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与城市_思考

2018-05-06  本文已影响0人  乱七八糟的心情

        寒假回到贵阳,离过年还有将近一个月,便在贵阳待了挺长时间,爸妈都在贵阳打工,尤其是去年奶奶过世之后,除了春节的时候,爸妈大部分时间都在贵阳,当然,老爸回去的频次也基本是一月一两次。无论如何,那里才是家,真正的家。长这么大了,除了那个冬天看上去极度荒芜的村子,无论是在普定,还是贵阳,异或是成都,尽管一年当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外面,可是有时候就是发现没有归属感,只有回到了那个越来越寂静的小村庄,心才踏实一点。

        我记事时大概是06、07年,那个时候村子里的路还全都是泥巴路,一到雨天就烂的不行,村子里面的常住人口也还很多,在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也很多,每天我们都在想怎么玩,无忧无虑,似乎小时候环境虽然很差,但村子里要热闹一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多一点。后来路慢慢变成了水泥路,人们渐渐不再往山上放牛,山上的树木渐渐恢复了原来的面貌,郁郁葱葱,尤其是夏天的时候,会感觉生活在热带雨林一般。村子依偎在一条公路旁,公路两旁原来没有太多人家建房子,后来慢慢的就建起来了,人们搬进了新居,许多老式建筑慢慢残败、坍塌,原本用来支撑房屋的柱子由于腐烂而融入了地下。原来的邻居关系也不在了,再加上越来越多人往普定这个小县城挤,村子里的常住人口也渐渐减了下来。尽管村子里后来路越修越好,还在路边安上了太阳能的路灯,在新修的村委会门前修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篮球场,一些体育设施,但是整个村子只有在过年那几天人才是最多的,而这些设施也仅仅只是设施而已,小时候的年味儿我找不到了。城镇的魅力太大,也许只有春节和清明时,人们会因为心中无法放下对故乡的那份挂念回来一趟,给逝去的老人拜拜年,扫一下墓,然后回去继续为这个国家做着贡献。祈求在城市有一安身之地,无论大小,时代变化的太快,说不清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情形。

        我五年级时来到普定的一所小学插班,那时的我挺厌恶在家放牛的,对这个“大大”的小县城充满了好奇,以至于每天放学后,趁爸爸还没下班回来,就自己去探路,走遍了学校周边。由于是在老城区的缘故,很多建筑基本上还保留着解放时期的风格,我们的住处附近有一个礼堂,所以那时其他孩子问我,你家在哪时,“大礼堂”我答。那里是一个特别有趣的地方,算承载了我半个童年,那时候也是无忧无虑的,晚上有时候老爸就会带我去游玩,逛夜市,那时候的所见所闻,渐渐填满了我小小的脑袋。记得那年城里面新开的超市是第一家有自动扶梯的,我就拉着哥哥去体验,一开始由于惯性在走出来的时候差点摔倒。礼堂下面有一个天主教堂,每到圣诞节时,那里就特别热闹,也许就是因为热闹,我那时候都很喜欢过圣诞节,只不过后来上初中、高中,学校明令禁止过洋节,就渐渐觉得没那么好玩了,毕竟学校不是教堂,也没有那种氛围,也因为后来我所见到的节日都不是想象中的那样了。老城区有一条石板街,街道全是青石板铺成的,沿着这条街,能见到很多富有革命意义的建筑物,建筑物上面的标语似乎能把人拉回到那个年代的时光隧道里去。新城区原来只是和老城区差不多大小的一部分,随着城市的规划和大量人口的涌入,新城区已将许多原来的土地收入囊中,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新的城市道路被重新规划,也因此需要大量的建筑工人,老爸有了工作,我和哥哥也就能顺利的上学了。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工作机会,每个人都在为生活而努力奋斗着,他们希望在下一代能带来改变。

        后来到了更大的城市,才知道普定原来这么小,不过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这个小城变了很多,一开始先是路越来越多,到市里面的高速公路建成,后来有了火车站,伴随着众多高楼的诞生,公交也有了。城里面比较好的中学新选了址,建立一所优质的中学,县城的公共体育场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杂草丛生了。新城区也入驻了几家比较有名的连锁性大超市,为新入小区的用户提供便捷的购物渠道,村子里的人来到县城里,拼命打工赚钱,就是为了能在这些高楼里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很多人都想往城市挤,因为城市有更好的生活条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