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文学中国传统文化国风

他们为什么都叫“屺瞻”

2017-12-04  本文已影响37人  李婴

很多朋友可能都听说过“朱屺瞻”这个名字。他是清末一位杰出的画家,江苏太仓人,生于1891年,其实他本来叫朱增钧,八岁时候不幸丧母,九岁入私塾学习,受教于童颂禹先生,童先生每次带领大家读诗经,读到《魏风·陟岵》,都看见朱增均泪流满面。感其思母之心殷切,先生为其改名“屺瞻”。朱屺瞻学文之外,也跟着塾师学画,后来多方求学,探索中国画的画法,逐渐成为国内极负盛名的大画家,他于1996年离世,是有名的“寿星画家”。

泛读文章,偶然看到另一个清代学者也叫“屺瞻”。他就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何焯(音卓)。何焯是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主要生活于康熙年间,也和朱增均一样,幼年丧母,他本来有字润千,后因思母不忘而得字“屺瞻”。何屺瞻对于书法有着执着的热爱,书体秀蕴不俗,气韵生动,故与笪重光姜宸英、汪士鋐并称为康熙年间的“帖学四大家”。他不仅书法成就高卓,而且学问十分广博,为了求学,他曾四处拜师,清初学者李光地就是他的老师之一;他与考据学者阎若璩亦师亦友,共同沉醉于校订古书之事。一生著述颇勤,有《诗古文集》、《语古斋识小录》、《道古录》、《义门读书记》、《义门先生文集》等,名满天下。如果我们对于何焯感觉有些陌生,提起与他同时也“同师”的另一个人,就会觉得具体可感了,那就是著名词人纳兰性德,他们都曾受学于当时硕儒徐乾学。

这两个人一在清初,一在清末,却同样因为丧母的遭际而得到一个“屺瞻”的名字。那么,这个名字有什么讲究?

在我们这个有着悠久的文明史的国家,“文化”正是无处不在,人名同样是文化的表征之一。有道是“男取诗经,女取楚辞”,大概因为《诗经》是礼义渊薮,文化之源,适合男儿对于高大上的追求;而《楚辞》是南国雅歌,多香草美物之名,适合对于女孩儿之好的比拟。今天我们说的这两位都是男士,他们的名字就来自《诗经·魏风·陟岵》。

这是一首战士在外久戍边疆思念亲人的诗,且看内容:

魏风·陟岵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这首诗的诗歌形式是典型的“重章叠唱”,每段写对家中一个人的思念,合起来就是说他想家了。我们把第二段翻译一下,就是:“我攀到那光秃秃的高山上,向老母亲所在的故乡眺望。我仿佛听到母亲一声叹息:唉!我的小儿服役在远方,昼夜戍守没有睡觉的空当;在外边一定要小心啊,早早回来不要抛尸他乡!”

这首诗的写法很高明。明明是这个青年想家了,想妈了,他却不说自己如何想家,却换一个角度,从对方那边写,写老母亲如何惦念他,如何叹息,如何祈祷。母亲的叨叨念念的音声仿佛真的就响在耳边。谁没有老母?谁不曾听过老母的唠叨?这个战士估计也是到了有家不能回的时候,方知道母亲的唠叨原来是如此地叫人眷恋。

《陟岵》之所以千载之下犹催人洒泪,就是因为它击中了人内心最脆弱的地方——思乡,思亲。

这样,你知道何屺瞻与朱屺瞻名字的由来了吧?

那么,幸福的人,不需要“陟屺而望”的人,不要再疏忽对于母亲的爱吧。���s[p+A�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