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1南京琐记(其一)城墙、城门、和园等
南京琐记
——城墙、城门、和园等
到今天,我到过南京三次。加起来,在这座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先后逗留不到十天吧。
第一次,大醉。大醉之后匆匆走了。依稀记得南京有灰蒙蒙的墙、茂盛的植物,以及叫作秦淮河、夫子庙、雨花台的地名。大醉的缘故,只下车拜谒了中山陵一处地方,记忆也模糊的很。
第二次,学生时代的偶像在南京开唱。恰巧有闲,恰巧有友,又一次匆匆地来去。此行没叨扰在南京的兄弟,所以也没有激烈的酒。记忆里,因有了汤包、鸭血粉丝汤,有了秦淮河、夫子庙,有了南京地铁,对古都的印象就稍稍清晰了些。
这一次,待的时间长些,有了更充足的机会体味、欣赏、感悟。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之“南京”南京城墙南京,古称金陵、江宁、健康、天京、应天府等等。这座城,因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虎踞龙盘的风水绝胜,有多个朝代定都在此(到底是六朝还是十朝,我没细究,反正有很多)。这座城,也多次沦为被战火毁灭的“兵城”,又屡屡在断壁残垣间重整繁华。南京近现代以来的灭顶兵火,可能是曾国荃攻陷太平天国和日本鬼子南京大屠杀。但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基于此认识,我行走其间感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就有了切身体悟的悲怆。对于现时的繁华兴盛、便利舒适和安居乐业,更多了感恩时代、感恩国家、感恩和平、感恩天下大治的自豪和喜乐。
城墙、城门,是历次兵火中劫掠者都首要攻击的。在南京,好多去处可以近距离听听城墙的记忆。我去过的,有中华门、玄武门、解放门、中山门。这些城墙,主要是明太祖朱元璋在此定都时修建的。据记载,朱元璋按照“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计划,耗时20多年,才把明朝首都用城墙全部保护起来。
城墙厚重雄伟,大约高二十几米、厚十几米的样子。好多墙砖上可以看到清晰可辨的砖文,记载有烧制地、提调官等信息。看来,早在明王朝初期,就建立了“责任明确可追溯、出了问题可问责”的管理机制,加上朱重八以杀人为乐趣地去监督问责,就杜绝了墨吏层层盘剥、偷工减料。
朱元璋的传奇,正是英雄莫问出处的范例。他做过叫花子,当过和尚,这都很常见,这都没关系。关键是咱不安于三餐果腹,咱有追求,有信仰,很聪明,肯努力,会用人,能纳谏……叫花子出身的明太祖,确实让人佩服,他人生的策略、战略、技术,值得好好思考和学习。
南京城墙的砖文城墙外侧面有瞭望口、火器口等,让我第一次登墙就知道哪边是城里,哪边是城外。多处城墙上面,都陈列着一些当年攻城守城用的火炮、弓弩等武器。有铁制的,也有些木制的,展现着武器发展的一段进化史。
攻城、守城的火炮、弓弩等武器我游览的中华门,还有既是城门又是城堡的设计。据介绍,中华门有“天下第一瓮城”之城,城门不是只有一道,而是前前后后好几道,藏兵洞精巧的暗藏其间,据说可藏兵数千。敌军来攻,诱敌深入之后,前几道门即会释放千斤闸阻敌退路,并将敌军分割为几个独立空间,侵略者进退失据、惊慌失措,守城者奇兵倾出、分而击之、瓮中捉鳖。行走在城门内外,既赞叹当年兵家设计的精奇,又感叹城之主人的疲累和无奈。试想,天下第一瓮城建成之后,必定坚不可摧,固然也会令从此门进攻的侵略者有来无回。其他城门没去了解,虽不至于和中华门一样出奇制胜,大概也各有妙处。但是,城门之坚厚,自建成之后既不是秘密。若敌来攻,敌方就会果断地选择“非此”而去“即彼”、挑最弱处下手了吧。据说,太平天国战争时期,曾国荃率湘军围城,南京城粮草充足,城防坚不可摧,湘军苦战数月难见其功。后来,掘地道、埋炸药,加上间谍发力,最终破了一段城墙,南京随即陷入一场浩劫。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带着飞机大炮和打得百万国军频频不战而逃、一路溃退的士气,汹汹而来进攻南京。国民政府以南京为首都,断不至于不战而弃,日军遂遭遇顽强抵抗。奈何国民政府治下,满朝文武中,绝对不缺一心自保、临阵脱逃的人!忠勇的守城将士,全无后援,内外交困,苦战数日仍无力回天。城门城墙固然坚固,但飞机炮弹可轻而易举越过城门和城墙!城破之后,三十万军民惨遭屠戮,日军暴行如同禽兽,国土沦陷惨绝人寰。城墙啊!城门啊!若没了守土报国、寸土不让的信仰保护,转而就沦为侵略者的墙和门!
和园,是毗邻长江的一处古建筑群。据说,这个宅子是明末一何姓官员的后人修建,原为“何相府”,后取谐音名为和园,其原址在江西婺源,后来被异地保护迁建,就到了现在的南京河西。异地保护迁建,大抵意思是,把古建筑的砖、瓦、石、门、窗、木等元构件在原址绘图、编号、拆零、包装,到达新的所在之后,再按图组装、修复。听起来既高大上又神奇。从江西到江苏,耗巨资异地迁建,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机缘呢?听工作人员说,这位何大人长期在南京为官,他的后代子孙也大都生活在南京,后来机缘巧合地捐给了南京,再后来,就这样了。此说是否可信,我没考证,但是明清以来,南京屡遭兵火,古建筑能保存完好的,能有多少呢。迁建之说,完全可信。至于怎样的机缘实施迁建,且不费心思了。
那天,我们沿江岸车行至此,远远地被这一组古建筑群吸引过来。这所园林宅院的最大特点,是各种木质、石质建筑上,随处可见丰富精巧、绚丽华美的精雕细刻。所刻山石、花鸟、人物、车马、祥云、图腾等等,形象生动,惟妙惟肖,此中寓意且不求甚解,但从这精细和恢弘中,不难看出,园主人当年是何等的富足、何等的体面、何等的讲究。
恢弘、华美、精细的和园在和园门口,有一块石雕告示非常显眼,上书:府正堂峻示 石版大路禁止铁头打杵车行如违拿究。意思是:这路禁止重型车通行,违反者会被处罚。
和园迁建到南京后所处的地理位置,据说周边房价已高达每平方米6、7万元。一套100平方米的中小型三居室,大概就要六七百万了。按照网搜的迁建前江西“何相府”老宅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计算,这所周边高楼林立的和园,单说居住价值就真真是高了去啦。
高楼林立环绕的和园历史变迁,风云际会。南京这座城,几经损毁,又几经复建,并在社会主义中国的怀抱里重新繁荣兴盛起来。今天,南京作为江苏省会、副省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已成长为长三角及华东唯一的特大城市(此处对南京的描述用词来源于百度百科)。走在和园的石板路上,我在想,随着近几年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一轮又一轮升温,在和园附近的“居者”能“有其屋”,除了此处的老户人家之外,估计都已成了普通劳动者需要长期规划、甚至穷其一生也赚不到的梦想吧。
但是,富足体面如当年的何相爷,又如何呢?《增广贤文》有言: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几年前到扬州古城的个园去游览,听介绍说,个园由富甲一方的盐商所建,之后几易其主,现在是文物保护单位、4A级景区。游览时有个戏谑的说法不知真伪。一游客问,这美轮美奂的宅院原来是属于个人的家庭财产,现在成了景区,旅游收入给房主几成啊?一工作人员(貌似是工作人员)答,你看看入口的街对面那几位摆小摊的老人,他们就是原来房主的后代。在打土豪、分田地的年代,这宅院充公了。当时听罢,旋即想起电影《活着》的黑色幽默,地主福贵把祖传的房子输给了贫民龙五,后来变成地主的龙五被枪毙了,吓得贫民福贵尿了裤子。如果不是福贵做地主的时候赌输了,那枪毙的就是地主福贵了。是啊!何相爷、大盐商、福贵、龙五,都曾拥有很多房子家产,睡觉时或许也都仅仅占用某间房的某一隅。他们在建造、购置、拥有这多房子时,也许会有这样的想法:家产、财富、房子、车子,所有这些一定要传下去。老话说:富不过三代。试想,有多少传得下去?清末社稷之臣林则徐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 ,则损其志 ;子孙不如我 ,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行笔至此,对于努力打拼仍买不起房子的老刘,竟然有了一些精神胜利般的慰藉了。
近几年来,房子话题正逐渐成为聊天必备谈资。有几次聊起来,开玩笑说:伊拉克、阿富汗的房子可能买得起,你会去买吗?
我们不在那里工作生活,99.9%的人不会去买。
假使我们因种种机缘必须在那里工作生活,据我估计,99.9%的人也不会滴。
另据报道,在国际大都会伦敦,最可怕的是从某个地铁出口误入某些街区。因为这些街区,警察都不敢去。
在我们的国家,我们基本都有安全的地方住,不管是老家、祖宅,还是租房、买房。我们时时处处都有充足的安全感,也必将还有充足的获得感、幸福感。
回程途中,一路看到最多的,满满都是人们的喜悦满足。转而又想,高房价与低收入的不平衡,或许仅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暂时阶段吧。毕竟,我们生活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在党的领导下,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得到了解决,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办成了。习总书记说了: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在今年7月3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中央明确要求: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因城施策,促进供求平衡,合理引导预期,整治市场秩序,坚决遏制房价上涨。房子这点事,困难是暂时的,在不远的将来,那都不是事。
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这是中国的骄傲。这是国人的自豪。
题记:
最近打算启动实施“每天写一千字、每周写五千字”计划。以上,是关于南京的琐记第一篇。三次到南京,都不是专程去旅游,去过的地方也不多。合适的时候,再写一篇关于明故宫、美龄宫的。
您能看到此处,说明您很有耐心,在此致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