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读红楼
昨天九一八,警报响了三次。住在南津关以上,这里不曾遭日本子践踏,虽有飞机轰炸,因有大山重重阻隔,毕竟有限。想当年我中华大地,狼烟四起,生灵涂炭,现如今能生在这和平盛世,就有些个人遭际,又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呢?因贪看《红楼梦》,回去已晚。枝头桂花已落,蝉声杳杳,街头车少人稀,轻烟碎雨笼着,晚间的空气倒十分清新,加上不冷不热,满眼青绿,一时竟感念不已:活着,真好啊。就算孤单一人,得享清秋岁月,也比那早埋在黄土中的人,不知幸运了几千万倍。不惜今日,就得悔来生。就算是孤单活着,也得好好活着。况且自己还有父母兄弟,还有一心扑在自己心爱画事上的女儿。近几天除了看红楼,也兼读着《南华录》,都是些过去了几百年的人事。因想那红楼诸人,想那《南华录》中所记多少豪奢之家,今都已成几页白纸黑字,仅供有心人一阅,慨叹而已。直感别人的富贵自己的憾事,皆如浮云。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唯有这眼前清秋,杯中热茶,承欢的猫儿,开在阳台上的秋花,是真的。好好为自己热了菜粥,为猫儿安排了吃的喝的,复又倒在床上看红楼直到深夜。这是第三遍看了,人到中年,经了世事才明白,为什么女子都愿跟宝玉厮混。敢问这世间的女子,哪一个不想得一个又懂得又怜惜又尊重自己的人呢?宝玉虽不经营世务,唯在这一点上,真的是当时的一个奇人。在曹雪芹的时代,哪有女子的地位,想那曹氏,正如台湾学者蒋勋所说,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女性意识的人,可惜他没有活到现在,能看到如今的女子,真的可以自己作主了。所以园中女孩,个个爱宝玉,个个想近他,本在情理之中。心细体贴,样样都能为别人想到,发自内心地同情和爱惜着世上的女子。他这一腔情怀,想那园中的女孩们,没有几个能懂,还以为这是他天生的痴人性情。就是宝黛二人,也未必完全理解,他并非只为哪一个女子有这一腔情怀。倒是今天的人,更容易懂。宝玉说,世间万物都是有灵的,哪怕一花一草,也能跟人感应。为晴雯,他与袭人那一番话,可见袭人只是一个没有思想和见识的俗人。万物有灵,万物平等,更何况人呢?在宝玉心中,女子们不仅与他平等,更是高于他的存在。他说女儿是水做的,男人都是浊物。这种以女子为尊的思想,在曹雪芹的时代,可不就是奇谈怪论吗?这样的男子,那时没有,就是如今开放的年代,又有几个呢?到了新世纪,仿佛越发没有了。发达的物化时代,不仅男子,就连女子,也少有水做的,大多为物所役了。超拔脱俗的潇洒人物,只好往古代去寻了。为什么几百年来,竟有那么多的红迷,因为一梦之中,各有打动内心者。从前只觉得那繁华富贵好,园中人物好,一时败了的悲,这其中的人物遭际,人生的深层悲凉,因年轻不能领会。想这红楼,不同的年龄,就能读出不同的好和况味来,是一部真正可以陪人到老的书。少不更事,爱宝黛故事感人,人到中年,爱他写尽繁华终成梦的了悟。曹氏叹谁解其中味,他不知道自己原是幸运的,后世解他的人,竟越来越多呢。有时也觉得红楼的底子过于悲凉,现在的自己不适合读这样的书,一天看了伤心抹泪的,又是秋气渐浓的时节,怕不好。可这四时节气,春恨秋悲,夏燥冬寒的,哪一个时节是合适的呢?索性看完拉倒。也许来年想起来,不定什么时候,又会捡起来再读一遭。张爱玲一生读了几十遍,想她最后,是真真读明白了,所以日子越过越素简,家里索性四壁空空,雪洞一般,走时也安安静静,身无长物。我在猜想,她一定有些魔性了,把自己当成了大观园中的一个女子,只不知,她最中意哪一人。由是,又想读一读她如何解读红楼了。九一八有人永远记得,红楼梦也有人永远记得。像我等草芥般的生命,几十年匆匆过去,再是无人记得了。这样一想,何不好好地度过每一天,就算将来无人记得,也算是明明白白,有智有识地经历了一生,不必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