无法逾越的缘由之一吧。
今天要说的,是不一样的明月。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字仲初,河南许昌人。这首诗是诗人宦游异乡,恰逢中秋夜,一轮明月照亮庭院,忽然想起朋友杜郎中杜元颖,随口念出的,这首流传千古的诗句,给我们描写了千年前那个不一样的明月。
这首诗的重点是清冷、孤独,这种孤独的表达不是李白的“对影成三人”,也不是张若虚的“可怜楼上月徘徊”,而是热闹之中彰显的清冷。
“中庭地白树栖鸦”,开头单纯景物描写,诗人要赏月,当然要到院子里去,在屋里只能是“床前明月光”。院子里,诗人看到的是什么景象?地上好白好白,院子里的树上栖息着一只或者一对乌鸦,看似很普通,如果你看到过没有霓虹没有灯光的夜晚,只有一轮明月高悬夜空,照在院子里土地上,你就会感觉到这个“白”字用得多么传神。那地真的是白的,白得晃眼。树上的老鸦已经睡着了,诗人的动作都没有惊动它们,这显然不是傍晚,不是前半夜,已经是深夜了,深夜的中庭寂静得能听到诗人自己的心跳,也凸显了诗人的孤独。
“冷露无声湿桂花”,八月的秋夜,桂花飘香。桂花这种经常入唐诗的树,听起来很美,想象中也很浪漫,其实它的花香浓郁到让人觉得不适,并非那么的诗情画意。但这里诗人不说它的浓香,也不说它能不能酿酒,只是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惊人之句的描写它在露水中的状态。秋天的露水很凉,凉到你想不到。现在很多人已经感觉不到露水了,甚至年轻人只知道这个词,不知道它到底什么样。如果你在中秋节前后的早晨,到农村地里去收庄稼,特别是衣衫单薄、穿着不能防水的布鞋的时候,你就知道,露水那种冷到底是什么,冷到彻骨,冷到心扉,冷到麻木。所以冷露无情地打湿了满是诗意的桂花,明天清晨便是“人闲桂花落”。
冷露不但打湿了桂花,也打湿了一轮皎洁的月光。
“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寂静得夜色描写铺垫下,突然说,这么好的月色,所有人都在赏都在望,那种热闹的场面你可以尽情脑补。现在人很少有闲情雅致去赏月了,因为可以观赏的东西太多,古人就不一样了,他们除了读书就是赏景,白天看花开,夜里看月亮,所以中秋圆月是不容错过的美景,谁也不愿意错过“千里共婵娟”的美好。这么多人都在赏月,那么大家都在想什么呢?诗人在想什么呢?一句“秋思落谁家”,看似轻飘飘,实则写尽对友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念。这样含蓄深沉的表达,引起千百年来所有异乡人的共鸣。
冷露下的月色,如同一个冰冷的美人,把寂寞孤独全部都倾泻在银色的月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