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IT互联网科技@IT·互联网

滴滴能否成为一家伟大的国际化公司?

2018-05-24  本文已影响64人  小商帮

简介:尽管近期传出了各种负面的信息,市场依然传出滴滴即将申请上市的传闻,估值则从之前的500-550亿美金,上涨到了700-800亿美金,甚至有消息说,滴滴希望以1000亿美金的估值上市。

 

来源   | 小商帮科技

公众号 | xiaoshangbang

作者| 左刀

1、背景

尽管近期传出了各种负面的信息,市场依然传出滴滴即将申请上市的传闻,估值则从之前的500-550亿美金,上涨到了700-800亿美金,甚至有消息说,滴滴希望以1000亿美金的估值上市。

在今年,滴滴遭遇了合并快的之后的最大危机——先是受到了各路巨头的挑战:美团在全国各地开始抢占份额,易到用车复活,包括曹操专车、神州专车、立刻出行、GoFun等各种汽车出行服务开始变得非常活跃,甚至,阿里巴巴旗下的高德也高调宣布进入顺风车领域,目前已经在成都和武汉开始试运行。

除了市场份额受到巨大的挑战之外,公司在安全性方面也遭遇了国人的问责:空姐被杀事件折射出公司安全管控的空白,而陆续暴露的各类性骚扰事件,也让滴滴雪上加霜。5月21日,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蔡团结公开表示,今年七月底将完成网约车信息保质保量完整地传输监管平台:“加快清退不合格网约车,屡罚不改将撤销许可。”很显然,滴滴将会面临更有力度的政策监管,这一次,在全民讨伐的背景之下,对于滴滴实际上有危又有机——要么熬过这段黑暗时光,大力整顿并规范,从而成为一家真正伟大的公司,要么从此疲于奔命,不断堵政策的漏洞,在政策监管之下不断被对手蚕食。

而滴滴的麻烦其实远不止于此,在业务拓展方面,滴滴与ofo和摩拜的绯闻相继宣告失败,这打破了滴滴在智慧出行领域快速形成闭环的梦想(参考小商帮科技(公众号:xiaoshangbang)的历史文章《阿里巴巴为什么要投哈罗单车?》),而滴滴在之后推出的青桔单车,以及“托管”的小蓝单车,由于受到政策限制,目前进展并不顺利。

实际上,对智慧城市这块大蛋糕感兴趣的大公司已经越来越多,除了BAT,华为等很早就已经进入的企业之外,近日包括美团,京东等小巨头也纷纷高调宣布进入该领域,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甚至后起之秀美团,在拿到了摩拜之后,随着自身网约车业务的不断推进,加上线下领域的广泛布局以及腾讯在资本以及地图等领域的加持,也已经有了叫板滴滴的能力(腾讯在5月23日,宣布推出类似阿里“ET大脑”的“腾讯大脑”)。

滴滴在更早前曾经尝试过自主研发地图,并拿到了相应的资格证书,后续又推出了“滴滴大脑”这种类似于阿里“ET城市大脑”的产品,并曾高调宣布进入无人驾驶领域,且在近期拿到了美国加州的路测批文,但到目前为止,这些业务并没有看到显著的进展:未来的滴滴地图是否能取代高德或者百度地图?滴滴大脑能否顺利拿到各个城市的单子?无人驾驶领域的技术能力是否能够达到与国内外一线厂商竞争的能力,这些,对于滴滴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

2、竞争

从业务层面来看,滴滴向来是不怕竞争的,外界也一直流传着滴滴在创业期间怎么把各路对手给“干掉”的种种丰功伟绩。

根据流传的多篇文章统计称,滴滴在2012年到2016年期间,成功“干掉”了30多个对手,而且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比如说,在与摇摇招车竞争时,当时摇摇招车正在花钱请电台做广告,想邀请司机参加线下酒店沙龙活动进行产品推广,滴滴利用这个契机在摇摇招车的沙龙广告后做了一条滴滴广告,“立即发送短信到XXX,即可下载滴滴打车”。可想而知,摇摇招车花钱做的广告,被滴滴以近乎流氓的方式截胡了。

再比如,当时如果司机没有智能设备,滴滴的地推会帮着司机刷机,在百米打车的专用设备上安装上滴滴打车;而同时安装了滴滴和摇摇的手机,会弹出提示,引导用户卸载摇摇。通过这些方法,将对手的份额直接蚕食。

在干掉上海地头蛇大黄蜂时,滴滴团队的负责人介绍“当时我们通过渠道拿到上海10万多个iPhone帐号,推送类似于短信的信息。里面有一些小动画和图片,形式很新奇,比一般的短信转发率高很多。在2周内,我们给10万多个iPhone帐号发了十遍短信。”这种轰炸的方式,间接也证明了滴滴为了市场份额,曾经参与地下隐私名单的交易,并对用户进行骚扰,目的只有一个——拿下市场份额。

滴滴在最终合并了快的和Uber中国之后,成为国内市场的龙头老大,拥有着近乎垄断的份额。

从过程来看,滴滴在市场推广方面拥有极为强大的实力,尤其是敢于去做一些对手不敢做,甚至想象不到的事情,一些做法触碰了法律的红线,而另外一些做法则显得有些不择手段。

可以说,正是因为滴滴的“敢打敢拼”,才会在今天站在了最后胜利者的舞台上。

不过,在滴滴合并Uber和快的之后,国内网约车市场被高度垄断,滴滴在服务、分成等方面开始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包括前述的种种服务漏洞,以及对于司机的高比例抽佣,对于用户端大幅提高价格等等,都给消费者和司机带来了极差的体验。而另一方面,滴滴依然在不断的扩充自己在业务和全球化方面的版图,希望通过收购在全球来对标Uber,通过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研发,让自己未来能够在无人驾驶,智慧城市等领域获得丰厚的回报。

这个战略大方向上并没有错,但在具体实施中,滴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忽略了国内民众的感受。滴滴没有搞清楚两个简单的道理:“攘外必先安内”,以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在很多地方,如果不是滴滴平台打车更加便利,光从价格上来看,已经和传统出租车没有太大的区别,甚至在保险、安全性等方面远不如正规的出租车公司。并且,经常会出现打到的车跟手机显示的车不一致的情况,安全隐患很大。

正是因为这些明显的问题,给了对手们一次绝好的机会。在滴滴认为市场大局已定的时候,美团公司正面杀入,随后各地的各种网约车服务风起云涌,随着阿里系高德地图入局,这场战役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如果说美团可以通过打补贴战与滴滴抢占份额,那么高德顺风车就更加夸张,他承诺永不收佣,对于司机和乘客全免费!此外,为了鼓励顺风出行,高德还会在每一个顺风出行订单中补贴一定金额,补贴的钱用于购买乘客和车主的保险、第三方服务费、通信服务费,保证乘客支付的价格就是司机收到的金额。

网约车市场的鲶鱼效应正在形成,在滴滴正要盈利的关口上,突然发现遍地都是敌人,价格更低,服务更好,甚至免费倒贴的大鳄们蠢蠢欲动,这一波的竞争,再也不是那些小的创业团队,而是一群经验丰富的杀手,滴滴以往的那些市场经验,在这群对手面前并不一定能起到作用,因为他们也足够狠。

3、反面教材

在滴滴之前,Uber曾经遇到过无数的坑,而其创始人甚至因为各类丑闻缠身而不得不选择离职。

今天,滴滴遇到过的事情,Uber几乎都遇到过,比如说,Uber曾经因为涨价问题被民众集体投诉,最后不得不恢复原价并向民众道歉;而Uber对司机审核不严,最终出现了司机对女性进行性骚扰、袭击乘客甚至枪击事件等,从而遭到了抗议;Uber利用“上帝视角”工具来窃取用户的隐私,最后被司法部门罚款,并最终删除了相关的功能。此外,Uber公司内部的性骚扰事件,无人驾驶专利剽窃事件,隐瞒网络被攻击事件以及内部高管的不和,与风投方的矛盾等等,导致了这家公司CEO被替换,股东更迭不断。

今天的滴滴虽然没有像Uber这样遇到那么多的问题,但诸如价格高,服务差,性骚扰等事件已经浮出水面。而Uber碰到过的其他问题,如果滴滴不够重视的话,可能大部分会在接下来遇到。

相对幸运的是,滴滴在国内对付竞争对手的那些手段并没有被立案,甚至没有被警告或者批评,而Uber在美国,曾经因为员工假冒乘客去浪费竞争对手Gett的时间而被媒体报道,引起公众批评,最终Uber放弃了这一做法。Uber还曾经去破坏Lyft的设备,这件事情也被媒体报道和谴责,最终导致Uber放弃并道歉,比较而言,Uber跟滴滴的前述做法相比只是小儿科,滴滴无疑是幸运的。

但随着法律和监管的不断深入,滴滴并不会一直那么幸运!

在全球化方面,Uber也足够做滴滴的教材。

在中国,Uber没有滴滴那么狠,补贴力度也不够,市场化运作的反应速度方面也没有滴滴那么快速,最终败给了滴滴。这个案例给滴滴的提示是,如果到了国外市场,滴滴是否还能保持这样的快速反应能力?如果遇到强大的本土对手,会不会重蹈Uber的覆辙?

而Uber在海外受到全球各国和地区交通监管部门的禁令则是家常便饭,比如在菲律宾,丹麦,伦敦,Uber都曾经被禁入,这种本土或本地对于出租车产业的保护,将会一直存在,实际上,中国网约车刚开始时,也受到了交通部门的大力关照,在最后形成潮流后,虽然没有直接下达禁令,但给出了诸多的限制措施,以保护出租车公司的利益。滴滴在全球化中,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此外,Uber在全球的快速盲目扩张,导致了团队管理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一些区域,如中国,俄罗斯,东欧等,由于无法做到精细化运营以及补贴有限,被迫被合并后退出,另外一些区域则由于服务和管理跟不上,正在被竞争对手蚕食,甚至赶超。比如印度的Ola,东南亚的Grab,法国的BlablaCar等,都是非常强大的对手。其中,Uber在东南亚的业务,已经被Grab所吞并。

趁着Uber内部丑闻不断,内乱不止的有利时机,滴滴抓紧时间开启了国际化的步伐,从时机把握来看,滴滴的扩张时点是抓的不错的。

当前,滴滴战略投资的海外网约车企业如下表所示:

与Uber不同的是,滴滴大部分都采取战略投资和战略合作的方式来扩大其版图,这种方式的好处显而易见的,第一,扩张速度更快;第二,参与当地最强的企业,让当地人自己控制和管理,效率更高。第三,不用都并购,省钱!

但这种方法也有明显的缺点,就是企业不受管控,几乎没有办法去左右企业的发展,被投资企业随时有可能“反水”。

这种情况,国内的美团和阿里曾经遇到过,滴滴和ofo也曾经遇到过,业务无法协同,意味着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原来的合作伙伴,将会在做大后成为竞争对手。

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变数,那就是软银。

4、软银

全球最为著名的几家出行公司,背后几乎都有软银的身影:uber、滴滴、Lyft、Grab、Ola、99Taxis、Taxify、Careem等等,而这些企业基本也都和滴滴的战略投资和战略合作有着交集。

由于软银的巨大影响力,这些企业大部分都会参考软银的意见,否则,将有可能被软银用钱“砸死”。比如说,软银投资滴滴时,当初程维并不缺钱,也不想要软银的投资,但孙正义说,如果你不要,我就把钱投给你的竞争对手。软银说这话是有底气的,他背后管理的基金金额巨大,孙正义的人脉和影响力也非常强大,扶持竞争对手拿钱砸死你不是开玩笑的。最后,滴滴不得不接受了软银的投资。

可以说,软银投资了这一赛道全球最顶尖的公司,然后等待他们赛马,最后,一定会重金扶持极少数的公司,通过收购和兼并,使其成为国际的巨头,进而进入收割期。

从这个角度来看,滴滴也好,Uber也罢,目前只是这个赛道上比较优秀的选手而已,虽然滴滴投资了那么多的海外公司,但反过来,这些海外公司一旦成长为国际巨头,反过来可能会在软银的支持下“消灭”滴滴,从而让滴滴的海外拓展受阻。所以,滴滴唯一的目标,就是成长成为那个软银在最后不得不扶持的巨头,进而成为国际巨头。

从这个角度来看,滴滴的国际化路线是正确的,但到底是参股还是控股,到底如何确保总体战略目标的达成,其实非常考验滴滴的智慧。这与国内阿里和腾讯的情况类似,阿里希望整合上下游资源,掌控全局,优点是一体化的战略,更容易出成绩,缺点是慢,越做越重,而腾讯希望连接一切,成为水电煤,优点是快,利用流量和技术快速形成生态,缺点是无法掌控和管理,战略目标实现上会有偏差。

5、总结

综合而言,滴滴在成为国际化的巨头的道路上,依然充满了不确定性,首先就是国内,如果国内市场被蚕食,甚至大量份额被瓜分,那么滴滴的价值将会大打折扣,因为国内才是根本,国外当前主要只是战略投资和合作而已。

而滴滴在国内,显然离“优秀”还差的很远。除了平台带来的便利性之外,用户的消费没有比传统出租车有优势,平台的效率红利就无法体现;而司机端扣点过多,抵消了通过平台带来更多单子的红利,也大大影响了司机的积极性。如果仅仅是平台软件的便利性,那么有太多的产品可以替代滴滴,这些产品的月活并不比滴滴差,甚至更高,比如高德,美团等。

在经过了野蛮生长的周期后,滴滴是时候反思,如何成为一家负责任的,能通过科技和运营给客户和司机带来真正便利和红利的企业,如此,才有可能在未来赢得更好的口碑,并成长为国际巨头,毕竟,滴滴的先发优势和使用惯性还是存在的。

来源   | 小商帮科技

公众号 | xiaoshangbang

作者| 左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