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不把好坏区分得分明的,才是现实与人生
看完《芳华》,父亲说太黑暗,姐夫说歪曲历史。他们的想法是一致的,也许有人觉得它写实,但在他们眼中,这份所谓的写实太过残酷。艺术总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只是冯导的这份艺术,离我有些遥远,即使看了两遍,也不过懂得了十之一二罢了。
母亲是个爱恨分明的人,看完说的最多的感慨就是“那个死女人最后居然活得那么好!”闺蜜看完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好人没有好报,坏人也没有恶报,所以我们要做坏人。”虽然是开玩笑,但看完这部电影有此感想的人不在少数,朋友圈类似的状态更是已经被刷遍了。
可是,哪有什么好人与坏人,不过是活着的方式和态度不同而已。都说刘峰是好人,但是若易位而处,谁会真的像他一样做呢,难道不做,就是坏人了吗?善良是一种选择,但不是一种义务。
《芳华》是一部青春剧,只是它不是我们这一代的青春,于是在年轻人的眼里,它成了一部年代剧。文工团是一所中学,这里有好学生有坏学生,还有三好学生。这里有校园霸凌,有男女生之间朦胧的小美好,除此之外可能就是多了那么一丝时代感了。
艺术作品很多都在剧情发展中突出了人物的标签,好人或坏人,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而青春剧往往没有,因为矛盾的展开点往往都不在立场的矛盾上,而在于成长轨迹的不同和方式的选择。不仅仅是青春剧,那些我不爱看的家长里短的电视剧,大都如此,这类影视作品,是不存在好人和坏人之分的。都说林丁丁是个坏人,可是,在众人揭穿何小萍偷了林丁丁的军装想带她去找政委的时候,是林丁丁对何小萍说,如果你直接问我借,我也不会不借给你的。都说郝淑雯刻薄势利,是个恶人,可是再刘峰收到欺侮的时候,是郝淑雯责骂了那些人,又是郝淑雯替刘峰交了罚款。
何必急着去分对或错,又何必急着去界定好与坏。人,或者事,本就没有对或错、好与坏之分。刘峰的境遇使人同情,学生时代也不乏刘峰这样的学生,做着属于自己这个年华里被道德所肯定的“正确的事”。
《芳华》没有很美好,也没有太残酷,作为一部影视艺术作品,它只是做了它该做的,取自现实,放大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