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园食安事件谈“三食”教育缺失
A.教你一句成都话
来,教你一句很有意思的成都话——“死猫烂耗子都敢吃”,指某人不怕生病、不怕死,什么东西都敢吃进肚子。
近期一起发生在成都某校园的食安事件再次暴露“死猫烂耗子”竟堂而皇之进入孩子们的肚子,引起的社会发酵可想而之。
从校园食安事件谈“三食”教育缺失B.不是食品本身的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老生常谈,归根结底不是食品本身的问题,而是食品从土地到食桌一条长长链条上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链条上有多少环节(包括 “互联网+”也在其中),食物里就有多少说不清道不明的“霉”与“毒”,老天赐我们的食物被人们兜兜转转用来谋利,最后可能就成了一堆“死猫烂耗子”。
如果用道德的眼光看,你很难说是哪个环节不道德,如果你用最严苛的食品监管体系来督查,就连欧盟成员国内食安事件都偶有发生。
面对那一条长不可测的利益链子我们可能无能为力,我想说的是,在食品入口之前,我们是有补救之法的。
若向小猫小狗的脚下抛任何一块食物,你可以观察到,它们不会立即入口,或先用鼻子嗅嗅,或用舌试着添添,为何?它们的避险本能要求它们必须识别:这是食物吗?这是我该吃的食物吗?这食物安全吗?
现代人类就悲哀了,这样的“生物识别机能”完全丧失,换来的是工业化大生产的识别方式——相信包装、相信品牌、相信超市、相信监管……中毒后就只有相信医院了。
从校园食安事件谈“三食”教育缺失C.“三食”教育
但我认为,我们还有一种可以相信——人是可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产生一种文化识别机制,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免于风险的发生,比如以下三种教育:
食安教育
“食品安全教育”六个字很容易理解,但在我的少儿成长时代从没有此课,我只能从家庭环境的熏习下粗浅略知“东西乱吃不得”,我相信这六个字背后一定是专业。
通过网搜,我欣慰地看到,2017年,长期关注食品安全并参与多项食安工作的深圳市人大代表孙小荔向市人大提出“将食安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的建议。孙代表认为“虽然近年来国家对中小学生食品安全教育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逐步多样化,但是食品安全教育并未纳入正规的教育体系中,食品安全相关的宣教活动呈现临时性、分散性的特点,教授的食品安全知识不成系统、不成体系、缺乏标准,效果并不理想。”
如今,孙代表的提议也得到政府门的行动回应,如深圳罗湖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率先发起“罗湖区青少年儿童食品安全科普计划”,尝试让食品安全教育走进课堂,让每一位青少年儿童掌握系统化、标准化的食品安全知识和营养健康知识,助力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良食教育
“食品安全”只是一道最最基本的底线,但在安全之上还不能忽视“何为好食物?何为差食物?”这样的教育,且不说校园没有,即便在社会上,在“高知”聚集地都极为缺失。
我认识一位L女士,她与先我认识一位L女士,她与先生都在高校工作,多年前,她发现身体出现异常,全家的体检结果令她着实不安,经过颇费周章的专业咨询,发现可能是与长期的进食有关。于是,她毅然决定放弃每天在单位便利的福利午餐,选择每天下班亲自选购更高标准的诸如“有机”“无公害”的食品,次日聘请钟点工阿姨到家,为家人烹制午膳。同事们不能理解她与先生为何要放弃在非常安全的高校食堂进食,耗时费力亲力选购,还去请人做饭,并在短短的两小时午休时间开车接小孩,三人回家聚餐?
故事的结果是,经过这样一段“挑剔”地生活,她与家人们的体检报告终于放心了,如今她成为精致营养早餐的高手,早餐深受家人喜爱,也成为健康饮食达人,是家庭主妇圈的典范。
像L女士这样的“良食达人”在中国很多,自媒体时代成就了她们的大爱,但我想强调的是,类似的“良食教育”如何普及到孩子,进入校园?现在连校园食堂都是“劣食”,“良食”之教育又从而说起?令人深忧。
可喜的是,有一位记录片导演简易先生,从拍片育众,到多年践行,再到最近我了解到他与他的团队式成立了“良食基金”,他们希望“通过支持与食物体系尤其是工业化养殖体系相关的研究、教育和创业,来引导并推动食物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方式向更健康、环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从2018 年起,良食基金开始以包括教育机构在内的公共餐饮服务机构为主要合作对象,以期待融合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引领食物体系的变革。
素食教育
“食安教育”是对食物的基本“筛选”,“良食教育”是相对标准的“严选”,那么“素食教育”则尽乎贵族式的“优选”了。
*食源有别
现代商业在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无所不用其极,可以将食物还没有入口就使你看着包装流口水,使你来不及多想食品来源何处。在西式快餐店,小朋友一定会认为炸鸡脚与炸薯条是同样的来源,都是从油锅里蹦出来的新鲜香物。这就是致命之处了,如果你不去在乎食物的来源,你就无从鉴别食物的优劣。
常识可知,荤素有别,所有的肉食品通通都是通过屠宰动物后获取尸体的一部分,并且会很快腐烂,只是现代人类可以用冷藏科技将变质时间延后,但并不能改其“尸体”属性(内含毒害物质);反之,植物类食品并非需要屠宰,而仅是收割,并且很多无需冷冻就可维持相当时间,容易识别离开土地的时间长短,而冷藏一个月与一年的肉食就很难察别,从食物的基本属性上讲,进食的风险谁大?一目了然!
可悲的是,对“肉食属性”的认知很多成年人以“回避”取态,遑论教育小孩?
*量比标配
当你对“食源”有客观的认识,又愿意重视食用后的风险,这荤素摄入的轻重之比就自然觉悟,即便那些隐形的“死猫烂耗子”到了你餐桌,你的风险也会小许多。以素为主的饮食习惯本是自古中国人所推崇的,而今的我们已然偏离,引发致儿童肥胖症、三高低龄化……当然也包括慢性食物中毒等相关棘手问题。
“素食教育”并非我发明的,而是世界各地的现在进行时,早前我所知道,台湾的教育部门令所有中小学食堂每逢“周一”仅提供素食餐食,到最新得知,美国纽约市长白思豪宣布,从9月开始纽约市的公立学校将实行“周一无肉日”(Meatless Mondays),受益学生多达110万名。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并不是要让每一位学生成为纯素者,而是让他们从小接受一种“以素为主”的饮食自觉,既爱惜自己,也有利社会及环保。
从校园食安事件谈“三食”教育缺失D.我呼吁
人世间的“邪力”,你可以说防不甚防,但我们也要问问,我们是不是也给了“邪力”可乘之机?
作为一位健康饮食文化的传播者,我想呼吁:
将专业的“食品安全教育”尽快普及到全国每一所校园,要将这样的教育与那些应试“必修课”等量齐观。
全社会要有“良食”意识,特别是成人消费者,要客观承认“好东西不便宜”,给孩子们吃的食物定要慎之又慎,切勿贪图便宜。
肯请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去了解了解,为何那些西方民主国家要在少儿 “素食教育”的观照上达至“行政命令”的力度?
从校园食安事件谈“三食”教育缺失F.希望
希望流行于全球的素食文化之风早日刮向全国每一所校园!
—END—
(2019-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